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与中医康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脑病与中医康养

李娅迪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四川 德阳 618000

脑病,顾名思义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风病、痴呆、帕金森病等。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主要趋势,数据显示,我们国家从20世纪末期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正出于其加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13%,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4%[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年均3.3%的速度上升,估计至2025年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2]。而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老年人罹患脑病的几率逐年上升。这其中,中风病、帕金森病、痴呆等成为老年患者最常见的脑科常见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养生和康复的理念也愈发得到重视和推崇。在这里,我们浅谈关于上述脑病的常见预防:

中风病:中风,也叫卒中,包括老百姓常说的脑梗、脑出血等。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与心脏病、癌症共被列为世界三大死亡因素。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该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好危险因素,如:常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不吸烟、少饮酒、少熬夜,适当运动,必要时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预防再中风。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年龄、环境、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其生活预防方式包括: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的摄入,控制脂肪、胆固醇、乳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维生素、适当饮茶,倡导地中海饮食[3];此外,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痴呆:老年痴呆是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除具有高死亡率外,痴呆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群中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发病与遗传、家族史、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因素相关。其生活预防包括: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如戒烟、适量饮酒,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防止代谢综合征出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中医预防方案:

中风病的中医预防调护: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在祖国医学也早有论述。如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病之渐也。”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巾风门》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病之患。”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病》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病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病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病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帕金森病的中医预防调护: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病、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乎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痴呆的中医预防调摄:1.饮食起居调摄: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具有补益肾精作用的食疗之品,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并戒烟。2.精神调摄: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解除思想顾虑。解除情志因素,避免情志内伤。3.智能训练:对病人耐心细致地进行智能训练,使之掌握一定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多参加社会活动,或练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逸恶劳。4.护理:重症病人注意防止因大小便自遗,以及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要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既然我们这里讲中医康养,那不妨谈谈中医康复和养生。

中医康复:

目前的康复模式多将现代康复与中医传统康复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包括:针对疾病导致各项功能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如对于运动障碍的关节功能锻炼、肌肉收缩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对于非运动症状的认知功能训练、言语功能训练、自主神经功能训练、心理疏导干预等;以及配合物理治疗如:深部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等。

中医传统康复包括:中药、针刺、灸法、推拿等。听起来很简单,摊开来就包括很多内容了。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结合舌象、脉象,有的还要结合患者的面色、声音、精神气等,辩证处方。通过针药结合、针灸结合、针推结合等方式,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求恢复机体邪去正安、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养生:

其实在古代时期,人们对养生防病就有一定的关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做到长命百岁的呢?他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这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他们能够对外顺应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邪气侵袭;其次,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调摄情志、饮食起居、劳逸等,使精神守持于内,真气调达和顺,肠道“形与神俱”的健康观。

而现代人很多却做不到,他们常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以“半百而衰也”。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放肆喝酒、玩乐,沉迷色欲,不知克制,贪图快意,耗竭精气,背弃养生之道,生活全无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了。

那么古代的圣人是怎么教后世之人的呢?他们说,“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那么疾病就无处而来了。具体做法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也就是说,保持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那么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除此之外,还可适当进行中国传统功法的锻炼,调动自身机能,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包括: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等。

那《黄帝内经·素问》还提到,智者养生,还需“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保持精神和心理健康,情绪舒畅,但各种养生活动讲究一个度,务必无太过不及,追求阴阳协调、刚柔相济。我们前面提到的“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如此以上,则可以“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了。

参考文献:

1.刘那日苏, 张璞.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分析. 西北人口 2016;037(3):105-10.

2.程辉, 黄悦勤, 刘肇瑞, et al. 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残疾人研究 2011(2):22-6.

3.刘宋云, 熊念, 王涛. 与帕金森病预防和治疗相关的饮食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46(10):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