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策略探析

余成聪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数字化时代,视听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形象、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加强数字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平台运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利用媒介技术,打造全新传播视角;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视听互动叙事。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视听传播

引言

在当代文化的价值书写中,文化自信既是凝聚个体情感的引擎动力,又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显著指标。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诠释与应用。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

1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视听传播发展背景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在《论我国当代媒介文明发展的新趋势》的致辞中指出,我国当代媒介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媒介类型不断丰富,媒介主体迅速扩大,媒介时空大大浓缩,呈现出新的媒介格局,媒介文明进行了新的转型,逐渐向智能文明、量子文明时代发展。陈教授认为,分析研究我国当代媒介文明发展的新成就、新格局、新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宫承波教授在题为《走出智能传播的伦理迷途》的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智能传播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宫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人工智能伦理学问题,只有改进现有的伦理体系,以人为本,将技术伦理纳入传播伦理,才能走出智能传播的伦理迷途。技术推动了视听传播的发展,却带来情感缺失、人文色彩不足的问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趋向智能化,公众的认知、态度和情绪等成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传播逐渐获得关注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的李焕征教授认为中国美食纪录片之所以在国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观众共鸣,主要原因是这类纪录片在受众研判、话语建构、传播策略等方面注重和讲究修辞技巧,从而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的李再军教授强调认知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传播不仅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情绪与感情、立场与态度、焦虑与烦恼、痛苦与喜悦”的传递。

2数字化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存在的问题

2.1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将传统文化整体性割裂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渗透着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碎片化阅读将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进行割裂,无法从整体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进而不能达到思想的启迪和价值的重构。从这个层面来讲,传统文化的传播止于机械式、工具式信息传递,达不到“活起来“的精神建构。

2.2网络传播极易导致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

融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门槛很低。网络UGC传播和竖屏时代的到来,使公众利用一部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即拍即传,随拍随传,拓宽了信息发布的渠道。但是,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公众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存在差别,极易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网络传播缺乏传统媒体强有力的把关人,网络文化节目缺少严格的监督和监管制度,再加上公众在海量的信息轰炸下,容易丧失思考和辨别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达不到效果。

2.3传播内容缺乏创新,局限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内容制作上下功夫。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层面,主要是内容的输出,比如各种古典书籍和文化礼仪的传播。很多还未深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和精神指引的层面上。然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宣传才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传统和现实脱节,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不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现在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短板。

3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策略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产业借势蓬勃发展,催生出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传播也由传统形式转变为现代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呈现出数字化、情境化、互动化等新特征,同时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也伴生了内容同质化、碎片化、现代化转换乏力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建构传统文化视听传播的新路径,提高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力成为当前传统文化视听传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深挖文化内涵,助力品质提升

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实践中,不仅需要新技术的强大助力,而且还要深化精神内核的挖掘。数字技术是优秀文化传播的有效动能,而精神内核直接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播品质。由此,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视听传播应将能够体现文化精神的优质内容作为第一生产要务。一方面,激活历史文化的美学细胞,赋予其现代化的灵动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化资源存量巨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历史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那么优秀文化则会与当代社会构成一种意义的断裂。所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善于抓住历史文化中那些经典的、利于视听转化的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核,准确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2强化数字赋能,凿通感官连接

尼葛洛庞帝认为,多感官的综合体验更有利于人们做出判断,“显示的质量不单和视觉有关。它是一种典型地运用了其他感官体验的收视经验。各种感官构成的整体的确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在传统文化的视听化呈现中,应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将受众的感官多维延伸和再造,打造奇观化的“感官世界”,激发多维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联觉”设计,打破单一感官的壁垒,让受众沉浸在造设的场景中,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内容叙事,激发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效果。

3.3打破圈层壁垒,建构跨界体系

圈层主要依靠“共同话题”的信息分享与传播实现集结,而圈层的推进力则主要来自公众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对外输出。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社会公众的全员参与。因此,创新打通青年群体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接点、打破传统文化的圈层壁垒,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迫切命题。

3.4关切受众需求,提升互动体验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话语阐释中,受众媒介的实践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具有的动机和需求,其媒介实践是为了使这些动机和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正是由于动机和需求在信息传播过程被置于“显要地位”,所以受众的价值得以彰显。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实践,应以受众的需求为重要关切点,强化受众与数字化视听产品的互动关系,提升参与的愉悦感。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悠久历史当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就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传播,切实提升文化传播的时代性、生动性和鲜活性。

参考文献

[1]赵红勋,付月.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策略探析[J].当代电视,2021,(11):54-58+62.

[2]杨晓.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3(01):10-11.

[3]李子璇,韩海燕.数字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2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