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黄小琴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畜牧兽医中心邮编041399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整体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可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会影响到群体的生活质量,影响到养殖行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在实际的养殖行业运作中,若粪便随意排放,很有可能污染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同时饲料内蛋白质元素污染大气,相关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制约生态系统有效建设,或者威胁到群众的身心健康。如何进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环境保护问题,这是畜牧养殖工作应重点突破的。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相关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个极度平衡的状态,一旦打破平衡,人与自然都将会受到难以挽回的伤害。如今,很多畜牧养殖户为提高养殖收益,不断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但面对畜禽的排泄物以及喂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却无法做到科学、规范地处理,导致养殖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长期下来,不仅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解决我国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1畜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气味污染

为响应国家的生态保护号召,传统的放牧饲养已被“舍饲禁牧”的全新养殖制度所取代,牲畜在棚、圈中的活动时间更长,在牲畜活动的棚、圈周围,气味污染问题极为常见。加之部分养殖户为了牲畜的安全、保暖,在养殖棚、圈周围又做了防风处理,通过阳光板、彩钢瓦等材料降低空气的流动速度。这种养殖模式虽然为牲畜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但也使得气味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除日常排泄物的污浊气味之外,动物聚集、呼吸产生的气体也会在棚、圈中长时间存留,污染生态环境。这些气体难以在短时间内流动扩散,浓度高、排量大,极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1.2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足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污染物的处理不善对周围的土地造成破坏。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是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破坏的主要方式,利用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够有效地避免污染物进一步扩散,危害环境。但是很多养殖户缺少环保意识,在开设规模化畜牧养殖的过程中,没有将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处理设施也有所不足,处理程序也有所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1.3养殖人员拥有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畜牧养殖过程中,从现在的形势进行分析,其养殖模式正在转变为产业化阶段,畜牧行业的发展充当经济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也应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组成内容。可是现阶段部分养殖工作者拥有的环保意识不强,尚未了解畜牧养殖会对环境带来污染,在具体养殖期间不能熟练的应用高效率畜牧养殖方式,甚至做出直接排放污染物的行为,造成环境受到污染,畜禽疫病大范围传播。

2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相关法律,保证科学、严谨的监管秩序

目前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因为养殖户的技术、意识落后,还因为政府部门对养殖行业的法律监管不到位,没有严格的监督部门对养殖场进行法律管控,对养殖户的监督过于松散。部分养殖户由于贫困问题无法投入先进的技术,只能利用传统的养殖手段进行养殖收益,养殖场地大多是露天散养,非常容易造成病菌和细菌的滋生,导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对经济能力有问题的养殖户进行扶贫帮助,提供一定的基础资金和相关的技术培训给予支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部分养殖户“钻空子”,在法律无法监管的空间下进行不正确的养殖工作。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定期安排相关的专业人士下乡培训,纠正养殖户不正确的养殖方式,对先进仪器进行合理使用,同时,为养殖场畜禽抽查检疫,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还可以对带病畜禽的养殖场进行政府补贴,要求在监管下合理妥善地处理畜禽的粪便和尸体,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2.2科学养殖,解决气味污染

在畜牧养殖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气味污染是最为常见、解决难度最低的一种污染问题,健康牲畜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并不含有致病菌,除一些常见微生物外,对人体健康、环境健康的影响较低。如不对畜牧牲畜养殖棚、圈进行通风处理,则居积的气味一般只会引发人体的短期不适,对环境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畜牧养殖中的气味污染问题可尝试借助对养殖方案、养殖计划的重新调整来解决。首先,做好畜群规模控制工作,针对牛、马、羊等不同活动能力的牲畜做好密度控制,严格按照科学要求进行养殖,避免动物气味的聚集,保障空气质量。其次,做好棚圈通风处理工作,对于气候恶劣、对流风强烈的有关地区,在做好密封保温工作的同时,可在动物养殖棚、圈上方开设通风口,增设风轮装置控制空气的流动速度,消除气味。最后,养殖棚圈要定期进行清理、消杀,配合低浓度酒精或消毒液驱散牲畜气味,保障养殖环境清洁卫生。气味污染问题多以低强度、短周期为特点,且可防可控,要借助科学的养殖理念,改变牲畜养殖模式,解决气味污染问题。

2.3推进循环模式利用

养殖场应设置分流排污设施,这样才能将雨水与污水进行分开排放。养殖场内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能与普通的污水共同排放,因为排泄物中包含着很多致病因素,因此应当进行分流排污。同时场内的用水也应当尽量节约,尽量避免通过水流冲刷清理排泄物。可以利用沼气工程进行污染物的处理,通过沼气分解粪便,让污染物实现无害化处理,让包含着污染物的污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可以采用资源循环利用方式降低污染,可以与有机肥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将粪便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出售给企业,与企业达成供销协议,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可以进行农牧结合,通过农牧结合实现整体循环,在农业产出区进行牧业活动,后期将牧业返还给农业。

2.4重视畜牧污染治理,优化环境保护机制

现有的畜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新时期下应关注畜牧污染治理,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从根源上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提供,尽可能的在全国领域内完善畜牧养殖污染治理结构,形成相对完整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同时利用好科学技术,如引进生物科技加工技术,对动物的排泄物进行处理、对养殖污水进行处理,规避细菌传播问题。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国家需要关注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明确相关的环境保护机制,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畜牧养殖的废物处理上,相关人员从科学手段入手,完全减少废物中含有细菌的数量与传播物的数量,号召多个养殖户结合规定进行农药与化肥相关物质的使用,不要由于过量使用化肥与农药生成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单位还应该关注养殖产生的危害,使得畜牧养殖中拥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条件,科学的保护好畜牧养殖附近环境,确保附近居民的身体可以不受到畜牧养殖工作的影响。

结语

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工作还有长远的发展道路,需要行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才能稳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可行性高的养殖计划和目标,树立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加大科学、规范养殖的普及力度,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对养殖户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把控,同时可以给予贫困养殖户一定的帮扶,从而推动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障当地人民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学振,杨春,于琳.中国畜牧业环境约束的量化分析——基于土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足迹[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8):1799-1807.

[2]冯璞阳,谢恩泽,白亚妮,等.陕西省畜禽粪肥资源现状及其替代化肥潜力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1,39(3):39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