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胃溃疡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吴静静1  ,韩猛2  ,郑斌2

1. 淄博市张店区妇幼保健院   山东淄博   255000

2.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目的:观察胃溃疡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50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研究组采用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相比,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胃溃疡;治疗方式;效果

胃溃疡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胃穿孔、胃出血的迹象,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最常见的为三联疗法(两种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但在胃酸条件下,抗生素活性会被抑制,无法覆盖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生存区域,增加其耐药性[1],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抑制胃酸分泌,是应用三联疗法中的重点。本文对比了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以探讨一种最佳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21年1月至12月选取50例胃溃疡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8.25±4.21)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62±0.73)年;溃疡直径2.40-21.18mm,平均(11.54±2.32)mm。研究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1-59岁,平均(38.31±4.32)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4.71±0.69)年;溃疡直径2.21-22.85mm,平均(11.64±2.41)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诊断标准,且经胃镜、影像学检查确诊;(2)良性,活动期,溃疡直径<2.5cm,数目<4个;(3)营养状态佳;(4)自愿参与,签署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者;(2)有胃部手术者;(3)恶性、多发溃疡者;(4)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者;(5)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者;(6)精神疾病者;(7)拒绝参与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药物:①阿莫西林胶囊(厂家:澳美制药厂,批准文号HC20130014,规格:0.5g)、②克拉霉素片(厂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227,规格:0.25g)、③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厂家: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577,规格:20mg)、④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厂家: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0095,规格:20mg)。

对照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口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2粒/次,2次/d;克拉霉素,2片/次,1次/d;奥美拉唑,1粒/次,2次/d。连续服用8周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

研究组: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口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埃索美拉唑,1粒/次,2次/d。连续服用8周后,单独服用埃索美拉唑。

1.3 观察指标

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溃疡部位愈合、炎症消失,或溃疡进入瘢痕期;有效为溃疡部位基本愈合,炎症明显缓解;无效为不能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25×100%。

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2.0,n(%)描述计数资料,χ2或校正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描述计量资料,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5

6(24.00)

13(52.00)

6(24.00)

19(76.00)

研究组

25

13(52.00)

12(48.00)

0

25(100.00)

Z/校正χ2

2.420

4.735

P

0.016

0.030

2.2 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组别

例数

IL-6(ng/L)

CRP(mg/d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5

146.37±9.52

72.14±8.57

9.23±0.72

6.05±0.48

研究组

25

148.21±10.32

43.62±8.26

9.31±0.68

2.98±0.51

t

0.649

11.853

0.400

21.706

P

0.260

0.000

0.346

0.00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生活习惯(熬夜、不按时进食等)的增多,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病率,且有年轻化趋势,如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及治疗,很可能出现胃穿孔、癌变等症状,不利于身体健康。HP感染是引发胃溃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需清除体内HP、保护胃部黏膜组织,以缓解胃部炎症,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但疗效欠佳,笔者分析是由于三联疗法中的抗生素会被胃酸抑制活性,增加HP的耐药性,从而降低整体治疗效果。故而在胃溃疡治疗中,还需抑制胃酸的分泌,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6.00%),且两组血清IL-6、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分析: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中的抗生素相同,仅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不同,与奥美拉唑相比,埃索美拉唑属于新型S型异构体PPI,不仅可抑制患者体内分泌胃酸,还可激发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活性,阻止H+进入胃腔,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东升.对比分析临床胃溃疡治疗中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的不同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25-26.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