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3

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唐水珍

临桂金水湾医院、广西省桂林市541000

摘要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多发心身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态势,对患者的心理及经济带来严重负担。近年来,关于非药物技术在原发性偏头痛中的应用受到关注,本文围绕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的相关报道进行整理,进一步探讨非药物技术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治疗效果

原发性头痛是头痛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一般受遗传因素影响,其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或新时的功能障碍性疾病[1],无显著的器质性病变。原发性头痛发作主要呈周期性,伴随时间增长而有所改善,但也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药物治疗是原发性头痛最为基础的干预手段,急性期以镇痛药治疗为主,针对长期或频繁发作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患者,建议预防性用药[2]。但药物干预具有一定局限性,涉及药物耐受性、依从性与不良反应等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头痛症状,及时探寻药物的替代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现主要针对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非药物治疗的研究应用

1.1 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是一项无创、无痛及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近些年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国内外逐步增强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治疗中的运用,主要利用检测以及对比大脑皮质运动引发电位的振幅、阈值和视觉引发电位的阈值等方面的变化,为其皮质运动功能处的兴奋性水平变化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估依据[4],并且利用不同模式的磁刺激治疗,以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减轻疼痛强度,进一步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效果评价、干预方案与预防给予客观依据。张晓玲[5]等人纳入了96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和假刺激组相较,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患者在头痛发作频率与VAS改善、临床效果方面均有所改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过程中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有3例患者发生头晕乏力,但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陈月秋[6]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当前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多对患者枕区使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而在发作间期对患者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以及运动皮质运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予以干预。针对慢性偏头痛患者,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置应谨慎选择,于头痛期间对其运动皮质使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会加剧头痛症状。

经颅磁刺激技术发展到现今,对于偏头痛治疗和预防方面,刺激靶点的选取已较为统一,但不同靶点作用的原理还未彻底明确,还待持续进行深入探讨;此外,强度、频率、刺激间隔时间、总刺激数量等刺激参数在不同仪器厂商中的设置均为实现统一,因此运用至偏头痛的理想参数还待进行下一步探索。在经颅磁刺激的临床试验中,安慰剂效应也值得重视,这需要研究者设置假刺激组;当前的研究评估方式多运用单纯量表形式,今后可结合较为客观的神经影像学检测等方式,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变化。

1.2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为一种运用于头皮的微弱直流电刺激以诱导神经可塑性以及促进皮质功能调节的方式。该工具在心理学领域与神经科学中有显著贡献,其作为一项无创的神经调节手段,阳极刺激能够提高脑区的兴奋性,阴极刺激有助于降低脑区的兴奋性。陈阳[7]提出,经颅直流电刺激所施加的电流能够对皮质神经元的放电率和膜电位水平进行调节,刺激效果主要取决于施加电流的持续时长与大小,已证实持续刺激13分钟后的疗效能够延长到90分钟,经颅直流电刺激效果较为长久。另外,经颅直流电刺激仍需对不同位置开展更多的对比分析,以明确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良好电刺激方案。

1.3 经皮神经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因其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简单、无创的特点,并且伴有不良反应较小而日益获得关注。经皮神经电刺激是通过皮肤促进特定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进行疼痛治疗的电疗手段。经皮神经电刺激当前主要运用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疗法,利用适宜强度频率的电流持续刺激细胞、肌肉及神经,促使身体自然生成吗啡,舒缓与阻断疼痛信息,其和常规的神经刺激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以运动纤维刺激为主,而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则是对感觉纤维进行刺激。范兴梅[8]等人通过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发现其可取得一定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有研究报道表示无创迷走神经刺激应用于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治疗中有着明显效果,在治疗慢性丛集性头痛中无效,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短期内未见安全隐患。发作性与慢性丛集性头痛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二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所区别。

何振曦[9]等人提出,对于当前研究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设置参数未统一;②忽视结果测量的时间,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可能在运用期间或使用后迅速达到峰值,而当前研究未关注此问题,因此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准确性;③患者不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完全暂停其急性抗偏头痛药物,虽然各组的基线药物干预相似,治疗的观察有效性也可能是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药物干预的结果;④参加试验的样本不足,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待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论证;⑤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尚缺乏随访评估;⑥相关研究没有分析相关参与者的综合情况,如患者年龄、性别、性格、体质与合并疾病等。另一方面,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临床研究多仅强调频率所引发的作用机制的差异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从而忽略其强度与电极摆放部位所带来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的差异性。

1.4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当前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向之一,已有相关研究将其应用至偏头痛的治疗和护理中。刘明[10]等人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基础上结合团体心理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RBANS评分中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力、言语功能、延迟记忆各因子及总分均比对照组更高,此外患者疼痛、抑郁、焦虑与述情障碍水平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反映了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心理和述情障碍水平,继而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另外有研究显示,自我心理调节有助于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心理治疗涵盖认知行为治疗、放松锻炼、生物反馈等,引导患者自我预防,促进其管理头痛。偏头痛发作和压力等相关,在放松锻炼中合理进行深呼吸,利于改善压力,缓解头痛症状。放松锻炼能够预防偏头痛患者在紧张时发作、减缓发作强度、降低发作频次。屈彦[11]等人纳入了8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予以阿米替林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经3个月随访发现,认知行为干预组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且屈服评分明显更低(P<0.05);此外,认知行为干预组患者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个人目标、健康责任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各组患者的运动锻炼与营养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发作频次、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也低于干预前(P<0.05);其中认知行为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由此推测,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增强慢性偏头痛患者的积极应对水平,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改善其临床症状。乔会勤[12]等人经研究发现,对偏头痛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促进负性情绪调节,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继而增强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

1.5 运动干预

体育锻炼与偏头痛的联系现仍具有争议性。近年来,一些大型人群研究显示,体育锻炼水平较低人群的偏头痛发病风险高,虽然在试验研究中报道运动属于偏头痛发作的触发因素,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适度运动不会导致偏头痛发作,较高强度的运动、运动过程中水分的缺乏与运动前未进行热身等可能会增加偏头痛发生的机率,此外,运动可以缓解压力,继而降低偏头痛的发作。有氧运动能够防范或缓解部分慢性病以及疾病的症状运动,可提供诸多益处,包括调节睡眠,改善心血管功能以及体重等。郭亚楠[13]等表示,运动可能借助炎性因子释放、血管活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平衡神经递质含量调节及促进氧化应激水平改善等方式参与偏头痛病理生理之中,但当前对于运动对偏头痛发作机制的影响方面尚未完善,且缺乏深度,药物和运动联合运用是否可以改善偏头痛的防治效果等问题还待进行深入的探索和验证,继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偏头痛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

1.6 针灸

已有证据显示,针灸在偏头痛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且副作用也更少,蓝蓓蕾[14]等人将针刺与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治疗偏头痛,发现其能够促进改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贺曦[15]等人表示针+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综合评分,其疗效比单行针刺治疗更为良好。但由于针灸研究方案的异质性,特别是安慰针刺、治疗参数以及穴位选择方案,对于针灸在偏头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同时因为针灸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患者坚持至固定的场地接受规律的治疗,长期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依从性带来影响。

2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原发性头痛因其具有复发率高、长久不愈等特点,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疾病治疗负。近年来原发性头痛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治疗时不仅予以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同时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情况、心理接受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予以综合考量,实现多维治疗,为原发性头痛患者提供优质的疗效结果。非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项新的治疗方式,周围神经刺激与各类经颅刺激技术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让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有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对预防性药物无效、无法耐受或拒绝接受药物的患者。同时今后还待通过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不同非药物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探索出更多高效合理的非药物偏头痛预防手段,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婷,牛镜棋,苏存锦,等. A型肉毒毒素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发作的机制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5):433-442.

[2] 赵士杰,任占秀,何秋. A型肉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1):1265-1270.

[3] 陈月秋,石静萍. 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6):451-455.

[4] 龙德怀,刘璐,李彬,等. 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25(1):46-49.

[5] 张晓玲,何伟亮,孙海青,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28(1):11-13.

[6] 陈月秋,石静萍. 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6):451-455.

[7] 陈阳. 原发性头痛非药物治疗的进展[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2):127-130.

[8] 范兴梅,赵月梅. 偏头痛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疗法及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0):1684-1685.

[9] 何振曦,倪夕秀,赵凌,等.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7):2505-2513.

[10] 刘明,吴彦敏,任婕.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偏头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3):112-115.

[11] 屈彦,牟春英,郭小娟. 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偏头痛患者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2):301-303.

[12] 乔会勤,柳双双,何苗. 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症状改善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22-25.

[13] 郭亚楠,牛争平. 运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0):1675-1677.

[14] 蓝蓓蕾,张巧玲,袁斌,等. 针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4):562-563.

[15] 贺曦,陈芯仪,高音来,等. 针刺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3):2576-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