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多样化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2

小学朗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多样化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方园

吉林省集安市台上镇东明学校   134217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更看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精神、情感和文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现力。而打造小学语文朗读多样化课堂,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思路。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几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实效性的措施,旨在为语文课堂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样化;朗读方法技巧;情境课堂;

 一、小学朗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朗读教学方式缺少趣味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存在着理解力不强、注意力不够集中、朗读水平低等问题。教师基于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习,凸显朗读的趣味性尤为重要。朗读教学不是教学生“如何阅读”,而是让学生“渴望阅读”。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有效激发,阅读效果要远比被要求去阅读有价值得多。而在传统朗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兴趣引导这个重要的部分,而是采取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小学生也只是敷衍应付课堂任务,难以从朗读活动中获得快乐,朗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影响。

(二)朗读课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

朗读课堂流于形式,也是当前小学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要求,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没有思考,漫无目的地读书,教学效率也尤为低下。教师在布置朗读课文任务前,根据文章内容给学生制订适当的朗读目标,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除了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要求也不规范。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注意发音和吐字的清晰,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规范阅读有助于学生倾注情感,通过朗读语气、语速、语调和阅读节奏的变化更好地抒发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学生朗读面狭窄

许多教师将课文朗读作为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文章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忽视朗读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及语言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给学生留的朗读时间太少,导致学生朗读面狭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紧张,许多教师将朗读的任务布置在课下,在课上往往采用提问或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朗读成果。这种监督是比较片面的,也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朗读积累的缺乏和朗读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多样化朗读的策略

(一)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沉浸式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以小故事、短篇小说为主。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题材分类,把文章中的感情部分摘出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传达的感情。以五年级精品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将风土人情类环境描写融入教学情境中,把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转变成学生的朗读台词。因为时代的关系,虽然没有体验过乡村的风土人情,但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和在课文情景下的内心感受。沉浸式朗读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理解视角,使学生在体会文章中情感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

在朗读中,学会用声音表达人物感情是很重要的素质。声音语调的变化可以把听者带到情境中。刚开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读。教师的语调变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带给学生一种憧憬:我也想朗读。在教师给学生示范基本的停顿、换气、语调等发音技巧后,学生能够体会到朗读带给他们的感觉,也会油然生发想要朗读的冲动,为之后沉浸式朗读做好铺垫。

(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建剧本,边演边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学生眼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含义也各不相同。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萌发阶段,自我表现的需求强烈,更喜欢采用自己尝试的方式做事情。把课文转换成剧本,自编自导自演正好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以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将其改编成剧本,在剧本排练、表演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角色,揣摩角色的语言、行为和内心感受,锻炼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释放学生的天性,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此外,学生在自主改编剧本这个过程中,可以代入出题人的角色,这样在之后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就更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和出题点,切实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拆解题目能力。

(三)配合多样朗读方法,以技助读

朗读是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许多名家对朗读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指熟读与复读。现代的朗读教学法在前人的珍贵经验之上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个别读、伴读、表演读、跟读、分层次读、复读、分组读、根据要素对比读等朗读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朗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往往适用于导入学习课文时。教师范读需要声情并茂,赋予学生丰富的情感感受。以《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为例,在赏析这篇文章时,教师模仿小夜莺的话语时要多用轻快活泼的语气,从语气中体现小夜莺的机灵勇敢。对于段落层次清晰、情感转折明显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而伴读、表演读、跟读、分层次读、复读、分组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法也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结语

一言以概之,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学段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对语文学科的价值不可小觑。朗读是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但是之前所占比例并不高,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被大大低估。多样化朗读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意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模拟和情景再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多样化朗读这个环节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蕊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有效提升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47-48.

[2] 童存珍.论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J].科幻画报,2020(01):148.

[3] 黄佳艳.基于情境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46):127.

[4] 王雪梅.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关键要素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