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杨志浩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提升建筑设计质量、提高艺术性以及实现设计意图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就通过分析逆向思维、共轭思维、传导思维以及菱形思维的内在涵义,介绍这些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最后从建筑项目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实现过程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度高、涉及因素多的工作,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有助于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缺乏创新张力,引入新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建筑设计工作中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出一些可用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如逆向思维、共轭思维等,应加大这些创新思维的研究力度。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一)逆向思维

建筑设计图纸是施工方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设计人员在设计和编制图纸时力求做到消除缺陷和隐患,但部分设计方案中存在设计缺陷,如管线和基础碰撞、采光不合理、预留孔洞位置不合理等。这些最终在施工阶段以及验收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设计方案中存在不足。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可以问题为导向,采用逆向思维,沿着项目中的问题反向推导,直至追溯到设计方法中的缺陷。再如,逆向思维还可从适用的功能需求出发,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建筑结构形式,而是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通过逆向思考,设计出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结构方案。建筑设计师习惯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运用反而能激发设计灵感,最终形成具有良好创新性的结果[1]

(二)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中强调发散和收敛的综合应用,设计者将发散和收敛维模式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菱形思维。发散思维的主要作用是拓展设计方案的多样性,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方案上具有多种选择,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巨型体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在造价、抗震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如,建筑物整体构型采用规则的对称结构,还是采用艺术性强的异性结构。菱形思维中的发散性要求设计者大胆创新,不拘泥于结果的可行性,而是追求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菱形思维中的收敛性则是从项目落地的角度出发,虽然在思维发散阶段创造了多种设计方案,但最终只能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种,这一过程具有收敛的特性[2]。显然,在菱形思维的收敛阶段需对比格各种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性,选择出相对最优的方案。

(三)共轭思维

建筑设计的关键是形成图纸,然后依据图纸建造实物,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实实在在的建筑结构。但建筑设计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难以量化、难以实物化的概念,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性、建筑物风格等。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存在虚实相结合的需求,虚的部分最终要转化成实物,而实物反过来又营造了虚的部分,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共轭[3]。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要重视共轭思维的运用。例如,现代建筑强调“绿色”设计理念,而“绿色建筑”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大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指标依据,只要建筑物设计阶段运用了节能、节水、节地等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则认为建筑物具备“绿色环保”的特点。共轭思维中关键是将这种“绿色”理念量化,如设计建筑能耗水平上限,实现量化指标。通过共轭思维的运用,虚拟、模糊的概念就转变为可落地实施的设计方案,并且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建筑能耗设备上,如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

(四)传导思维

建筑设计是一系列具有关联性和逻辑性的事件集合,各个环节之间具有传导性,相互之间即可产生促进作用,亦可产生制约性。例如,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影响着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要点、项目施工进度等全部都受到设计方案的制约。因此,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到传导思维。有些建筑项目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创新,采用了异性结构,但一旦选用这种不规则的结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削弱,这一点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在传导思维的影响下,建筑设计人员对比各种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从施工、到运维管理的全部流程,在最大程度上选定合理的设计方案[4]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

(一)建筑设计准备阶段

在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关键是要充分掌握业主方的需求、地质勘察的结果以及市政规划方面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设计者以往的功能工程项目设计经验,采用逆向思维明确设计中需注意的难点问题以及通病问题等。准备阶段的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各种影响建筑设计方案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尤其是业主方的需求,很多项目变更正是因业主方对需求不确定所引起的,而这种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运用,因为一种创新设计方案可能因设计变更而被推翻,无法落地实施。

(二)详细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出图,也是决定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关键阶段,设计者在这一阶段可综合运用菱形思维、传导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为了更好的实现创新设计,设计人员还可引入信息化工具,例如,将BIM系列软件引入到建筑设计中,这一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具有显著的便利性。因为设计在创新设计中往往会形成多种方案,为了便于观察,可利用BIM技术构造设计方案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然后通过直观对比来了解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性。在软件工具中仅仅改变参数和模型即可。共轭思维、菱形思维以及传导思维下的设计结果均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模拟。

(三)完善优化阶段

建筑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是在初步设计的方案上进行二次设计,通过这一措施实现方案的不断优化,在这一阶段同样对创新地思形成了很高的要求。完善优化阶段并非对整体方案的大修大改,而是在小范围、小幅度的优化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检查设计意图的实现效果,并且同步消除设计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例如,当设计人员通过建筑建模技术发现了碰撞问题时,设计人员需运用逆向思维向前推到,找到设计缺陷的源头位置。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涵盖了共轭思维、传导思维、逆向思维以及菱形思维等,其内涵和应用方式都不相同,可相互弥补,共同促进建筑创新设计的效果。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都要重视创新思维的运用,尤其是详细设计阶段和优化完善阶段。

参考文献:

[1]龙露露.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居舍,2022(08):99-101.

[2]吴丽嘉.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四川水泥,2021(11):279-280.

[3]张晓伟.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80.

[4]曹岳超.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J].建材与装饰,2018(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