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叶质量标准的研究——属于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药材标准研究科研任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3
/ 3

红背叶质量标准的研究——属于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药材标准研究科研任务

杨晶琦,邱姗姗

茂名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广东省茂名市,525000

一、概述

红背叶又称红背娘、红灵丹、红罗裙、红帽顶1】【2,为大戟科山麻杆属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 Arg.以根、叶入药。《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收载,《中药大辞典》(上册)收载,《中华本草》收载,《广东中药志》(第二卷)收载。历届《中国药典》均未收载,《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二册)均未收载。本文参考相关文献[3],对大戟科山麻杆属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 Arg.的叶从药材的“性状”、“粉末显微”、“薄层色谱”、“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共6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结果重现性好,能为该品种的质量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二、方法与结果

【性状】对收集到的样品5批进行性状鉴定,均为红背叶,性状按实际样品进行描述,描述特征见正文。  

【化学成分】叶中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醣类等。[4]

【鉴别】

拟定了本品的粉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

1、粉末显微特征:

本品粉末灰绿色。主要显微特征如下:

                   

图1、非腺毛(×40)                         图2、草酸钙簇晶(×40)

图3、表皮细胞、气孔(×40)                   图4、栅栏细胞(×40)

图5、晶纤维(×40)                             图6、纤维(×40)

图7、螺纹导管(×40)                    图8、具缘纹孔导管(×40)

2.薄层色谱鉴别

红背叶中只知道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醣类,目前还不知道具体的单体成分。因此,只能建立以红背叶对照药材为对照的相应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1)仪器与材料

仪器: WFH—201BJ紫外可见透射反射仪(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试剂: 高效硅胶G预制板(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批号:20150708,规格:10×20cm);普通硅胶G预制板(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批号:HC41642056,规格:10×20cm);硅胶G自制板(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分厂,批号:0131016;玻璃板:10×20cm,涂布厚度:50mm);甲酸乙酯,环已烷,甲酸,磷钼酸,乙醇,甲醇,石油醚(30~60℃)均为分析纯。

供试品:红背叶(批号20141010,20141016,20141023,20141029,20141103),

   红背叶对照药材:广东药科大学刘基柱副教授鉴定,鉴定编号2015006。

(2)方法与结果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涤2次,每次20ml浸泡洗涤3分钟,静置,弃去石油醚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取红背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薄层板:手工自制硅胶G,高效硅胶G预制板,普通硅胶G预制板。

点样:供试品溶液与对照药材溶液分别点样5μl

色谱条件选择:曾以环已烷—乙酸乙酯—甲酸(10:8:0.5)为展开剂,硅胶G板为薄层板,,效果不够理想,最后以环已烷—甲酸乙酸—甲酸(10:8:0.3)为展开剂,硅胶G板为薄层板效果最好。

展开剂:环已烷—甲酸乙酯—甲酸(10:8:0.3)

展开方式:上行展开

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溶液,90℃加热至斑点清晰。

检视:日光下检视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红背叶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16。

 

1   2   3   4   5  6 

                           图16、红背叶薄层色谱图

点样顺序:1、样品1(批号20141010)

                          2、样品2(批号20141016)

                          3、样品3(批号20141023)

                          4、样品4(批号20141029)

                          5、样品5(批号20141103)

             6、红背叶对照药材(广东药学院刘基柱教授鉴定,鉴定编号2015006)

3)方法学考察

不同薄层板的比较选取不同品牌的高效硅胶G预制薄层板、普通硅胶G预缺勤薄层板和自制硅胶G薄层板(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分别按拟定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薄层板均能达到鉴别要求,其中默克硅胶G预制薄层板斑点相对更集中,分离度较好,色谱效果更佳。见图17~20。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图17、海洋硅胶G高效预制板                    图18、默克硅胶G普通预制板

(注:1-5为样品,6、红背叶对照药材)

1    2    3    4    5    6     

  图19、手工自制硅胶G板                

(注:1-5为样品,6、红背叶对照药材)

不同温度的比较取点样后的薄层板,分别在低温4℃和常温25℃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展开。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较好,详见图20、图2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图20、低温(4℃)展开效果                   图21、常温(25℃)展开效果

(注:1-5为样品,6、红背叶对照药材)

不同湿度的比较取点样后的薄层板,分别在18%和75%的湿度中展开。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湿度环境适应性较好,详见图22、图23。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图22、低湿(18%)展开效果                    图23、高湿(75%)展开效果

(注:1-5为样品,6、红背叶对照药材)

【检查】

1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实测样品5批,结果为9.9%~10.3%,平均值10.1%。以平均值的120%为限,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13.0%。

2、总灰分

照灰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K)测定。实测样品5批,结果为7.4%~8.2%,平均值7.7%.以平均值的120%,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9.0%.

【浸出物】

分别以乙醇、稀乙醇和水为溶剂,分别照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 A)测定1批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三种溶剂测得的浸出物分别为20.1%、24.3%和28.3%,采用水为溶剂的浸出物最高。故选用水为测定本品浸出物的溶剂,并以水测定结果平均值的80%为限,规定本品浸出物不得少于23.0%。

结果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拟定本品的质量标准如下:

【性状】本品叶皱缩,边缘多内卷,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背面灰绿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阔卵形,长8~18cm,宽7~15cm,顶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平截,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被柔毛,基出脉3条,叶脉于背面隆起;叶基表面与叶柄相连处具2枚线状附属物,叶基背面与叶柄相连处具4个斑状腺体。叶柄长6~16cm,表面黄色或紫红色,质脆。气微香,味甘。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单细胞非腺毛众多,长115~275μm,直径10~35μm, 表面具微细疣状突起。草酸钙簇晶众多,存在于薄壁细胞或散在,常数个排列成行,直径10~60μm,棱角大多锐尖。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平轴式,直径20~28μm,副卫细胞2个。栅栏细胞1列,长20~45μM。纤维较少,直径5~10μM,壁较厚,有的纤维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导管主为螺纹,直径10~28μm,偶有具缘纹孔导管。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涤2次,每次20ml浸泡洗涤3分钟,静置,弃去石油醚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背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板,以环已烷—甲酸乙酯—甲酸(10:8: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磷钼酸乙醇溶液,在90℃加热至斑点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应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  不得过13.0%(《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总灰分   不得过9.0%(《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K)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 A)测定,不得少于23.0%。

参巧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76

[2]《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第二卷),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365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0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0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