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认真总结马庄经验——马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调研报告

/ 15

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认真总结马庄经验——马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调研报告

张明新①,苑思怡①,孙浩②

1.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221116   2.徐州市贾汪区司法局221011

摘  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徐州马庄村就开始了基层民主治理探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马庄村将法治和德治融入到自治之中。至2013年前后,马庄村有意识地探索“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将过往的治理经验和国内先进做法进行整合,吸纳优秀地区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治理“马庄模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认了这一基层创新经验。同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中,亲临马庄村,充分肯定了马庄村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并对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总结马庄经验。“马庄模式”治理实践中,一个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是乡村基层发展和治理的最关键因素;有一支能够坚决贯彻和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力量、骨干队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马庄从发展经济到社会治理实现“三治融合”的核心所在;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创新自治实践,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的基础;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培养乡村(社区)居民崇尚法治的精神,是今后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发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先导作用,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实行“互联网+”服务支撑社会治理“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马庄经验”的许多做法在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基层社会治理中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进行学习推广。

关键词:三治融合  基层治理 马庄模式

一、基层治理的“三治融合”:为什么选择马庄?

(一)三治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治”是对自治、法治、德治的概括,“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三要素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功能协同的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是内容,分别属于治理体系、治理体制、治理机制;融合是方法,是将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的系统方法。从渊源来看,“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可以追溯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浙江枫桥镇创立了消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枫桥经验”,1963年得到毛泽东同志批示后,全国各地推广试点。半个世纪后,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浙江桐乡开展了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经过数年发展,总结形成新时代的“桐乡经验”。桐乡经验于2017年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的典型。这不仅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增添动力,也映射出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在转型时期的新需求,这就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也对乡村社会治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前主要集中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乡村治理应该嵌入到一个更大范围的乡村治理体系之中。村民自治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主和自治范畴,应该扩展到乡村社会治理和国家基层治理领域,加强同乡村社会其他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国家基层治理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从而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这要求村民自治实践应该有一个质的提升,从民主和自治转向有效治理。这时,法治、德治要素的参与,与自治要素协同运行,发挥乘数效应,就成为乡村治理有效的必然需求。三治融合为“总体性治理、全局型治理、多元治理”,具有政府与社会协商治理的内涵。“三治融合”为一种有效的乡村治理手段,将自治、法治、德治嵌入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最终有助于实现乡村善治的目的。

2013年,桐乡市高桥街道借鉴“枫桥经验”,在以往自治、法治、德治各自“单兵作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三治融合”的“联合兵团”做法,率先探索试点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多年来,“三治融合”经过桐乡试点的不断整合,探索建立起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的“一约两会三团”工作机制,并被浙江省推广到浙江全省,继而逐步发展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方式[1]。同时,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份也开始探索“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认了这一基层创新经验后,中央政法委定位其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7月,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党组织领导统一、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十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体现。至此,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三治融合”实践全面展开。

(二)马庄经验的典型性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就开始了基层民主治理探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马庄村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尝试将法治和德治融入到自治之中,为下一阶段马庄村进行“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并且构筑了具有马庄村特色的基层自治的基础模型。至2013年前后,与浙江基层治理的“桐乡模式”几乎同时,马庄村也有意识地探索“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将过往的治理经验和国内先进做法进行整合,吸纳优秀地区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治理“马庄模式”。后更被贾汪区和徐州市作为基层治理试点,支持指导其进行“三治融合”创新实践。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肯定了马庄村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也促使马庄村继续深化“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探索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马庄文化”和“马庄现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吸引力。马庄村许多做法在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引领性和推广价值。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村,特别强调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和村班子建设的问题,要求总结马庄村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视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此后,在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2017年12月25-26日)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强调,要总结徐州马庄村经验,向全省面上推广,丰富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内涵。时任省长吴政隆同志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18年1月)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认真总结推广徐州马庄经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3月,省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到马庄蹲点调研,深入系统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经验做法,并形成调研报告。2018年4月,徐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出台《关于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马庄经验具体化为指导原则和可实施的十大工程加以推广。

马庄村作为贾汪区和徐州市基层治理试点,“马庄经验”曾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也写入了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马庄文化”和“马庄现象”都极具特色。马庄持续30余多年的升国旗仪式、马庄春晚、农民运动会等丰富多彩而又昂扬向上的文娱活动构成了马庄的文化引领;马庄“十星级文明户”“家庭档案”“村规民约”涵养出30多年路不拾遗的淳朴乡风构成了马庄的风尚引领;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身体力行,全体党员30多年不间断带头参与村庄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治安巡逻等志愿劳动,“双学双化”常抓常新,“八队一兵”叫响全国构成马庄的标杆引领。而以上这些又共同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品牌。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村党建的“红色引擎”带动村“绿色发展”成为徐州市党建的一面旗帜、村多元主体参与集体事务村庄治理、不断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又形成了引人瞩目的“马庄经验”。然而,“马庄经验”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其准确含义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切地进行表述?现有表述能否得到各方认可?在我们对有关村民、村两委成员、马庄村的上级指导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部分社会公众的调查访谈中,这些问题却并无共识。这种状况无疑严重影响了“马庄经验”的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严重影响其(潜在)价值的展现和发扬。因此,对“三治融合”的马庄模式进行考察研究、对“马庄经验”进一步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其核心内容和精神,抽绎出其可供推广的做法,验证发挥作用推广适用的条件,就成为十分必要和必需的工作。

更进一步讲,近年来马庄村和国内其他地区“三治融合”探索实践已经初步证明,“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意,有利于我国基层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转,能够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提高基层社会自治的运转效率、实现良法善治,对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自治为根本,体现基层治理的内在特性;以法治和德治为两翼,融入国家治理总战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此外,“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还吸收了村规民约、乡贤治理等中国传统乡村自治方式。如马庄村行之有效的150条“马庄规矩”,马庄村每年中秋时节的神农祭祀大典,接续的是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悠远传统,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敬祖、拜寿、相亲、婚礼等民间礼俗从未间断,早在1999年,马庄就因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所作出的贡献而赢得了“中国民俗文化村”的金字招牌。30多年来,马庄乐团蜚声中外,先后在国内外演出近1万场次,今天,马庄农民乐团已经成为马庄最光鲜的名片;马庄的传统民俗产品香包更是成为了马庄的旅游支柱产业之一。今天的马庄,以其激越与壮美的生动实践,快速成长为贾汪的招牌、徐州的品牌、江苏的名牌。马庄的这些做法,融入“三治融合”治理实践,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又能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

二、马庄基层治理探索历程

(一)马庄村基本情况

1.马庄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马庄村位于徐州市区东北、贾汪区西南部,隶属于贾汪区潘安湖街道。310国道副线横穿东西,金马县道马庄段公路纵贯南北。境内屯头河、金马河通过不牢河与京杭大运河贯通,交通便利。区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及拆迁搬出的原二道河涯和东北湖(二、八组),共8个村民小组873户3148人。境内为典型冲积平原地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煤矿资源。

改革开放后,马庄村围绕“工业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目标,秉承“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理念,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人民生活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国家级荣誉30多项。

2.马庄村的人口

马庄村村民年龄分布状况表

2018年底,全村共3148人,其中男性1623人、女性1525人,性别比106:100。0-18岁913人,占29%;19-59岁1858人,占59%;60岁以上377人,占12%。

马庄村村民学历分布状况图

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52人,占8%;中专(含职高)409人,占18%;高中283人,占9%;初中以下文化2204人,占70%。从业人员1723人,其中从事工业生产人员586人,占总人口的18.6%;从事服务行业人员1067人,占33.9%;从事农业生产人员40人,占1.3%;从事其他行业人员30人,占1%。共有124个姓氏,其中张姓、孟姓、徐姓居多,占全村人口34.1%。土地马庄村南北长约2.08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总面积5.2平方公里。至2018年底,全村耕地2967亩,人均拥有耕地约1亩。

马庄村村民从业状况图

(二)马庄村的基层治理探索的主要阶段

马庄村对基层治理的探索由来已久,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马庄村从未停歇对自身的基层治理的探索。马庄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施土地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该阶段系马庄村的早期基层民主治理探索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马庄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3年左右,该时期是马庄村在以人民公社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模式被放弃,基层治理不再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将基层治理的权力重新放还到基层群众的手中,由基层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在这一时期,马庄村开始自发进行基层治理的探索,而这一时期的村民们自发的、内生性的探索实践中,已经在无意识的将法治和德治融入到自治之中,也为下一阶段马庄村进行“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构筑了具有马庄特色的基层自治的基础模型。第三个阶段始于2013年左右,与桐乡创新性的提出了“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基本同时。这一时期,马庄村由此从自发的无意识的自治探索找到了明确的基层治理方向,将过往的治理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整合,并吸纳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开启了具有马庄自身特色的基层治理探索之路。

 

1.早期的基层民主治理探索阶段

马庄村的早期的基层民主治理的探索阶段,始于新中国成立、农村实施土地改革之后,到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在这一时期,马庄村与全国的村庄一样,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成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而成立了人民公社。村民们以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产生活,由公社的党委和生产队的党支部对各自管辖的公社和生产队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他们是各自管辖区域的领导和决策机构[2]。该时期马庄村的基层治理模式是适应新中国计划经济背景的特殊产物,村庄成为一个集经济、政治、社会性质为一体的高度政治化和半军事化的集合体。这一模式使得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被高度调动和集中起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由农业支撑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为我国在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3]。与此同时,村庄被高度组织化的公社所覆盖,国家政权直接干预和管理基层,极大地挫伤了村民自觉参与生产生活和基层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直接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人民公社制度虽然在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家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桎梏,最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

2.民主法治村庄建设探索阶段

马庄村基层治理探索的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农民以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改变了因“大锅饭”带来的农业生产严重丧失积极和活力的局面,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建立自我管理组织的积极性。1982年宪法确立了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为主要载体,由村民和居民进行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至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马庄村开始了进入的民主法治村庄建设探索的新阶段。该阶段中,马庄村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马庄特色的各种实践做法,为下一阶段的“三治融合”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马庄村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在农业产量连年增长的同时,马庄村利用煤炭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开办了煤炭、化工、砖瓦、食品加工等企业,马庄村村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但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村民收入的增加,打架斗殴、喝酒赌博的风气也逐渐盛行,村内家庭矛盾频发、邻里纠纷不断。这一时期,为了整治不良风气,防止歪风邪气的盛行,马庄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整治村庄。

(1)自治层面

第一,为了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从1988年起,马庄村成立了民事调解小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治理小组分自然村包组,每天派一名小组成员24小时驻村值班,夜间巡查,以便及时处理村民的困难、化解村民间的纠纷。第二,为了维护村庄的和平与安定,由党员干部带头组建了护村队,后来发展成为联防队,进行志愿夜巡工作,每天两人值班,白天记录处理重大事项,夜间到各个安保点进行巡查并打卡记录,维护村内的安全和稳定。第三,2005年起,马庄村开始进行以“参事制、票决制和双票制” 为主体的基层民主议事机制探索,进行基层民主决策探索。

(2)法治层面

第一,从加强村民法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马庄村最初的法治建设工作是聘请村子附近派出所的民警为村内闲散青年授课,进行法治教育工作,后来慢慢发展为“民警、帮教人员和党员联系户”三方授课,为村内闲散青年提供法治教育并进行普法宣传。第二,为了对村庄进行更好的建设,马庄村从80年代开始制定马庄村的村规民约。1985年起,马庄村先后制定了《马庄村红白事从俭办理制度》、《马庄村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并在每年年底的村民大会上对其进行修改完善,使其能够适应村庄发展的需要。第三,马庄村于1988年将每年的11月确定为法治教育宣传月,聘请法治专家在村内进行法治宣传,开展普法教育,发动全村村民进行法治学习。此外,村内还聘请了法律顾问为村内提供草拟合同、代理诉讼等专业的法律帮助。

(3)德治层面

1988年,马庄村面对村内不良风气浮动的局面,提出了“文化立村”的理念,用积极健康的风气引导村民。第一,马庄村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组建起马庄农民乐团、举办周末舞会、组织乘凉晚会等,充实和丰富腰包鼓起来的村民的闲暇生活,用艺术陶冶村民的精神世界。第二,马庄村举办各种评选活动,定期对村内好人好事、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睦邻友爱的精神文明人物事迹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宣扬村内的清风正气。第三,为了改善村内的铺张习气、移风易俗,马庄村将村内德高望重的“大佬执”组成红白理事会,专门主持村内的红白事。第四,积极举办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举行升国旗仪式、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家庭档案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村民践行良好的行为准则,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3.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探索阶段

2013年,浙江桐乡提出了“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主张,主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要联合作战、协同治理。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后,在全国和推广。与“桐乡经验”推广的同一时期,马庄村也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向“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方向探索,以自治为主体、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先后荣获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等37项国家级奖项,在2017年习总书记地方考察时,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习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在该阶段,马庄村将自身以往的治理实践的宝贵经验进行整合,并吸纳治理优秀地区的先进做法,将自身的治理体制化、体系化,形成可操作性更强、更有条理,融合更加深入的治理体系。

首先,在自治层面,马庄村将过去碎片化的治理组织和主体,进行归纳整合,建立以村党委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载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的村级自治运行机制,使马庄村的自治运行体制化;总结出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两包两联”工作办法,让村干部领导的基层自治组织成为村民与乡镇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提出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时,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必须上门联系的“十必联”工作要求,以保证村民的声音能够充分传达到村党员干部。此外,马庄村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入科技的力量,搭建了涵盖网络平台、手机APP、自助查询机多种方式在内的大数据信息平台,让基层自治搭上了科技的顺风车,使村民能够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方便快捷的参与村务自治、了解村务党务、进行民主监督,以保证基层自治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能够更充分的得以实现,推动马庄村的基层民主治理的进程。

“两包两联”工作办法示意图

其次,在法治层面,马庄近年来一方面加强了村庄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成法治图书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礼堂等公共法治设施,并且结合村民的喜好和马庄特色创新式的开展了法治灯谜、法治香包、法治文艺节目等百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采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润物无声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马庄村将法治村庄建设时期的请民警为闲散青年授课的法治建设工作进一步体系化规范化,发展为请法官、检察官、公安机关和律师进驻村内,为村组织和村民提供常态化的法律帮助的“三官一律”制度。同时,马庄村坚持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每年11月集中学习村民民约并进行讨论,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

最后,在德治层面,马庄村一方面对传统的乡贤组织“红白理事会”进行了发展,成立了“乡贤工作室”,并在保留原有的红白理事职能的基础上对其职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张,使乡贤工作室集主持红白事、法治演讲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特殊人群管理等诸多职能为一体,进一步发掘和发挥乡贤的正面影响力和感召力,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马庄村请乡贤和村内法律顾问共同对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了梳理,使马庄村规民约既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又能够反映马庄文化、马庄精神,这同样是马庄村将法治与德治共同融入自治中的体现。此外,马庄村还格外注重村民的家风传承和村庄的乡风建设,通过在全村建立“家庭档案”,开展家风弘扬活动、评选模范户文明户、设立孝贤榜等活动,推动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将法治建设融入在乡风家风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以家风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德治促法治,以法治促自治。

三、马庄村“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调研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探索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全面了解马庄村“三治融合”实施状况。调研对象涵盖了贾汪区司法局和马庄村的村干部代表、村民代表。在第一次调研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现场访谈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查访谈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参与问卷调查人员的身份信息的调查,对该部分进行询问,主要是为了分析参与调查的主体是否全面多样,以尽量提高抽样调研结果的全面性、真实性。第二部分的问题以自治、法治、德治为主体,对参与调研村民对马庄村基层治理的参与度、满意度、认可度进行调查。探究“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现状,最重要的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的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村民和“村两委”干部作为马庄村基层治理的主体,他们对自治、法治、德治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马庄村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实施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了解村民在现行马庄村治理模式下的感受,比如最常用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最关心的公共事务和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主要面向马庄村党的建设、村民自治、法治,德治、村务建设、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乡贤制度和村庄治理的各项制度与操作规程等七个方面,共49个问题。访谈对象为马庄村党委成员、村委会成员、贾汪区司法局领导和部分工作人员、马庄村所在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潘安湖街道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马庄村所在街道派出所相关人员、马庄村乡贤代表、贾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部分村民代表,再次访谈40人次。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参与人员的构成分析

受调研村民年龄分布图

如上图所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的年龄层次分布的较为均匀,年龄主要在18-65岁之间,占总参与比例的9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员仅占有6%。其中,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18-35岁、35-55岁、55-65岁的人员基本持1:1:1的态势,在这之间55-65岁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该区间在年龄差设置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仍占最重比重,说明整体而言,老人占比较多。

受调研村民学历分布图

上图显示的是参与本次调查问卷人员的学历水平,考虑到参与调查问卷的老人占比较多,受过中专或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员达到54%,说明参与调查的人员学历水平相对全国其他农村地区而言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对于村民参与村庄的基层治理和村庄的三治融合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调研村民职业分布图

上图显示的是受调研人员的职业分布,根据图表的显示的数据,受调研的马庄村民以务农、务工和经商为主,分别占32%、41%和18%,共计超过90%,其中务工人员的比率要高于务农人员的比率,说明马庄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比较高。

受调研村民年家庭纯收入表

上表反映的是受调研人员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可以看出,受调研村民的年家庭纯收入主要在2万元到6万元之间,占比69%,2万元以下的占比9%,6万元以上的占比22%,反映受调研马庄村村民的经济状况整体处于良好水平。

2.调查问卷参与人员对马庄村基层治理的反映

(1)自治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村民对马庄村关于自治方面的反映较好,无论是自治的参与度、自治参与的积极度和关注度、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还是对村务公开的结果满意度,基本都在90%以上,说明马庄村村民对马庄自治高度参与,对自治组织的运行和自身权益的关注度都较高,马庄村多年来的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卓有成效。

(2)法治方面

法治方面的调研结果也很明确,受调研村民几乎都参加过村内的法治建设和宣传活动,使用过村内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其中经常使用参加和偶尔使用参加或认为非常畅通和比较畅通的人数基本持1:1的比例。

(3)德治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受调研的村民中选择对乡贤组织比较了解的占75%左右,选择听说过的比例在25%左右,此外,对村内的乡贤组织的满意度调研中,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在6:4左右。

3. 受调研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受调研村民在遇到纠纷时,主要选择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分别是找村委会或乡贤组织调解解决和自行协商解决,分别占比57%和34%。受调研村民最关心的村内事务分别是是集体福利、村庄规划、医疗卫生和村民选举;受调研村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村内事务是教育、选举和就业。

(三)访谈的主要内容

2021年8月份和10月份,课题组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了两次访谈。第一次访谈与问卷调查同步,是一次比较全面的访谈调研,访谈对象涉及马庄村党委、村委会、村民代表、乡贤代表,贾汪区司法局、司法所,贾汪区农业农村局,潘安湖街道、派出所等人员和机构部门。第二次访谈则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地调研了解。

1.马庄村党的建设

目前马庄村有党员120名,青年(24-44岁)34人,中年(45-59岁)42人,老年(60岁以上)44人,大多数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近几年发展党员基本都是高中以上学历,从事职业有务农、外出打工的流动党员、依托本地企业就业等。各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及每月25日党员学习日制度,党员学习由党支部具体组织、安排、力求做到计划周密、精心组织、健全制度,提高质量,务求实效。以“流动红黄旗”制度实施党支部工作考评。

在村庄治理中,注意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党建+”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促治理,开展“党建+服务”、“党建+文化”、“党建+富民”等工程。十九大以来,总结出了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的“一强三带”党建工作法, 提出了以党建为引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由村党委带领各个主体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党建+)。

2.村民自治事项

马庄村目前最主要的自治组织是村民代表大会,目前村代会的代表有60人,覆盖了各个领域和职业。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委会的换届工作和商讨决定本村重大事务。马庄村村委会的权力清单涵盖村庄组织人事工程管理,财务管理,民政社保、物资采购等。村委会近年来在完善村自治制度、深化议事协商、推进民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起,马庄村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议事规则。马庄村的村规民约最初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且每年年底的村民大会都会根据村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修改,由村民们提出意见并讨论通过,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20年,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村规民约。整体来看,村规民约得到了较好遵守,近年来没有村两委对村民违反村自治法规做出的处罚事例。

根据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小组会议、理财小组会议、乡贤会议等形式,马庄村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协商议事活动,不断探索村民自治方式,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村自治组织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重点,近年来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积极对接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纠纷解决的工作格局,实现一网管控、联动联控,把网格建成群众反映诉求的“直通车”、排查矛盾隐患的“顺风耳”、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专家团”。村内出现纠纷,首先会由村内巡查的网格员及时介入、沟通解决,并用手机将问题上传到大数据平台上,如果纠纷调解不成,再通知派出所。派出所距离村子也非常近,也能够快速及时的介入纠纷。马庄村目前设有五个网格员,他们不仅是协理员,还是安全情报员、治安信息员,巡查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均由该网格员一人承担,为村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提高办事效率。因为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殊性,村内纠纷基本都能通过调解解决,很少出现需要通知派出所的情况。

2019年以来,马庄村成立协商民主议事会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开展广泛协商,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如成立于2019年马庄村协商民主会议“马上议”,主要解决村内的民生实事。参加协商民主会议的不仅有村干部、村代表、还有与会议内容有利害关系和关心议事内容的村民,力求全面听取各方意见。“马上议”成立后的第一个议题是“广场路灯的增设问题”,因为有村民反映村内广场夜晚光线过暗,给村民们的夜间活动带来不便。参加该协商会议大概有20-30人,包括村两委干部、村代表、经常夜晚在村内广场跳广场舞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的村民等。商讨的主要内容为是否增设路灯、增设路灯的高度和亮度等。最近一次商讨的议题是“中心村燃气改造问题”,村内以前使用的是沼气,村民们普遍反映沼气存在供气不足、经常断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村两委在接收到村民反映的问题后,又派志愿者到各个村民家中进行了走访调查,定下了该议题。目前,村内的燃气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其他在诸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紧急事件中,村委会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村民防疫防护意识,安排组织村干部开展日常巡查,认真落实好登记验码、测温消杀等防疫措施。特别是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马庄乐团成员走进农户,一边宣传防疫知识、一边排查返乡人员信息、一边排练疫情防控快板节目。在乐团的带动下,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纷纷加入到了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一时间,志愿者人数达到了近百人,为村民配发生活物资、对村庄进行全面消杀、在卡口站岗执勤。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以前的民主理财会为基础,选举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对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并对审核结果予以公示,村“三务”公开收到了较好成效。

马庄村的自治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民生实事、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了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马庄特色的基层民主自治新路子。

3.法治事项

在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过程中,贾汪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在工作中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指导马庄扎实推进法治,积极倡导德治,妥善引导自治。一是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指导村组干部崇尚法律,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使之依法管理村务事务。二是整合律师、公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围绕村(居)民在村居自治、集体重大资源和资产处置、重大利益分配以及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个性化法律需求,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和公证代办服务,为村民在家门口一站式办理各项法律事务。三是固化法律知识培训,强化法治宣传的宣教功能。实现村民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保驾护航,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蔚然成风。还注意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强化法治宣传的渗透功能,建设法治图书管,法治文化礼堂等公共法治文化设施。

马庄村网格化治理也扎实有效。一是实施管理区域网格化。马庄村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成立于2017年12月。根据马庄村居住情况,现马庄村分为五个网格,配备网格长5名,主要由村“两委”干部和村骨干担任。网格联络员7名,辅助网格长做好信息采集、便民服务、矛盾化解、治安巡防、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政策宣传等工作。二是实现基础档案规范化。实行“家庭档案”管理,自制居民基础信息表,表内涉及家庭人员组成、具体住址等多项内容,保证每家每户信息采集的完整。先后开展“家风隽永 德润马庄”家风巡回展,“好家风伴我行”传统家训体验、“干部立家规、党员正家风”等活动,评选“守法道德模范户”“十星级文明户”。网格管理员标记管理工作,对困难户、流动户、党员户等做标注,做到重点户一目了然,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服务工作。设立“贤孝榜”,将网格化建设融入家风家规,以家风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打造马庄文明美德品牌,以德治促法治,以法治促自治。三是实行管理内容标准化。马庄村网格化社会治理主要围绕“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以村组网格为基本单元,以多元参与为组织形式,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全面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格,延伸到一家一户,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区”和“真空”,实现了农村网格管理服务全覆盖。

在深化平安村(社区)体系建设方面,马庄模式独具特色。持续了30多年的马庄村民兵工作至今还在正常开展,村内目前有民兵两百多人,每天志愿进行村内的夜巡工作。马庄村的志愿夜巡工作始于1988年,村内组建了护村队,后来发展为联防队,每天由2个人值班。第二次访谈时参与人之一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村护卫队的队长,回忆当年记忆犹新。他说每月的 10号、20号、30号由其值班,因此由其每月月底对值班记录本进行更换,一年大概记录有20多本。最开始用于巡逻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90年代更换为踏板摩托车,村内给出一半的费用(大概是4000多),专门用于夜巡,后来又升级为面包车。现在马庄村的平安建设体系不仅包括志愿夜巡,还有了各种监控设施,从人防阶段发展到技防阶段。

4.德治事项

马庄村的德治实践开始于1987年,当时由于村内经济状况的改善,而精神文化生活几乎空白,村里尤其是年轻人中喝酒赌博现象非常普遍。村里为了改善乡风,首先于1988年成立乐团,又发展出了舞会等各种文娱活动,用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改善了马庄的乡村风气。其次,村里又研究将国家的政策以表演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便于村民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过去村里的大老执(执事),在村里拥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调解邻里纠纷、主持红白事,村内事务的讨论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来村里为了移风易俗,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他们则成为了红白理事主要成员,主要职责是制止大操大办、移风易俗和主持村内的红白事。因为他们在村内的威信很高,且对红白事办理的各种传统风俗更为了解,村民们,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也更愿意听他们的意见。而马庄村如今的乡贤实际就是过去红白理事的延续和扩展。

进入本世纪后,马庄村成立乡贤志愿服务队、乡贤协会和乡贤工作室,乡贤组织的职能也有了转变和扩展。乡贤主要负责制定和整理村规民约,打造无打架斗殴村,突出家风传承,形成户户争当文明户,人人看齐光荣榜的局面。乡贤作为“传统美德的传承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社情民意的收集人、矛盾纠纷的化解人、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村里通过他们打造“乡贤+”系列品牌,汇聚“乡贤+”正能量,如“乡贤+”文化传承,营造文明新风尚;“乡贤+”生态保护,打造马庄村青山绿水优美环境;“乡贤+”经济,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乡贤+”调解,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功能。

在村域文化建设方面,马庄由村党委书记亲自抓文化建设,由村文化建设办公室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办公室具体负责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马庄经验的总结、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马庄农民乐团、“非遗”手工香包以及良好婆媳关系,成为闻名遐迩的马庄“三宝”。马庄农民乐团和民俗文化表演团,先后实现了“跨江进京、漂洋过海”的目标,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新时期农民的风采。持续开展升旗仪式、周末舞会、农民运动会、互助共享、重阳敬老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全村文明家庭达到800户左右,占全村家庭的86%。

马庄村的德治实践既具有特色又成效显著。马庄的乡贤立德作用发挥充分。村里注重挖掘乡村能人资源,指导成立各种乡贤组织,为他们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将乡贤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村委配合、乡贤协助、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工作机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这些老人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善于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用老百姓的“话儿”说老百姓的“理儿”,能及时妥善处理信访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引导并规范村民的道德行为。将德治内容有机融入村史村情、民风民俗、尚德励志、发展成就等板块,广泛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形成农村社区文化认同。

近10多年来,马庄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国家级荣誉37项,“江苏省文明村”、“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省级荣誉100余项。马庄村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马庄文化”和“马庄现象”,逐步形成以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研学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模范样板。这些荣誉的取得既说明了马庄德治实践的卓有成效,同时德治实践也是取得这些荣誉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5.经济社会发展事项

马庄村近几年集体经济年收入500余万元,包括香包收入、乐团收入和土地租赁等。马庄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已居徐州市前列。

马庄村集体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0世纪马庄村的工业从50年代起步,1958年建起了第一个砖瓦厂,后来砖瓦厂规模逐步扩大。但效益有限。20世纪70年代,马庄村以务农为主,贫穷落后。到了80年代,煤矿产业兴起,马庄村也属于比较落后的一批,在本地区18个村庄中排名13位。后来第三位村党支部书记孙书记在任时,(1973-1986年)大力发展工业,87年建起第一个煤矿,年产量达到10万吨,后来逐渐建起了三个煤矿,成立了金马集团,1988年-2001年是马庄村经济条件最好的一段时期,村里共开设了18个集体企业,当时村里所有村民需要交纳的各项费用全部都是由村内补贴的。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2001年,发生“7·2”事故,全村煤矿关闭,马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功亏一篑(访谈时原话如此),产值锐减70%-80%。2001年之后,开始探索新的出路,专心开办钢铁厂、焦化厂、纺织厂、食品加工制造厂,发展新的产业,完成了从地下(采煤)到地上(办厂)的转型。2010年,贾汪区加大了工业环境整治,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关停了大批高污染企业,马庄村开始从工业企业向旅游产业转型,现在马庄村背靠贾汪景区发展旅游业。马庄村实行家庭档案计分制,参加村内活动会给家庭档案加分,每年年底按分分钱,每户1000-2000元。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中,村民们认为村内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票数排列分别是教育、选举、就业和管理。当我们在访谈时问到村内这些方面目前是否遇到困难,具体是哪些困难时。访谈对象是这样解释的:首先是教育问题,村民们反映的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当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源枯竭的现象导致的。马庄村招收到的生源不足以开办一个学校,所以马庄村的学校已经拆除了,马庄村的学生只能到别的村去上学。但现在恒大集团入驻了马庄村附近的工业园区,根据规划,恒大集团即将在附近建一所包含小学、中学在内的中心学校,所以该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是选举问题。选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且工作水平有待提升,跟不上马庄村的发展需求,村干部队伍亟需吸纳能跟上发展需要的青壮年人才。该问题村内已经在着手解决,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马庄村村两委的平均年龄已经在40岁以下,干部的学历、素质等也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村内的工资不高,目前在每月2300元左右,并且也很难再提升,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目前村里正在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可能的吸纳年轻血液进入干部队伍,希望能够对该问题有所改善。

再次是就业问题。马庄村地理优势明显,离城区非常近并且交通通畅,附近也有许多工业园区,就业并不困难。村民们提出该问题应该跟本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由于2018年贾汪区环境整治政策的调整,本村关停了大批高收益但也高污染的集体企业,如钢铁厂、焦化厂等,只留下了香包公司一个集体企业。虽然村民们能够到新的工业园区就业,但新的工厂工作待遇较以前的集体企业有所下降,每月工资只有3000多,应该是该原因导致村民的心理出现了落差。

最后是管理问题。马庄村目前人口有3298人,其中常驻2522人,大概100户左右的家庭。村民认为管理方面有待提高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马庄村如今广受赞誉并且获得了习总书记的高度评价,村民们觉得不能辜负总书记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于是对自身的各项要求也变高了,村民们的期待与乡村发展速度的不匹配造成的;二是马庄村的产业发展有待提高,这与村民们提出的就业问题也息息相关。目前村里计划重点围绕农旅、文旅、都市村庄农业三大产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大力发展香包产业,建立农旅、文旅研学基地,并且规划了一批亲子乐园等乡村文化旅游的文化乐园,村里期望能够通过以上方式改善村内的产业发展问题,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

总的看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基层社会治理密不可分。首要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并提升改造村庄,打造产学研基地,同时鼓励村民以“投资承包”的形式参与其中,带动更多就业、增进群众福祉,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赚上旅游钱。通过不断带动村民致富,有效增强了村民的和向心力和村庄的凝聚力。

四、总结推广马庄经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

本项目研究开展之前,我们曾经设想过,对于“马庄经验”,可能(应该)有比较成熟、比较权威、比较公认的表述。至少近10多年,马庄村作为乡村基层治理先进典型,马庄经验时常见诸新闻媒体,关于马庄的正面宣传报道屡见报端。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都要求总结马庄经验,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各种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前往马庄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取经的更是车水马龙,络绎于道;多个政府智库、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题组都到过马庄进行考察调研,发表了多篇考察调研报告论文等。2018年上半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出台《关于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因此我们推测,应该有一个关于“马庄经验”的比较权威统一的说法。然而在本项目的研究开展之后,却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们接触到的事实与事先的设想大相径庭。

在两次访谈中,我们都设计了请访谈对象介绍“马庄经验”的问题。第一次访谈时,访谈对象将“马庄经验”概括为“党建引领、文化立村、产业富民”三个方面十二字,且没有展开。第二次访谈时,访谈对象是这样回答的:

“马庄经验”具体的内容目前无法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不同主体对马庄经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党建引领”这一经验是共识,其余部分则尚未形成统一认知。江苏省委宣传部认为马庄经验主要集中于乡风文明建设;而区党委将马庄经验总结为德治活动的“十个一”;马庄村两委则认为,马庄经验可以集中概括为“党建引领、乡风润村、产业富民”。马庄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显然,“马庄经验”确实存在,但没有相对统一和各方基本认同的说法。结合此前我们接触到的其他各方关于马庄经验的表述,使我们更加坚信,对尚无定论的“马庄经验”继续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本课题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马庄村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在马庄村党委的看来,可以集中概括为“党建引领、乡风润村、产业富民”。在马庄村的“三治融合”实践中,坚持村党组织的引领是马庄村推进三治融合探索的关键,马庄村的优秀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三治融合的基础和三治的融合点,而村党委、村民、乡镇政府等多元主体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是马庄村进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工作机制。

在我们看来,马庄村党委对于“马庄经验”或“马庄模式”的概括和认识肯定是基于本村工作与亲身实践得来的,应该是真实可靠的,但不够系统全面,不够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不足以彰显“马庄经验”的典型意义和示范引领推广价值。马庄人可能足够自豪,但在介绍本村治理实践经验时又过于谦虚了。“马庄经验”如果只有村党委所总结的以上三个方面,马庄村还不至于在长达数十年至少十多年时间里如此引人瞩目。这就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思考:马庄还有哪些做法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行之有效、切实管用而没有被村党委总结表述出来?是否还存在马庄人习以为常但因为他们“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没有意识到其可贵之处的创新?“马庄经验”究竟应该怎样总结和表述才能更全面、更系统、更突出也更符合实际地反映马庄“三治融合”实践与其所取得的成就?怎样表达和呈现才更有利于推广施行,以发挥其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果进行推广应用,其限制条件又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再一次回顾、梳理、研读、思考半年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搜集、查阅、讨论我们接触到的相关资料和成果。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出有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并希望这种看法能够得到各方认可。

(一)马庄经验的马庄表述

关于“马庄经验”,不同时期的马庄人自己也在试图进行概括总结和表达。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1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马庄村,参观了村史展览馆、村党员活动室、香包制作室、综合服务室和文化礼堂。在村史馆,总书记看得很细致,对村班子的任职时间很关注。在党员活动室,习近平与党员交流时说,刚才在村史馆看到你们村班子很稳定,说明村干部获得了村民的支持。他说,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希望大家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得更强。

一个好的班子和好带头人,是所有村庄得以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这一点上,马庄村也不例外。在农村,提升基层组织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关键在带头人,核心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从孟庆喜这名老支书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据马庄村党委老书记孟庆喜称,他在马庄村干了30年书记。而他的前一任书记,干了15年。1949年以来,马庄村只换过五任村书记。贾汪区一名官方人士分析称,马庄村“能人治村”的特点明显,老书记孟庆喜颇具前瞻意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煤炭产业还正红火的年代,孟庆喜就力排众议做文化产业,成立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因为搞文化这个村一跃成为名村。资源枯竭后,借着潘安湖风景区开发的“东风”,成功地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马庄村在孟庆喜时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总结提炼对于马庄精神或马庄经验。“坚持以党的形象影响人,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坚持依法治村规范人,坚持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坚持用党的宗旨服务人,坚持用马庄精神鼓舞人。”孟庆喜当年提出的“六个坚持”,让马庄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六个坚持”的说法,应该是马庄精神较早的概括,其核心内容是“党建+”文化建设,并含有法治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六个坚持”可能为以后马庄村的“党建+”X模式探索提供了最初的基础。孟庆喜担任村支书期间,马庄村还探索出的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的"一强三带"工作法,使得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

在马庄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马庄民兵营。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马庄民兵被反复提到。早在20世纪50年代,按照上级规定,马庄村18到45岁的青壮年全部加入了民兵组织,马庄村民兵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后,马庄民兵营开展“八队一兵”建设,“八队”即: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科技致富辅导队、急难险重任务突击队、社会治安保卫队、群众文化活动队、文明新风传播队、环境卫生示范队、拥军优属服务队,“一兵”即争当“优秀民兵”。此后,在马庄村转型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几乎都可以看到马庄民兵活跃的身影和重要作用。如在今天马庄众多富民产业中,马庄香包别具一格,带动马庄香包制作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就是当年马庄民兵营“铁姑娘排”成员。2017年,习主席来到马庄村,走进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王秀英制作的中药香包,习主席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使得马庄香包知名度极大提高。多年来,民兵营还坚持严格训练,每周进行两次集训,在抗洪抢险、夜防巡逻、疫情防控等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马庄民兵建设“八队一兵”模式是马庄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马庄经验”的重要成分。

改革开放40多年,乡风文明建设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马庄村牢牢抓住马庄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在各类文化阵地、载体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将一个贫瘠落后的资源枯竭型苏北乡村,建设成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成为全国 “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马庄村已经形成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文化活动已经常态化”。马庄乐团还在十九大之后迅速排练了快板《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宣传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马庄村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段快板,特别赞扬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氛围),称赞马庄有个好班子、好带头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对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进入新时代,以马庄村等一批先进典型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实践更是贾汪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党的十九大以后,随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马庄村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理念,同时强化基层党建。在2020年下半年,马庄人把自己最新阶段的实践概括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着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四位一体”的基层善治马庄模式。其主要做法是:

1.以“党建+”工程为龙头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党建+服务”、“党建+文化”、“党建+富民”等工程,延续此前行之有效的马庄村党委“六个坚持”工作法、“一强三带”工作法,制定适合村情实际的“两包两联”(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村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十必联”(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时,要做到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必须上门联系)工作机制。“党建+”工程将社会治理与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与提高和改善村民民生水平相融合,与群众自我认同、自我参与、自我管理的村庄自治模式相融合,与村庄中心工作相融合,全村逐渐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良好局面。

2.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强化德治先导。马庄村在全市率先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样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引导村民严私德、守公德、养贤德,成为贾汪乃至全市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法治观念、文明素养的“主阵地”,释放出德治在教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和谐中的强大正能量。开展“十佳”评比活动,评选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促进德治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村庄文明风气提升。

3.以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为突破强化自治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起,马庄村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议事规则。2019年,马庄村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工作,注重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成立协商民主议事会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开展广泛协商,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在提高村民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推动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抓手强化法治保障。马庄村作为全区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试点单位,按照“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将司法、民政、信访等多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嵌入5个治理网格,依托大数据平台,形成“网格+网络”,“线上+线下”的联动联控治理体系,实现了乡村法治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实现了“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资源共分享”[4]

(二)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说法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对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党务村务公开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认真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贾汪区、徐州市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对马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

1.贾汪区对马庄经验的总结

贾汪区党委书记曹志对“马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马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马庄村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保持政治定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马庄村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绩,是扎扎实实加强基层党建的结果。二是马庄村始终把文化立村作为最执着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路子,体现了对“两个文明”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诠释。三是马庄村始终把农村带头人作为最关键的少数,走出了一条以乡村能人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体现了基层战斗堡垒吸铁石般的凝聚力量和头雁效应。马庄实践表明,全面乡村振兴关键在带头人,一个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群众信赖的好带头人,就是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强村致富的“领头雁”,能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攻坚破难、夺营拔寨,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对马庄经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曹志书记提出学习推广马庄经验,打造乡村振兴的“贾汪样板”。让马庄的亮点更亮、示范带动效应更明显,形成“一马当先、百村争鸣”的生动局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走出乡村治理的善治之路。[5]

2. 徐州市委政法委的看法

徐州市委政法委书记韩冬梅同志对马庄经验的总结是从政法委主导的基层治理、乡村善治角度进行的,认为“马庄模式”做到了把乡规民约做到极致,法治文化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德治之花在乡土文化中盛开,是徐州市探索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的典范。市委政法委总结的马庄经验主要有:

一是马庄村通过“立规矩”、“守规矩” 、“护规矩”积极开展村级自治工作机制建设试点,通过村民高水平的民主参与,制定出了切实具有规制力的乡规民约等自治性规则。马庄村积极探索以参事制、票决制和双票制为主体的“三制”模式,制定了21项156条操作性强、认可度高的“马庄规矩”,有效引导村民遵法守礼、崇德向上。在规则的执行方面,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实行“守规矩——羊群走路靠头羊”,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同时,注重群众主体作用,倡导宣扬“护规矩——人人都是大管家”意识。在马庄违法违规意向刚露头、行为刚开始,广大群众就会主动予以劝阻、制止和批评,对违法行为人形成社会压力。通过“立规矩”“守规矩”“护规矩”三个环节,把乡规民约做到极致。二是积极推进乡村基层法治治理,创造性地推出村级“法治书记”制度,选派优秀政法干警担任村级“法治书记”,把精兵强将推进基层一线,敲门问平安、入户讲法治、进村调纠纷。三是德治实践方面,马庄村以乡贤立德,以文化树德,以诚信塑德,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符合本地区实际各种乡土实践,在马庄、在徐州乡村大地上培育出了美丽的德治之花,探索出了一条德治先导、法治保障、自治为本的“三治融合”乡村善良之路[6]

3.徐州市委市政府推广马庄经验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之后,徐州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推广马庄经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于2018年4月提出了总结推广马庄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徐州市委市政府认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意见中,把马庄精神文明实践方面的经验具体化为“五大原则”和“十大工程”。五大基本原则是:(1)坚持惠民育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共建共享;(4)坚持因地制宜;(5)坚持久久为功。意见中要实施的十大工程为:(1)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2)身边好人选树工程;(3)文明村镇创建工程;(4)文明家庭创建工程;(5)志愿服务推广工程;(6)诚实守信推进工程;(7)乡村文化振兴工程;(8)移风易俗强化工程(9)文明生活方式养成工程国;(10)邪教非法宗教治理工程。目标是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农民精神风貌大幅提升,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 江苏省政府的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后,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总结徐州马庄村经验,向全省面上推广,丰富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内涵。吴政隆省长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认真总结推广徐州马庄经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3月,省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到马庄蹲点调研,深入系统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经验做法,并形成调研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党建引领坚强有力。马庄村30多年矢志不渝加强党建,践行为民宗旨,弘扬精神文明。二是特色产业强劲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文化生态旅游业等三次产业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三是群众生活富强康乐。村民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位居徐州市前列。公共服务应有尽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社会治理和谐有序。成为“两个文明”融合发展的标兵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

综合考察马庄的创新实践,省政府调研组看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庄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全过程和每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更是马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功秘诀。省政府调研组总结的“马庄经验”主要有:(1)党建为民,筑牢为人民服务的坚强堡垒。(2)产业富民,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3)文化强民,铸就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重抓文化立村,突出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既富口袋,更强脑袋。(4)生态惠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5)善治安民,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集成效应。[7]

(三)研究者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后,“马庄现象”吸引了众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他们或调研走访,或参观考察,或阅读已有报道和成果,或听他人转述,经过各自的整理研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感想、印象、札记、报告、论文等,表达了各自对于“马庄经验”的观点。经过我们的整理,比较集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下几种:

1.强调乡村文化建设:省文明办对“马庄经验”的总结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村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专题调研组赴马庄村进行了深入调研。省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发表的调研报告[8]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马庄村坚持贴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传播先进文化,贴近农民思想实际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贴近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切实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探索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马庄村通过找准抓手、抓住根本、把握基点、突出关键、立好规矩五种主要做法,抓出了发展新动能、抓出了农民精气神、抓出了乡村好风尚。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振,孝老爱亲、诚信友善蔚然成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总结了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后,省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认为,马庄村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聚焦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也带来几点启示:一是注重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二是注重发挥党组织主导和群众主体“两个作用”,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三是注重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紧密结合,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四是注重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有机统一,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

2.江苏师范大学:强调党建引领

江苏师范大学苏北农村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院以及相关专业学院的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一直与马庄村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关注马庄村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前后,对于马庄治理创新实践的观察和马庄经验的总结持续进行,发表了一批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总的来看与马庄村党委自己的总结比较接近,更加强调、突出党建引领的作用。认为马庄经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坚持党建的引领地位。马庄村在探索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一是特别重视党员队伍自身的建设;二是注重党建引领工作的成效;三是监督体系坚强有力。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马庄村始终坚持“文化立村”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用优秀乡风文化建设促进民主法治的具有马庄特色的独特道路,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民主自治的热情,将法治建设融入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用道德和文化的柔性软化法治的刚性,用乡风正党风带民风,以德治促法治,以法治促德治。

(3)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马庄村在进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探索中形成“三级联动”、“两包两联”、“十必联”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形成了村党委、村民、乡镇政府的多元互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多主体综合治理的局面。

3中国矿业大学调研组:“四位一体”的社会善治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法学、政治学[9]、社会学[10]、管理学专业[11]和研究生院部分师生也长期关注马庄治理实践。在他们最近发表的调研报告中,显然受到2020年8月马庄村党委王浩副书记对“四位一体”的基层善治马庄模式的表述的影响,将马庄经验概括为王浩副书记讲的 “四位一体”基层社会善治模式,认为多年来,马庄村在强化基层党建的同时,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充分尊重保障村庄发展,不断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水平。近年来着力打造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四位一体”的社会善治马庄模式,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马庄新路径。

其他还有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报道、观感和评论,其中部分作品也在试图对马庄经验给出各自的概括和表达,大多可以归入上面四方主体所表达过的其一或其中几个方面,不再枚举。

(五)我们的认识(结论)

借鉴已有成果对于马庄经验的总结表述,参照徐州地区其他村庄(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将马庄经验概括如下:

1. 最关键因素:有一个好班子和好带头人

一个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是乡村基层发展和治理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马庄时曾经明确指出过。习近平同志在马庄村党员活动室与党员交流时说,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希望大家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得更强。当时的贾汪区党委曹志书记也说,马庄村始终把农村带头人作为最关键的少数,走出了一条以乡村能人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体现了基层战斗堡垒吸铁石般的凝聚力量和头雁效应。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真正讲到了马庄村发展的关键点上。事实上,中国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地域,只要是发展得较好的基层村庄(社区),几乎都有“强人治村”“能人治村”现象,一个好的班子和好带头人,是所有村庄得以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贾汪区党委曹志书记看得很准确,他说,在农村,提升基层组织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关键在带头人,核心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从孟庆喜这名老支书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2. 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

在坚强有力的带头人和领导班子之下,有一支靠得住,跟得上,顶得住,执行力强,能够坚决贯彻和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力量、骨干队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在马庄,发挥“八队一兵”作用的马庄民兵就是这个基本力量和骨干队伍。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庄村民兵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后,马庄民兵营开展“八队一兵”建设,此后,在马庄村转型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几乎都可以看到马庄民兵活跃的身影和重要作用。带动马庄香包制作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就是当年马庄民兵营“铁姑娘排”成员,马庄最引人瞩目的亮丽名片——马庄乐团也是由最初的民兵乐团发展而来。老支书孟庆喜说,离开农民乐团,马庄村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在我们的访谈中,访谈对象也说,一代代马庄村干部都守住了建好民兵兴马庄的工作原则,并表示相信,这支敢想敢干、勇争一流的武装力量将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马庄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12]

3. 核心内容:高质量党建引领

高质量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马庄从发展经济到社会治理实现“三治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作为马庄经验的核心内容,为各方公认,此不展开。

4. 基础性因素:自治富有活力

探索开展适合村情民情、多种形式、富有活力的村级自治形式,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卓有成效地处理村自治事务,创新自治实践,完善村民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的基础。马庄在近年来的自治实践中,探索完善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鼓励和引导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及专业社会机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基层自治保持生机与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治融合模式中,自治是基础,也为上下共识。

5. 越来越重要的工作:依法治理

紧密联系乡村实际需要,创新普法模式,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水平,培养乡村(社区)居民崇尚法治的精神,是今后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越来越重要的工作。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社区居民对法治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强,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而“治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法治,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

6. 重要方面:德治先导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向上向善传统美德,把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培育文明乡风,构建与当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乡村道德内容,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先导作用,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徐州市已经以“马庄经验”为龙头牵引,徐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徐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邳州市成功跻身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苏北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全市9个村当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6家单位当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2个家庭当选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村镇、家庭当选数均居全省前列。贾汪“十必联”工作法在全国推广。

7. 有效途径:科技支撑

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治理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实行“互联网+”服务支撑社会治理“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马庄村作为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试点单位, “互联网+”治理方式有力推动了马庄治理现代化、规范化进程,提升治理实效,促进了“三治融合”。

余论:马庄经验示范推广的限制性条件

徐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说来,在江苏省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13]但由于江苏省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14],哪怕是在江苏落后的徐州,放在全国来看也是相当耀眼的存在[15]。马庄又是徐州发展得比较好乡村典型代表,有长期发展形成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态势,有比较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骨干队伍,有比较雄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资源,这些既是马庄得以创造出“马庄模式”的优势,同时也构成了马庄经验示范推广的限制条件。即在我们看来,马庄经验在中国东部比较发达的乡村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进行学习推广;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发展得比较好的乡村可能具有推广示范价值,但在大部分中西部乡村地区,马庄的个别做法可能可以效仿,整体上的马庄经验却基本不具备推广条件。

极而言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在与东部地区存在巨大差距(说是代差可能也不太过分)。如课题组成员之一的笔者家乡,豫北农村一个典型的中西部村庄,与多数中西部农村的村庄一样,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处于空心化衰败过程之中,且短期内这种趋势不可逆转。西部农村地区的未来显然也不是东部农村的现在。有长期进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资深学者指出:东部地区创造出来的经验,取得的发展成绩,中西部地区无法学,片面学习东部地区农村先进经验,可能会让中西部地区误入歧途。

该学者认为,当前一个时期,东部沿海发展地区农村创造了很多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东部地区农村也善于创造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问题是,东部地区农村经验无论多么好,中西部地区却都无法学,也没有必要学,因为东部地区的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已不是同一个概念的农村了。

无论是东部的长三角地区还是珠三角地区,都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在村庄办工业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城乡一体,已经形成沿海城市经济带,即使没有发展工业的村庄,也处在城市经济带内,成为城市经济带的内在组成部分。相对来讲,中西部地区农村已经失去了乡村工业化的时机,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当前已出现空心化,农村显得萧条,这与东部农村形成鲜明对照,且当前中西部农村仍然处在剧烈变迁中,很多村庄会消失,农民会依据他们的实际处境在城乡之间进行理性选择。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实际问题,每个地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特别关键的品质[16]

从长远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刚开端,乡村振兴战略刚刚开局,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城乡融合的加快,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以治理有效为总目标的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自治体系创新实践案例会进一步涌现,相信这些多层次、多类型、带有丰富区域特点和强大民主推广功能、有效治理功能的实践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会反过来促进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张明新,男,1968年11月出生,河南原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苑思怡,女,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孙  浩,男,徐州市贾汪区司法局副局长。

联系方式: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手机:13951464030;邮箱:1178545528@qq.com(张明新)


[1] 张银沁,华逸婕,王孟辉.打造“三治融合”桐乡样板[J].浙江人大,2019,06:34-37.

[2]丛松刚.乡村治理模式初探[D].山东大学,2013.

[3]钱宁.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1):30-40.

[4] 王浩,李婷,郭琳君.”四位一体”开辟乡村治理马庄新路径[EB/OL].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08-28)[2021-12-09].http://js.cri.cn/20200828/1c42ce7a-8926-3e2c-2127-5e2e5be3dac2.html.王浩为马庄村党委副书记,也是对外介绍马庄情况和马庄经验的主要发言人。

[5] 曹志. 用“马庄经验”打造乡村振兴的“贾汪样板”[J]. 唯实,2018,(09):71-73.

[6] 韩冬梅. 学习马庄经验  探索乡村善治[J]. 群众,2019,(11):65-66.

[7] 沈和,卢爱国,饶立胜,刘啸,时准. 以人民为中心的强村典范——徐州市马庄村的创新实践与启示[J]. 红旗文稿,2018,(12):34-36.

[8] 杨志纯,葛莱,高民,季明刚,钟祥胜.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关于徐州市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J].群众,2018(05):32-34.

[9] 胡洁.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治融合”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以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为例.[EB/OL].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2020-10-23[2021-12-29]. http://yjs.sdx.js.cn/art/2020/10/23/art_1543_110486.html.

[10] 罗宇.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以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为例. [EB/OL].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2020-10-23[2021-12-29]. http://yjs.sdx.js.cn/art/2020/10/23/art_1543_110484.html.

[11] 李宁静.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探析——以徐州市马庄村乡村建设转型为例. [EB/OL].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2020-10-23[2021-12-29]. http://yjs.sdx.js.cn/art/2020/10/23/art_1543_110488.html.

[12] 周磊,胡绍武,蔡晓峰.马庄民兵营:为村子立“根” 为村民造福. [N].中国国防报,2021-4-6(1).

[13] 2020年,徐州市的经济总量为7319.77亿,位列江苏省第六。江苏省各城市的经济总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市:20170.50亿、南京市:14817.95亿、无锡市:12370.48亿、南通市:10036.30亿、常州市:7805.30亿、徐州市:7319.77亿、扬州市:6048.33亿、盐城市:5953.40亿、泰州市:5312.00亿、镇江市:4220.00亿、淮安市:4025.37亿、连云港市:3277.07亿、宿迁市:3262.37亿.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455802061_807294.

[14] 2020年,江苏省以10.27万亿的地区生产总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列第二名.数据来源: http://www.860816.com/aricle.asp?id=2897.

[15] 2020年徐州市以7320亿的经济总量位列中国城市GDP百强榜第27位。数据来源:https://www.maigoo.com/news/587483.html.

[16] 贺雪峰.东部农村并非中国农村的未来. [EB/OL].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796.html.访问日期: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