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第一卫所城——前所古城

/ 2

关外第一卫所城——前所古城

张珈宁1 胡洁1 金照鹏2

1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锦州121000  2 辽宁东戴河新区住房和建设局  辽宁绥中125200

摘 要:明辽东卫所城制度,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主要用于军事戍边的作用,前所古城又称中前所,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笔者在实地调研后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介绍前所古城概况的基础上,从其城市结构,建制特点方便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卫所城;前所古城;城市结构;建制特征

一、古城的由来

前所古城坐落在山海关城东18公里处,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有580余年历史。这座充满苍凉的古城、昔日的军堡、旧时的要塞、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仍无声耸立在瑟瑟的寒风中诉说着属于它的经久历史,往昔荣光。

明朝初期曾提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的治国方略,民屯与军屯并重,二者皆为明政府战略性的政策,被称为当时统治者的基本治国之道。当时我国北部仍地广人稀,后采用“移民戍边”策略进行改善。

前所城就是在明政府这样一种治国戍防的战略措施下,由当时的指挥使叶兴率关内的军民所建。它既适应戍边军事的需要,又作为明朝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

二、古城军事防御作用

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它发挥了连接关内外和捍卫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作用。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发生多次的激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兀良哈万余骑侵扰中前所,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守城明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城被攻陷,百户武守爵、黄廷勋战死。

明万历十一年,鞑靼与兀良哈两支武装联合侵扰,中前所、高岭驿一带深受其害,蓟辽两镇明军共同出击,将其击退。天启二年(1622),广宁失陷后,使大明早已丧失了辽东战略的主动权,而后金女真政权将实力范围从辽南推到了辽西,不断地向关内进犯,辽西人民震惊归涌到山海关城外,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的袁崇焕驻守在中前所,在这里安置辽东的流民。崇祯十六年九月,后金大军以凌厉的攻势夺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中前所守城总兵黄色自以为不敌,遂率军撤入山海关,中前所则成为了清兵入关的重要前沿基地。后来乾隆皇帝经过中前所时曾赋诗道:“唇齿相依所后前,英蕃效力拔城连。昔日毁堞还平堑,此日修壕更筑堧。攻守由来不同势,康平业已有多年。其间阵斩相持者,与谥可曾见古篇!”

三、古城的城市结构与建制特征

1.古城建制特征

前所古城,是辽西地区除兴城古城外,城墙体系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古城轮廓明确,呈现近似正方形,此城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长,东西稍窄。城内南北长 566 米,东西宽 440 米,周围三里 99 步,面积约 24.9 公顷。设东西两座城门,南门名迎熏,北门名绥德,西门有瓮圈,西门外有护城河,前所古城的城墙以大条石为基础,上砌筑大青砖,砌法为内外包砖、中间填土的明代典型筑城方法。城墙宽约 8.5 米,残存最高处约 2.5 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 2 厘米。青砖的规格为长 40 厘米、宽 19 厘米、厚 10 厘米。中前所城:城四隅有角台,突出墙体。城内东门南侧、西门北侧及四隅的南北向设有马道。城墙外皮均以条石为基础,砌筑七层。最底一层为土衬石,拔出金边。条石以上砌筑青砖。墙心为夯土,内皮墙现已全部坍塌,不见砖石遗迹。墙体顶部为三合土封项,上砌砖二层至海墁。城墙、城台收分在14%-18%之间。城墙外皮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维修时二次包砌,保留了明清两代修复痕迹,材料、作法存在显著差异。

2.古城结构特征

前所古城,基本保存了中国古代城市以南北大街为主干的历史格局,形成由轴线划分的两块区域。从整体空间构成来看。古城部分图底关系特色明显。具有典型辽东卫所城的传统城市肌理特征,而且通过保留下来的院落,也具有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街巷空间体系。古城内的道路根据尺度大小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巷道。每一级别道路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各不相同。

(1)主要道路

南北主路的路幅宽度在 6 米左右,街道宽高比处于 1.7-1.8 之间。主路两侧的临街建筑预留出散水空间或入户空间,整条街道具有非常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

(2)次要道路

次要道路一般是由院墙或栅栏围合而成的交通性空间,亦即古城内各式各样的楞子,它们的路幅宽度以 3-4 米为主。由于这些道路与居民院落的出入口直接相连,所以随处可见日常性的使用器具摆放在路面上,还有一些居民在道路边缘晾晒衣物等,成为了功能性与生活性相融合的空间。

(3)巷道

古城内临街之间或临户之间经常有只能容纳一人进出的小窄路,居民为了出行方便,逐渐形成巷道。现状巷道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状态形成的顺应空间转折的弯曲小巷;一种是传统院落内的公共巷道。它们是由于传统民宅的产权在历史上逐渐分化形成多户杂居而引起,使得民宅的院落空间伴随杂居现象逐渐成为多户共用的公共巷道。这些巷道大多是以山墙面或院墙围合而成的生活性街道,一般处于 1 米左右,沿错落不齐的院墙边界形成了较为隐秘、较为内向的狭窄空间。局部转折的巷道空间在转角处多为居民栽种的菜畦,但也有一部分巷道是尽端路,道路的端头多为民居院落。

3.古城与现镇区关系

古城现被前所镇包围,与102国道相邻,相较于当地其他乡镇,前所镇人口、镇内商业等状况都更好一些。同时与现镇区距离相近,古城内还有当地居民,前所镇,人口进行了三次扩充,分别为,明清时期,古城内原居住区。1948年解放后,在古城北侧、102国道北侧区域,以及2000年左右的,向海边发展的区域。同时,随着东戴河新区的建设发展,前所古城也逐渐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历史旅游景点。

四、结论

前所古城,为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辽东镇卫所城,本文从前所古城的由来、古城的防御轶事开始,到古城的结构建制特点。

在历史文化方面前所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我们研究辽东卫所制,辽东城防体系,古城建制等问题上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功能方面,我们了解古城诸多特征,对立文物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将古城赋予更多旅游功能,随着游客的增多,使更多人了解前所古城,只要我们处理好文物保护与营造旅游氛围之间的关系,古城的明天会更好。 课题来源: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CK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