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9
/ 2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杨晓意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邮编 310024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良反应表现,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我院儿科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126例,期间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针对临床资料情况,对具体表现实行统计整理。结果:126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在2-3岁居多,以静脉滴注、注射剂剂型最为典型,表现为皮肤和消化道的轻度反应者较多。结论: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过程中,需高度重视用药监护,警惕不良反应高发年龄段、掌握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迹象表现,确保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抗菌谱较广,针对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强,可应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成为大环内酯类较先进的一类抗生素,也是儿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1]。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免疫力偏低、体质敏感、机体代谢快、药效发挥快等特点,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常用到红霉素,但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疾病易反复发作,且单次治疗病程延长,所以阿奇霉素成为了主要的选择[2]。目前对阿奇霉素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发现该药物虽能够迅速缓解病情,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更换给药途径、改变剂型等均未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该如何适当运用尚存在争议[2]。本文以我院近两年在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126例患儿作为观察重点,分析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特征,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126例,患儿中共69例男孩,57例女孩,年龄分布于6个月-1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29±0.54)岁,病程时间2-21天,平均(11.51±1.46)天,感染类型按系统划分表现为皮肤24例、消化系统11例、泌尿系统27例、呼吸系统64例。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程度不一,据诊治经过判断不良反应均为应用阿奇霉素所致。

1.2方法

针对临床资料情况,对不良反应具体表现实行统计整理,如年龄、给药途径、剂型、反应程度、症状表现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年龄、给药途径、剂型、累及系统、反应程度等不良反应指标的分布情况。

2结果

2.1年龄分布

13岁以内儿童患者在应用阿奇霉素过程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3岁发生率最高,占比高达38.89%,其次是4-13岁阶段,而不足2岁患儿发生率为19.05%,相对偏低。详见表1。

表1年龄分布(n,%)

年龄阶段

例数分布

所占比例

不足2岁

24

19.05

2-3岁

49

38.89

4-7岁

26

20.63

8-13岁

27

21.43

共计

126

100.00

2.2给药途径分布

126例不良反应患儿中,静脉滴注途径者共81例,口服给药者45例,占比分别为64.29%、35.71%,相对而言,静滴途径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3剂型分布

注射剂型占比最高,其次是胶囊,干混悬剂最低。详见表2。

表2剂型分布(n,%)

剂型

例数分布

所占比例

注射剂型

58

46.03

胶囊

26

20.63

片剂

25

19.84

干混悬剂

17

13.49

共计

126

100.00

2.4累及系统分布

消化道、皮肤即神经系统是主要累及系统,而心血管及全身反应发生率较低。详见表3。

表3累及系统分布(n,%)

累及系统

例数分布

所占比例

消化

38

30.16

皮肤

34

26.98

神经

27

21.43

心血管

15

11.90

全身反应

12

9.52

共计

126

100.00

2.5反应程度分布

轻度患者共62例,占比高达49.21%,中度和重度偏低,各占比26.19%、24.60%。

3讨论

相比于其他类型抗生素,阿奇霉素的优势无可替代,如药物半衰期长,相同时间段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抗感染作用更显著,且见效快,能够迅速缓解疾病症状,因此在儿科深受家属青睐,但目前临床报道指出,耐药菌株在在长期作用下逐步产生,且不良反应增多,在效果方面表现不佳[3][4]

上述研究中通过对不良反应加以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在2-3岁患儿居多,以静脉滴注、注射剂剂型最为典型,表现为皮肤和消化道的轻度反应者较多。需结合不良反应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做好用药观察:首先应实施细菌培养,再决定是否选择阿奇霉素治疗,其次采取药敏试验,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把握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另外:较小的患儿需高度警惕药量和剂型选择,考虑到药物的应用必要性以及本身毒副作用影响,因此非必要不静脉滴注,尽量口服为主,以干混悬剂或片剂最佳;再者,若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最后提升医师专业技能,加强临床用药的相关学习,掌握阿奇霉素的应用合理性,确保发挥最大疗效的同时,安全性得以保障[5]

综上,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过程中,需高度重视用药监护,警惕不良反应高发年龄段、掌握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迹象表现,确保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梁露花,秦凌峰等.阿奇霉素成人药动学数据外推至儿科人群中的PBPK模型与异速生长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20,55(17):1470-1475.

[2]李晓云.阿奇霉素不同途径给药对儿科抗感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3):88.

[3]徐大良.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169-170.

[4]吴国琴,王昌林.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东方药膳,2021,000(3):36.

[5]管秀峰.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2):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