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杜晓妍

中旅智业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也随之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许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传统乡村都在经历着现代化的潮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传统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地方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传统乡村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而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成为地方政府发展传统乡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乡村的景观设计规划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进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后继乏人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传统乡村在旅游发展中的规划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积极地借鉴意义。

引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乡村民众积极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自古以来,乡村景观规划者、保护者始终都是乡村居民,而乡村居民对当地的土壤状况、农事发展的规律充分掌握,可以与乡村景观相协调,因而,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站在乡村居民的视角,以反映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

1.1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是不同于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种独在全球范围内分布最广泛的景观类型,是一个镶嵌在整个乡村地区的区域。它的形成既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又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从地理、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即乡村地区的土地、果园、林地、农田、水域、乡村等多种土地单位组成的嵌块,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复合体,在形状,尺寸,配置、性质方面存有很大的差别,但共同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美学价值,乡村景观的组成包括农舍、农田、果园、自然风光、乡村文化与其密切联系。这是一种以农耕为特色的乡村人文景观,它是由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色。

1.2乡村景观的特征

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园林在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相统一的情况下,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利用化学物质创造的景观缺少自然性,无法凸显地域特征;二是缺乏对当地植物种类、气候特征等的有效认识和把握,对原地区过分整修,导致植物自身生长的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经过仔细的剖析,得出了乡村景观的特色:一是乡村建筑的特点,建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分散,这也是典型的乡村景观特色,民用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地规划情况而设计的;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地球环境特征的影响,乡村景观由农田景观、梯田景观、景观景观和运河景观的演变而形成;三是乡村景观也是乡村社会性和文化性多元化的文化符号的缩影,是一种可以反映乡村日常生活气氛,反映乡村生产活动特点,通过长期的发展来体现乡村特有的乡土情感的特殊文化。

2.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份,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消除掠夺性发展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顺应自然演化与更新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体系的动态;尊重原址的自然恢复植被,以当地植物为基础,形成天然群落,维持土壤养分与水循环;保障动物栖息地的品质,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图1 乡村生态示意图

2.2文化继承性原则

梳理乡村的历史文化脉络,使乡村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体现出来,使得乡村景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鲜明的认识性与特色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记录一个乡村的历史,将文化传播出去,使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传承乡村文化特色与魅力的喜悦。

2.3前瞻性原则

今后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乡村社区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确定乡村聚落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确定各个时期的开发目标与步骤,逐步开发,近远期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的需求相协调;把乡村地区的风景看作是一个发展的有机整体,使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具有灵活性,以保证乡村旅游区均衡发展;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战略调整,以促进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性规划策略

3.1划定乡村聚落保护范围

利用 AreGIS软件对乡村聚落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构建。空间数据主要有数字线划图、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图像、住宅建筑、植被空间数据、水文数据、地质灾害数据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可以为环境走廊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美国风景与规划师菲利普·路易斯提出了“环境走廊”的构想,目的在于确定某些敏感的环境要素,并将其作为今后的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对景观生态保护的核心区、缓冲区、可开发的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范围,进行合理的交通路线选择和游客休闲场所的选择,使乡村部落的生态完整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3.2重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

老村村口、仓库场院、晒马场等乡村聚落环境中的块状公共空间,承载着乡村居民的各类生产记忆。通过提高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对社区周围环境进行有机更新,是一种可持续、良性的发展方式。精心营造乡村的空间顺序起点,营造出与环境和谐统一、主题鲜明的视觉焦点,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留下亲切、深刻的第一印象。将进入乡村的广场布置在乡村周边的缓冲区,游人可步行到老村,体验完整与有序的传统乡村空间。改变仓库场院、晒场、马场等单一的功能,增加交往、休闲、体验的复合功能。在满足复合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可以设置可移动的休憩区域,设置兴趣点,以加强区域的区域感和地方感,使游人更好地融入到乡村的人文氛围中。

在乡村聚落环境中,街巷、院落、宗祠、戏院(台)、寺庙等等存在着很多条形和零散的空间节点,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历程。街巷空间尺度、界面的保存与恢复,街道建筑的外立面栅栏、墙体等要素优化,同时采用植物绿化的柔性界面处理影响空间连续性的部分;从而构成了一个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条形空间。院落空间及其它空间节点要按照乡村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整体的布局,合理布置石磨、马槽、农具及其他地方用具,营造具有强烈的互动和生命气息的体验空间。同时,营造街巷出行的转折式旅游线路和具有高度参与性的节点空间,可为游人提供多种不同的休闲体验,减少游客流动的瞬时性,从而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民风。

3.3回归乡土建筑的文化底蕴

乡村聚落的民居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蕴含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文化,又与工匠的高超技艺相结合。乡村里一栋栋古老的房屋,是乡间淳朴的民风的载体,经常会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如何借鉴乡村民居的传统形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提高当地建筑的观赏性与旅游价值,是园林设计师应努力的目标。在核心区范围内,对建筑、构筑物进行分类保护或改建,要视其实际状况而定。尊重乡村民居的原有格局,力求发掘地方建筑的标识符号,并对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加以建设。针对村民居住的房屋,以提高村民居住品质为宗旨,进行室内结构的改建,保持建筑外观的特点和形态;同时,要把部分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和农产品销售点,以适应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对于缓冲区和可以发展的乡村建筑,要严格地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免影响乡村的整体协调。除去细腻光滑的花岗石和鲜艳的外墙砖,可以采用梁柱式的弹性结构系统来模拟门槛,门当,粉墙,花窗,斗拱,梁枋,砖雕等传统建筑元素。抛弃现代建筑的外衣,融合了风水、民俗、信仰等非物质元素,回归到当地的建筑,使乡土建筑成为游客的无声向导。

0fd251eb9cc7389629d0e61b39f776d

图2 乡土建筑示意图

结束语

回忆着乡村的自然与宁静,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带着怀念与幻想重返乡村,向往着乡村的淳朴,向往探索乡村的田园风光。乡村聚落的迅速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因此,景观设计者应该遵循生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乡村的景观进行合理规划,有序发展,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证乡村景观结构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有机更新,让美丽的乡村不再只存在于记忆深处,反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20,(12).

[2]左小珊,马晓燕,刘扬.GIS在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4).

[3]唐勇,杨忠华.乡土建筑的旅游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发展纵横,2016,(12).

[4]李默,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19,(6).

[5]阎雯雯,毛志睿,赵超,等.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探析——以大理市洱源西湖旅游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