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软基处理中振动沉管碎石桩的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浅谈公路软基处理中振动沉管碎石桩的施工技术

周正田

南充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碎石桩处理公路软基,因其挤密、置换和排水等作用,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能有效减少地基沉降、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抗液化性,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和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公路软基处理中碎石桩的作用与加固机理,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对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工程施工参考。

关键词:公路软基;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技术

1碎石桩概况

碎石桩是指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基中成孔后,把碎石挤压进入土孔中,形成由碎石构成的密实桩体。碎石成桩后,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共同工作。

碎石桩属于粒料桩,一般应用于处理地面以下5-20m的深层软基,可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软土地基,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碎石桩按其施工方法,分为振冲置换法碎石桩和振动沉管法碎石桩。振冲置换法碎石桩,一般是利用带有高压水枪的振冲器、与高压水柱同时冲击成孔,溢出泥浆、置换进碎石成桩;也可在冲孔时不加高压水柱,只采用振动成孔器成孔、和振密碎石成桩,称为干振挤密碎石桩。振动沉管法碎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成孔,可采用一次拔管成桩法、逐步拔管成桩法和重复压管成桩法三种工艺。

2碎石桩的作用与加固机理

普遍认为,碎石桩对软土的主要作用有挤密、振密、置换和排水。对于松散砂土和粉土,主要作用为挤密、振密和排水(抗液化);对于粘性土,主要作用为置换和排水。

①挤密与振密

对于粉土、砂土软基,因其土粒间孔隙较大,在成桩过程中,土体受到挤压使土粒易位、孔隙减少而被挤密;激振器产生的振动致使桩孔周围附近的饱和土产生振动孔隙水压力、部分土体液化,土体被振密至小于临界孔隙比而趋向密实,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和消除软土振动液化。

②置换与排水

对于粘性土软基,因土粒间结合力强、渗透性差,孔隙水在外力作用下很难排出土体。在成桩过程中,桩孔和周围的软土被挤压产生侧移与隆起,桩孔的软土被置换成碎石、与桩间土形成柔性桩复合地基。由于碎石桩体的刚度比周围土体大,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桩间土体的应力向碎石桩集中,因而减少了桩间土体的应力和沉降量,提高了地基承载能力。

另外,碎石桩在粘性土地基中形成了大量快捷的竖向排水通道,加速了土基固结,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

3振动沉管法碎石桩处理公路软基的施工技术

3.1工程实例概况

四川某段高速公路,其中某段填方路基通过一鸡爪地形的沟谷地段,路堤高度约8m。根据地勘资料,公路软基深度5.7-10.9m、下伏强~中风化砂岩。软土层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0.6m厚淤泥质粘土;1.1-3.0m厚粉土;1.3-2.5m厚粉质粘土;0.6-1.2m厚粘质黄土;2.1-3.6m厚粉质粘土。

由于地基土质松软、地下水位较高,设计采用了碎石桩加固处理该段软基,加固机理主要为预振、挤密、置换和排水;桩体材料为碎石、桩径为500mm、桩间距为1.5m,桩位按等边三角形分布;碎石桩处理宽度为路堤两侧坡脚外3.0m之间的范围,桩长为打穿软土层至基岩;碎石桩顶面设置一层50cm厚的碎石垫层作为排水层;由于表层为淤泥质粘土,设计要求挖除表土后铺筑0.6m厚泥岩作为施工场地、采用振动沉管法施工碎石桩。

3.2施工设备与材料准备

(1)根据设计的桩径、桩长、和工程地质及环境等实际情况,采用DZ60走管式振动沉桩机,桩管内置平底活页式桩尖(活瓣)、设有二次投料口,锤重≥35KN、激振力≥280KN,配套发电机功率≥120KW,最大沉桩深度可达到20m。

(2)填桩材料采用弱风化砂岩轧制的碎石,其粒径为19-50mm、含泥量小于5%、不含其他任何杂质。

3.3成桩试验

碎石桩批量施工前,需进行现场成桩工艺试验和成桩挤密试验。根据设计,试验桩共7根(按边长为1.5m的等六边形布设,中心1根、周围6根)、桩长9-11m,试桩施工采用振动沉管法成孔、重复压拔管法成桩。通过试验得出每根桩的成桩时间需23-28min,碎石桩的充盈系数≥1.17。

3.4施工顺序、方法与流程

施工顺序:采用“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间隔跳打”的顺序施工, 有利于挤走部分软土和减轻对原状土的扰动。

施工方法:按照试桩施工的方法成孔和成桩。

施工流程:清表及平场→测量放线定桩位→桩套管就位与调整→振管下沉与接管→终孔与投料→重复压拔管成桩→碎石桩顶处理→碎石排水垫层。

3.5主要施工技术及工艺及

(1)测量放线定桩位

    由测量人员按照设计桩位、以路线中轴线为控制,在现场逐孔放线定位、编号、并打入木桩作为标识。

(2)桩套管就位与调整

套管装进打桩钳口、悬直后闭合桩靴(活瓣),找准桩位、下放至桩尖离地面10cm左右,便夹紧桩管、微调打桩机使桩尖对准桩位,再将桩管轻振、慢慢沉入土中1.0m左右深度,然后就从两个水平正交方向校正桩管的垂直度,调整导轨使其满足规范要求。

(3)振管下沉与接管

套管就位调校好后,便开始振动、套管匀速缓慢的沉入软土中。当第一节套管进入土层、剩余1.0m左右时便可接管,安装好第二节套管后,再继续边振动、边沉管,依此循环操作、直至套管沉入到基岩。

沉管全程应记录好沉入深度、时间和速度等,随时检校桩管的垂直度,检查振动锤与桩身的中心线是否重合、避免偏振;沉管中如发现桩管下沉速度突然减慢,可能是遇到硬土层或孤石,应停振、将管提升0.8m左右后再快速振动沉管,一般可将硬层打穿;如若沉管长时间难以穿透,可能是遇到了较厚的硬层或是比较大的孤石,为避免损坏桩机或桩头,应停止沉管、与相关部门会商后再酌情处理。

(4)终孔与投料

当桩管下沉到设计高程、且桩管最后的贯入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可停振终孔、确定桩长。如管底已经沉入到设计高程、贯入度大于设计要求时,便需继续振管下沉、穿透软土层,将桩管沉入到基岩中。终孔后,便可按照设计确定的碎石用量、向桩管中投入碎石。

(5)重复压拔管成桩

随后,边投入碎石、边振动、边匀速拔管(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1.5m/min),随着提管桩尖活瓣自动打开、碎石向下排入孔中;当桩管拔升到一定高度时(一般不超过1.0m)、便停止拔管,保持振动10-20s;然后边振动、边向下沉管,利用桩管的振动和桩尖挤压使碎石密实;依据试桩经验,桩管上下往返、重复振压和拔管6-8次(下压深度逐次由深至浅),便可停止拔管、继续振动10-20s,碎石就被振压密实。

随后持续少量多次的加入下一批碎石,按照第一振密段的施工工艺,向上逐段振密碎石、最终完成整根碎石桩施工。

3.6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碎石粒径严格控制在19-50mm,要求碎石未风化、抗侵蚀、含泥量不得大于5%、不得含有其他杂质;严禁使用超粒径碎石,避免卡管和振不密实。

(2)桩位控制要准确、平面偏位要小于150mm,桩管竖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5%;桩径不得小于设计值。

(3)碎石的实际用量不得少于现场试桩后确定的设计用量;如偏少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缩颈或断桩。

(4)碎石桩质量控制的重点是碎石的密实度。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对料、电的控制:投入碎石要做到“分批投料、连续少量”;随时用测锤量测碎石的下料情况;严格控制拔管速度、高度和沉管下压挤密次数;每振密段长度严控在1米以内;留振(拔管停止后保持振动)时间严控在10-20S,密切关注密实电流的变化(其变化能反应挤密效率和程度),确保每段桩身碎石的密实性、和整桩的均匀性、连续性。同时,需全程如实记录好所有的施工参数、以备排查。

一般情况下,当碎石的压缩比达到2:1(即2m高压缩到1m)、且电流保持在一定的不变值时,表明桩体碎石的密实度已接近饱和,切忌过振。

(5)碎石桩施工全部完成后,应挖除被挤隆起的土体,把桩顶的松散层整平和夯压密实。随后铺筑碎石排水垫层,以利于软基排水固结。

3.7施工质量检验

成桩30天后,按照5%的抽检频率、进行了施工质量现场检验:通过开挖方式检验了桩距和桩径,均满足设计要求;采用重型(N63.5)动力触探检测了桩身密实度,贯入量100mm时锤击数均超过7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采用静载试验检测了单桩承载力与复合地基承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4结束语

碎石桩处理公路软基,通过其挤密、振密、置换及排水等作用,显著改善了桩间软基的土性,并充分利用桩间土的强度,使桩与桩间土形成柔性桩复合地基、共同发挥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会逐渐增加,提高了地基整体承载力。同时,碎石桩加速了软基排水固结、减少了地基沉降变形,还有效消除了软土振动液化的危害。

通过工程实践,碎石桩处理公路软基,施工方便、快捷、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和实用价值。随着施工技术、材料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碎石桩加固处理软基技术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刘玉卓.公路工程软基处理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