两种致敏源对哮喘疾病模型猴炎症细胞影响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4

两种致敏源对哮喘疾病模型猴炎症细胞影响的比较

叶箭梦,李岳锋,李广业,胡文影,邓志峰,邱春梅

广东蓝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510555

【摘要】目的:探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猪蛔虫蛋白(Pig Ascaris Protein,PAP)这两种常见哮喘致敏源在致敏前后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计数影响的异同,并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分别采样,比较给药后不同时间各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为食蟹猴哮喘模型研究中采样的最佳时间提供参考。方法:食蟹猴随机分组,其中OVA组5只,PAP组3只。采用第一周腹腔注射,第二周腹腔注射,第四周皮下给药,第五周雾化给药,第七周肌肉注射,第十周雾化给药,第十四周强化雾化给药的方式致敏。给药频率为每周1次。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OVA浓度为1mg/ml,PAP浓度为3.33mg/ml,给药量均为1ml/kg。雾化给药OVA浓度为12mg/ml,PAP为4mg/ml,以口罩的形式,让猴子吸收约40个呼吸。致敏给药完成后,将猴子转移至激发笼内,通入相应的雾化致敏溶液2min进行激发。分别在给药前、激发前、激发后1h采用气道插管的形式采集BALF。用瑞士-吉姆萨染色法,油镜下分类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比例。另取BALF裂解红细胞后冲池,计数除上皮细胞外的所有细胞总数。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两组BALF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变化。与给药前相比,OVA组中性粒细胞在激发后1h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没有显著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在激发后、激发后1h均显著升高(P<0.05)。与给药前相比,PAP组中性粒细胞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均有显著升高(P<0.05,其中激发前P<0.01),淋巴细胞在激发后有显著升高(P<0.05),嗜酸性粒细胞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均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VA致敏后BALF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特征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接近,采样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1h;PAP致敏后BALF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其特征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接近,采样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这为哮喘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卵白蛋白;猪蛔虫蛋白;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计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1],具有可逆性气道阻塞,黏液分泌增加,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特征。有数据表明全球哮喘患者大约有 3 亿人,中国患者约有3000万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因此,建立理想的哮喘动物模型在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免疫学特征与人高度相似[3],在哮喘动物模型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

文献报道有多种抗原可用于诱导哮喘动物模型。常用的是卵白蛋白、猪蛔虫蛋白、血小板激活因子、花粉、内毒素、结晶细菌性α-淀粉酶等。卵白蛋白(ovalbumin,OVA)来源于蛋清,不会在人体内引起气道炎症,价格便宜,有很强的免疫原性[4],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过敏原。我国儿童哮喘病例中大部分为外源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在众多的变应原(过敏原)之中,蛔虫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变应原[5]。国内外关于猪蛔虫蛋白(Pig Ascaris Protein,PAP)致喘动物模型也常有报道[6-7]

人类哮喘急性发作会伴随气道炎症细胞增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炎症细胞增多已成为哮喘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的评价指标[8]

本实验分别使用OVA和PAP致敏食蟹猴,探讨两种致敏源在致敏前后对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计数影响的异同,并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分别采样,比较给药后不同时间各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为食蟹猴哮喘模型研究中采样的最佳时间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普通级食蟹猴8只,其中OVA组5只,PAP组3只,均为雄性,年龄2-5岁,体重2-5kg,来源并饲养于广东蓝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OVA、氢氧化铝购自美国 Sigma-Aidrich 公司,PAP购自上海起发实验试剂有限公司,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2,4-DNP)购自阿拉丁试剂公司,瑞氏-吉姆萨快速染色液购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雾化器购自江苏鱼跃医疗。激发笼是自制的笼具,0.8m(长)×0.8m(宽)×0.9m(高),四面用PVC板材密闭,顶部有开口用于空气流通和通雾化气体。

1.2 实验方法

1.2.1药物配制

称量1.2533g氢氧化铝固体和0.1g OVA粉末在研钵中混匀,边研磨边加入100ml 0.9%生理盐水,研磨至混匀至溶液颜色均一,得1mg/ml OVA溶液,用于腹腔、皮下、肌肉注射给药。称量0.3g OVA粉末,加入25ml 0.9%氯化钠溶液,混匀至溶液澄清,用于雾化给药。

称量0.01g 2,4-DNP与0.1g猪蛔虫蛋白混匀,加入30ml 0.9%氯化钠溶液,混匀至溶液澄清,用于腹腔、皮下、肌肉注射给药。称量0.01g 2,4-DNP与0.1g猪蛔虫蛋白混匀,加入25ml0.9%氯化钠溶液,混匀至溶液澄清,用于雾化给药。

1.2.2 给药方式

采用第一周腹腔注射,第二周腹腔注射,第四周皮下给药,第五周雾化给药,第七周肌肉注射,第十周雾化给药,第十四周强化雾化给药的方式致敏。给药频率为每周1次。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给药量为1ml/kg,其中皮下注射为多点注射。雾化给药方式:50mg/ml氯胺酮以0.1ml/kg的量肌肉注射液麻醉猴子,麻醉后雾化器雾化对应的药物溶液,以口罩的形式,让猴子吸收,每次吸收约40个呼吸。

1.2.3 激发方式

致敏给药完成后,将清醒状态下的猴子转移至激发笼内,向笼内通入相应的雾化致敏溶液2min,猴子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气促、咳嗽等过敏症状。以0.1ml/kg氯胺酮麻醉猴子,采用气道插管的形式采集BALF。1h后再次采集BALF。

1.2.4 BALF的采集及细胞分类计数

用氯胺酮麻醉猴子,分别在给药前、激发前、激发后1h采用气道插管的形式采集BALF。使用10ml的0.9%生理盐水灌洗,回收率50%以上。将BALF置冰上用两层纱布过滤,4℃800 ×g离心5 min,弃掉部分上清液以浓缩BALF。用瑞士吉姆萨染色液快速染色,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细胞,算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比例。另外取肺泡灌洗液裂解红细胞后冲池,计数除上皮细胞外的所有细胞总数。

1.3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数据采用 GraphPad Prism 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三组分别用配对T检验与诱导前组进行组间比较,以P<0. 05或P<0. 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胞总数结果

OVA组和PAP组BALF细胞总数在给药前后均没有明显差异(图1)。

图1  BALF细胞总数

2.2 中性粒细胞结果

OVA组:与给药前(6.8±1.3)相比,激发前和激发后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激发后1h有显著升高(56.2±9.0,P=0.004)(图2)。

PAP组:与给药前(4.0±2.7)相比,激发前(23.33±1.45)、激发后(13.0±5.0)、激发后1h(61.0±23.1)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2、0.046、0.041)。

两组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趋势一致,激发前较给药前增高,激发后稍微降低,1h后大幅升高。

*:与给药前相比,P<0.05;**:与给药前相比,P<0.01

图2  BALF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

2.3 淋巴细胞结果

OVA组:给药前和给药后的3次采样中BALF淋巴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图3)。

PAP组:与给药前(7.67±0.67)相比,激发前(14.0±3.51)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激发后有显著升高(18.33±2.85,P=0.04);激发后1h(7.33±2.60)无明显变化。

两组的BALF淋巴细胞比例均在激发后升高,1h后下降。。

*:与给药前相比,P<0.05

图3  BALF淋巴粒细胞分类计数

2.4 嗜酸性粒细胞结果

OVA组:与给药前(0.4±0.3)相比,激发前(2.6±1.44)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激发后(2.2±0.58)、激发后1h(2.4±0.51)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37、0.011)(图4)。

PAP组:与给药前(0.1±0.1)相比,激发前(1.0±0.58)、激发后(2.0±1.0)、激发后1h(1.67±0.88)均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PAP组的BALF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在激发后出现峰值,1h后降低。

*:与给药前相比,P<0.05

图4  BALF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

3讨论

哮喘的病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越来越深入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哮喘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生理、病理以及免疫学特征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能很好地模拟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

哮喘患者的气道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早期肥大细胞活化,继而嗜酸细胞聚集,选择性的T淋巴细胞活化,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9]

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主要碱基蛋白(MBP)、嗜酸细胞过氧化酶(EPO)和嗜酸细胞神经毒素(EDN)等。这些蛋白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气道上皮损伤、剥脱和气道高反应性。

T淋巴细胞在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始动和维持中起调控作用。T淋巴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lgE合成的异常调节并通过细胞因子来实现。

既往认为哮喘是以嗜酸粒细胞炎症为特征的变应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哮喘气道炎症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两种亚型,而大部分NEA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10]。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释放LTB4、PAF、IL-8等参与炎症形成。

过敏性哮喘模型的造模剂常有卵白蛋白、猪蛔虫蛋白、花粉、有机粉尘等,其中卵白蛋白致敏研究最充分,模型最成熟。在儿童哮喘病例中,蛔虫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变应原,由此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使用猪蛔虫蛋白制作哮喘动物模型。但国内外暂无研究比较两种致敏源所致哮喘动物模型的异同。

本实验用OVA和PAP两种致敏源诱导食蟹猴,经过十四周的给药周期后,对猴子进行激发,采集BALF做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比较给药前、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各炎症细胞的比例变化。

OVA组给药后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都有显著增多,与EA的临床特征接近;而PAP组给药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增多,与NEA临床特征更接近。这为制作EA或NEA动物模型用何种致敏源提供参考价值。

OVA组中性粒细胞在激发后1h出现明显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在激发后和激发后1h均出现明显的增多,这提示我们BALF采样的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1h。PAP组中性粒细胞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均有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只有激发后有明显升高,1h后大幅下降,这提示我们BALF采样的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

综上所述,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到,OVA致敏后BALF炎症细胞变化特征与EA接近,采样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1h;PAP致敏后BALF炎症细胞变化特征与NEA接近,采样最佳时间出现在激发后。这为哮喘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Majid Kainmehr,Vahideh Ghorani,Mohammad HoseinBoskabady et al. Animal model of asthma,various methodsand measured parameters:a methodological review[J]. Iran J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6,15(6):445-465.

[2] Giovannini-Chami L,Albertini M,Scheinmann P,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sthma in children[J]. Paediatr RespirRev,2014,16(3):167-173.

[3] 郑宏毅,郑永唐. 非人灵长类动物: 免疫学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桥梁[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8):1121.

[4] 刘传合,薛全福,陈育智. 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1):647-649.

[5] 叶世泰.变态反应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 10.

[6] Camateros Pierre,Kanagaratham Cynthia,Najdekr Lukáš. Toll-Like Receptor 7/8 Ligand, S28463, Suppresses Ascaris suum-induced Allergic Asthma in Nonhuman Prim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8:55-65.

[7] Hirshman C A,Malley A,Downes H. Basenji-Greyhound dog model of asthma: reactivity to Ascaris suum, citric acid, and methacholin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80:953-7.

[8] Huang ZG,Gao LJ,Zhao X,et al. Effect of Gubenfangxiao decoction o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duced asthma and expression of asthma susceptibility gene orosomucoid 1-like protein 3 in mice[J]. J Tradit Chin Med,2016,36(1):101-106.

[9] 孔灵菲. 哮喘发病机理研究的新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1998,15(5):225-226.

[10] Nakagome K,Matsushita S, Nagata M.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in severe asthma.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2,158 Suppl 1: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