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

蒲长洪

四川省江油市马角畜牧兽医站 624717

摘要:中华蜜蜂具备繁殖快以及环保效益良好等诸多优点,因而得以广泛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将养殖经济效益全面提高。本文分析了中华蜜蜂养殖的现状,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

关键字:养殖技术;中华蜜蜂;蜂王

蒲长洪(1981年7月),男,汉族,在职大专学历(2009年3月毕业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四川省江油市马角畜牧兽医站 站长,四川省江油市人,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20年,擅长蜜蜂(中蜂)养殖管理和蜜蜂疫病防控技术、擅长猪疫病防控及养殖管理

引言:蜜蜂养殖具备投资少、回报高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诸多地区都通过养殖蜜蜂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如果未能有效应用养殖技术,会导致养殖中出现蜜蜂大量飞逃以及死亡的情况,不利于蜜蜂养殖行业长久稳定发展。因而在实际中华蜜蜂养殖过程中,应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加强对养殖关键技术的运用以及推广。

一、中华蜜蜂养殖的现状

中华蜜蜂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养殖历史,是我国特有蜂种。与西方蜜蜂相比,中华蜜蜂产量较低,进而导致国内养殖量不断降低,并且在实际养殖中也有着养殖技术等问题。我国也引入了西方蜂种,一些和中华蜜蜂振翅频率十分相似,导致在养殖环节会存在不同蜂种混入的情况,对中华蜜蜂蜂王产生严重威胁[1]。因而应注重保护中华蜜蜂资源,防止其他蜂种的侵害,确保养殖安全。

随着中华蜜蜂养殖行业发展,养殖技术也在不断优化,中华蜜蜂养殖也纳入扶贫重点项目,确保养殖的科学性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蜜蜂进行花粉采集有利于植物传粉,将中华蜜蜂养殖以及农作物传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互惠互赢,因而蜜蜂养殖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

在中华蜜蜂养殖过程中,应将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合理运用起来,如中蜂高效过箱技术、双王群饲养技术、分区饲养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进而提高养殖质量。

(一)中蜂高效过箱技术

对于中华蜜蜂养殖而言,该技术是关键以及基础。首先,应确保中锋过箱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过箱时间来讲,应结合气候、蜂势、以及蜜粉源等确定下来,通常情况下3至5月最为适宜,亚热带也可以在10月进行。应确保具备蜜粉源,并且群内需要具有蜜粉贮备。应在温度达到20℃上且晴朗无风的天气展开,还应准备好相关工具。其次,还应合理运用过箱方法,主要方法含有借脾过箱、翻巢过箱以及不翻巢过箱,根据蜂巢具体的活动情况,选择适宜的过箱方法。过箱原理基本为将蜜蜂向上聚集的特点合理运用起来,通过震动、烟熏等方法促使蜜蜂离脾结团,在将原巢幼虫与蜜粉脾等通过切割并捆绑于活框蜂箱内,把蜂团抖到蜂箱中[2]。最后,完成过箱之后,需要适当饲喂蜂群2至3个晚上。在过箱第二天对巢脾的牢固性、蜂王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处理。还应注重箱外观察,对箱外地面上有无死蜂以及爬蜂、缺蜜期间有无盗蜂加以观察,如果蜜蜂采粉秩序正常就意味着过箱成功。

除此之外,应特别注意下述几方面内容。其一,在过箱前,应清理好蜂巢周围,防止过箱时对巢脾造成污染,在完成过箱也需要再次进行清理,防止引起盗蜂。其二,在过箱过程中如果存在工蜂飞逃的情况,可以用水泼工蜂,促使工蜂会在某地歇息,通过蜂笼进行收蜂,等到傍晚将其放回蜂箱内。其三,巢脾严禁存在装倒情况,需要维持脾原状,进而给蜜蜂正常的生产秩序提供保障。应将装满的巢框放置于中间,未装满的放在边上,确保蜂多于脾。其四,在割脾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对子脾的损坏,子脾上也不可有蜂蜜,进而确保蜜蜂正常上脾。

(二)双王群饲养技术

对于中华蜜蜂而言,蜂王存在产卵量低的情况,进而对蜂群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因而应合理运用双王群饲养技术,将蜂群繁殖速度有效提高。较为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同龄蜂王双王群,二是老少蜂王双王群。构建原理主要是通过隔王板或者是隔板把巢箱划分为两个区域,也可以通过巢箱以及继箱构建双王群。通常情况下,饲养双王群会把蜂箱分为大区以及小区,把产卵能力强蜂王置于大区内。双王饲养也能够结合生产需求转变为单王群,尤其是荆条蜜花期等大流蜜期,在流蜜前几天将老蜂王淘汰,由新王进行大群引领,在流蜜期进行新王培育,当蜜源结束之后进行组织双王群。双王群通过两只蜂王进行产卵,可以提高蜂群发展速度。对于饲养双王群而言,对于饲养人员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饲养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细心以及良好应急能力。由于双王群具有较大产卵量,使得群内负担相对较重,会存在缺蜜现象,因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饲喂工作[3]。除此之外,因双王群出现失王的可能性较高,饲养人员应实现育王常态化,完善贮备蜂王的培育。还应完善蜂群记录工作,确保可以全面且准确地了解蜂群具体情况。

(三)分区饲养技术

饲养双王群有着蜂蜜产量高以及群势发展快等诸多优势,然而饲养双王群也具有鲜明的不足,需要确保饲养管理的全面化以及精细化,对于饲养人员综合素养有着较高要求,并且工作量大以及强度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飞逃跑以及围王等情况的出现,因而应对单王群管理方法加以优化,合理运用分区饲养管理技术。分区管理是通过隔王板将箱内分成贮藏区以及繁殖区,当蜂群强大之后将蜂王控制在小区域中,取蜜仅仅取贮藏区域的蜂蜜,进而减小对蜂王的影响,缓解工蜂哺育的负担,进而为产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该方法会存在分蜂热的可能性,因而饲养人员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四)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养殖中华蜜蜂的过程中,应注重病虫害防治,进而防止存在蜂病多以及群势小等情况。首先,应加强防治传染性疾病,如中蜂囊状幼虫病等。还应选取抗病新王,确保饲料充足。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卫生消毒,将患病蜂群进行集中处理。其次,应完善中华蜜蜂天敌防治,如胡峰、蜘蛛以及蝗虫螟等。最后,还应确保蜂群周围没有环境污染区域,避免存在中毒情况。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华蜜蜂养殖具有良好的养殖优势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养殖水平,将该技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中华蜜蜂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促进中华蜜蜂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20,39(02):47-49+53.

[2]李春升,马存宝,杨海燕等.中华蜜蜂养殖技术[J].畜牧业环境,2020(02):51.

[3]陈建民.蜜蜂养殖现状与保护措施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0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