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的护理管理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预防接种门诊的护理管理特点

孙丽

南京市秦淮区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2

目前, 预防接种门诊多承担着管辖区域人群的免疫规划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任务。由于现在免疫规划疫苗的扩大以及非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增多, 接种门诊服务量随之增加[1]。对于预防接种门诊来说, 由于疫苗使用适应证、禁忌证的严格规范, 致疫苗处方工作相对单纯, 可变性较小, 而其中护理工作在质量管理及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却愈显重要。并且, 预防接种护理工作较医疗临床护理又自有其特点。对此, 笔者根据个人多年对预防接种门诊护理工作的观察与体会, 结合目前预防接种门诊的普遍现状, 谈谈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的护理管理特点。

1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 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对象大多为健康人群, 并且以不能直接表述自身健康状况的婴幼儿居多。而家长们对后代健康十分重视, 对预防接种服务工作要求较高, 工作中的稍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家长们的不满情绪甚至诱发纠纷。其次, 服务对象大多缺乏对预防接种常识的了解, 不了解疫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不知晓疫苗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就忧心如焚, 不知所措, 怀疑是预防接种部门工作失职导致的结果, 并因此引起过激的医患纠纷。此外, 服务对象中的婴幼儿机体免疫机能发育尚不成熟, 抗病能力较弱, 在预防接种门诊这一公共场所, 如有传染源存在,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将增大。

2预防接种工作及其护理人员素质的特殊性

2.1预防接种工作的特殊性

较药品而言,预防接种工作中所用疫苗适应证、禁忌证规定更为严格,而疫苗注射又是接种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同时,通常情况下,提供给护士注射前的查对资料又相对较少,一般包括受种对象的姓名、性别、年(月)龄及所用疫苗的名称、剂量。在集中接种日,往往接种场所喧哗、嘈杂,不利于注射过程中护士查对工作的执行。更有甚者,会偶然遇上同名、同姓而又接种不同疫苗的2位儿童,此时,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接种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2.2预防接种护理人员素质的特殊性

因预防接种工作性质及服务对象特殊性的要求,接种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更强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热情,具有相当的口头表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能热情、简洁、准确地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做好预防保健的宣传教育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说明等工作。每次接种操作都体现出其基本技能的高低[2],能认真、正确观察与判断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接种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判断。同时,应具备应急医疗处理的意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医疗急救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急救仪器及药品的使用。但据我们对目前大多数预防接种门诊的观察,其中普遍存在急救意识不强,急救能力薄弱的现象,这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风险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应该做到面积达标,布局合理,相关设施配备齐全[3],同时应要求自成一区,人流、物流自成一体。虽然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了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相关标准,也执行了验收、监督的相关职能,但笔者认为目前很多的预防接种门诊的环境条件仍难以满足预防接种实际工作的需要。具体问题有:①没有做到自成一区,存在人流、物流与单位其他部门相互混杂的现象,致使预防接种门诊难以保持洁静的环境,也增加了接种场所交叉感染的风险。②医疗急救设备配备不足。目前,相应部门对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明显不足,甚至大多数接种门诊还须承担一定的创收任务,同时,由于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受种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比率很低,接种工作相关责任人员对接种工作中不良反应的急救意识不强,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心存侥幸。据我们观察,几乎所有预防接种门诊都没有配备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等应急医疗设备,一旦遇上急救问题,可能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4预防接种门诊的护理管理

4.1加强护理专业人员素质

护理专业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术素质,因接种工作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接种护理工作人员应清晰意识到个人职业道德在履行防病职能、防范接种纠纷等现实工作中的重要性。须做到对待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解释服务对象咨询问题时耐心详尽,不厌其烦。在专业技术素质方面,又包括预防接种工作素质与医疗急救素质。预防接种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每一种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熟悉疫苗的贮存,保管条件与方法,配药、注射操作正规准确[4],增强医疗急救意识,加强医疗急救素质,做到临危不乱,忙中有序。熟练掌握医疗急救技术,做到对急救药品、器械的使用得心应手。预防接种门诊护理管理负责人应注意对所属护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并将其考试、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4.2建立预防接种工作中护理巡视观察制度

现预防接种门诊虽设立了接种后观察室,但真正能于接种后自觉按医嘱接受30min观察

[5]者少,并且即使有不良反应发生,受种者与其家属也可能不能及时识别呼救。为此,笔者建议,在受种者较多的情况下,接种门诊应安排一位专业医务人员负责对受种者的巡视观察,及时发现、处理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

4.3加强对预防接种门诊环境管理及急救药械的保管工作

预防接种门诊应避免非接种工作人员与非接种服务对象的人员流动,尤其是在有疾病流行的情况下,应设立专职门卫,严格把关,严防传染源渗入接种场所,对接种场所空气、物件按规定定期消毒杀菌。按卫生要求标准处置好医疗、生活垃圾,保障预防接种环境的洁净。严格监测冷链室疫苗贮存条件,确保疫苗质量[5]。对所备急救药械要定期检查其有效期与性能,及时更换、补充、检修。做到应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有备无患。

总之,目前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业务量较大,但仍存在风险安全隐患,加强护理管理,增强护理技术人员素质,改善接种工作条件,完善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是有效防范预防接种工作差错、纠纷、事故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汪孝东.铜陵县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现状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4):292.

[2]王芳.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3):334.

[3]姜文国,史晓光,冯辉,等.预防接种规范与相关疾病免疫预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26.

[4]王鸣.实用免疫接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65.

[5]周翠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130-132.

[6]编委会.疫苗使用管理与预防接种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