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表现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6
/ 2

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表现及对策研究

潘晓涵     

  沈阳大学       110000

“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师德建设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影响之广可见一斑。师德好师风正对学生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恪尽职守,师德的整体状况良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不良思潮渗透,极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了对职业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态度存在偏颇和对价值取向存在偏失等一些师德失范的行为。本文剖析了当前师德失范的现状,同时通过分析得出了导致中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管理制度的缺陷,同时还有一大原因是教师师德修养薄弱。深入分析上述原因后,创新性地提出了应对当前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主要策略:首先,发挥社会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支持作用;其次,发挥政府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调控作用;最后,发挥教师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希望能够为当前教师师德失范现象的改变提供借鉴思路。

一、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

(一)失当行为

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中的失当行为指的是从教者违反了师德规范要求,但是错误程度较轻的行为,例如:备课上课照本宣科、仅把做老师当做一个谋生手段而热衷于搞“副业”、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等不用心工作等行为;教育教学中偏爱学生干部、优待权贵子弟、轻视甚至歧视其他学生等不公平对待学生的行为。种种类似行为都是失当行为。

(二)失职行为

师德失范行为中的失职行为发生时,教师没有践行从教者的职业规范,结果导致学生财产损失、心理受伤甚至生命健康受损等的错误性质较重的行为。例如,有偿家教、惩戒不当、没有尽到课堂监管责任而导致学生意外事故发生等。

(三)渎职行为

师德失范行为中的渎职行为,是指利用公权力之便去谋取私利益的行为,不仅在主观上有意为之、更加在客观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权力的异化与变质行为。例如:收受贿赂、以权谋私、学术造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等严重行为,甚至是骇人听闻的猥亵性侵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直以来对教师存在着高标准、严要求,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无私、奉献和忘我。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者一直就是以“奉献精神”、“蜡烛风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有些学者注意到了过去年代忽视、贬抑个人利益的不当,开始从理论上重视和维护个人利益和价值。教师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也有吃穿住行的物质需求,也有妻儿老笑需要照顾,自然也就极易出现“为五斗米折腰”的情况。然而,人们对“蜡烛型”教师的观念意识并没有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楷模的理想预期没有改变。于是不当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较大的社会压力等使教师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使教师身心疲惫,日积月累之下产生了失范行为。

(二)管理制度的缺陷

首先,制定师德制度旨在划定从教者的行为标尺和道德边界以使教育劳动合法规范有序,这就要求从制度的执行者一一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立场出发。然而,我国的师德规范和制度均由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从管理者的角度制定的,很少有教师能够参与其中,教师的师德现状和自身需求的考量缺失会削弱制度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其次,在执行管理制度层面,从教育部到省市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直至基层学校,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动辄使用行政手段、仅用分数简单量化,重结果轻过程,滥用“一票否决”等简单粗暴的行为。而“一票否决制”只是惩处师德失范行为的权宜之计,建构并完整执行师德管理制度,才是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本之策。

(三)教师师德修养薄弱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一直不减,高校教师育人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时代进步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众多培训进修、各个部门下发的冗杂任务都让老师们恨不得有三头六臂。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师德修养自觉性薄弱,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倦于对先进手段的学习,怠于对优秀榜样的学习,弱于对教学经验的思考,只知教书,而忽略育人,对于学生成绩的暂时落后嘲笑讥讽甚至体罚,这种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必造成“歧视、侮辱学生,虐待、伤害学生”等失范现象。

三、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发挥社会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支持作用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借鉴芬兰在师德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发现一个善待学生、团结协作、自信自立和勇于担责的师德体系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基础支撑,涵盖了历史传统、福利制度和社会信任等。[1]教师没有尊严,教育就没有道德底线,失范行为更难以治理。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爱。要创造尊师重教氛围,奖惩分明、舆论正确,让社会公众明辨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其次,把“惩戒权”还给老师,建立教育惩处制度,让老师们自由行使权利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2.减轻广大教师的负担

《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让中小学教师肩负的重担得到真正减轻。[2]首先要当前的教育生态得到改善,让教师们“单纯”地工作,让一线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减轻。同时,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创设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其次,依托富有实效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内在专业支持,使得老师们的负担真正得以减轻。最后,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并给予合理的期待,减少社会压力源;夯实教师的职业认同,缓解个体因社会压力导致的不良反应。

3.发挥政府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调控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自我能力提升、推动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教师资格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入口质量。其次,建立多元化、经常性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大力开展师德评价标准的研究,并把评价内容要融入具体的教学科研实践、虚功实做,转化成具体的个人表现行为、言语、态度、工作感受、对他人行为的态度、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与体会等方面的实在体验。最后,加强师德激励与约束制度建设,根据行为科学强化理论,善于运用绩效强化,激励表彰先进,通过物质奖励、荣誉激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高尚德行给予肯定,从而树立榜样,确立师德标准。

(二)发挥教师在师德失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义。[3]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自觉立师德,将外在的师德规范沉淀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首先,在师德建设中,应当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师德,从思想深处真正引起对师德的重视.应当把它视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这里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其次,应当引导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对自身进行师德建设、自我陶冶、自我改造的活动。在进修、自主学习基础上,以自己的师德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道德行为、道德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以提高教师道德的自我察觉、分析评价水平,从而来促进教师师德水平形成和发展。最后,为了顺利地促进师德内化,需要探索建立师德行为的回报机制。我们可以“按德分配”原则,让有德尚德之人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让“德者”有所“得”而让“缺德者”有所“失”,即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惩罚。从而形成奉献和回报之间的良性循环。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同利益原则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浩,唐爱民.芬兰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及启示[J]中小学徳育,2019(9):31-3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ht)://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 王浩,唐爱民.芬兰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及启示[J]中小学徳育,2019(9):31-34.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ht)://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