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小学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3
/ 2

基层中小学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周东花

曲靖市马龙区疾病控制中心;曲靖马龙区 655100

【摘要】目的:基层中小学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市基层中小学1000名学生进行龋病调查,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学习阶段、年龄段龋病发病情况,并以此制定小学学生龋病防治措施。结果:1000例中小学学生中,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人群的龋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男孩儿、中学及高龄学生人群(P<0.05)。结论: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为龋病高发人群,社区可以此结果制定基层口腔卫生保健宣传,定期检查上述人群口腔健康,这对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口腔卫生;中小学学生调查

龋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牙齿缺损类口腔疾病,主要病因为口腔当中的致龋细菌利用口腔当中的食物残渣分解产酸性物质,并作用于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使牙釉质当中的矿物质脱矿,而牙体表面脱矿后,剩下的有机质则会不断塌陷,进而形成了一个凹陷、缺损,即龋洞[1]。而随着食物残渣、细菌对龋洞的不断侵蚀,可使龋洞不断扩大、加深,若患者未及时取得对症治疗,龋洞达到牙髓腔深度,可使细菌进入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炎等严重牙周疾病[2]。龋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但对于6~15岁中小学学生而言,一旦发病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牙齿健康发育,甚至引起牙周畸形等不良事件,对此,加强中小学学生的龋病防治十分重要[3]。基于此,本文就基层中小学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小学学生的龋病防治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市基层中小学1000名学生进行龋病调查,其中男女分别占比58.60%(586/1000)、41.40%(414/1000);小学571例、中学429例;6~8岁359例、9~12岁312例、13~15岁329例。所有研究对象监护人均对本研究内容及标准进行详细了解后自愿参与,并签订相关协议。

1.2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学习阶段、年龄段龋病发病情况【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龋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的诊断标准为确诊标准】,并以此制定小学学生龋病防治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n,(%)]表述开展χ2检验,P<0.05即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学习阶段、年龄段龋病发病情况分析

结果1表示,1000例中小学学生中,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人群的龋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男孩儿、中学及高龄学生人群(P<0.05),详情见表1:

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龋病发病例数

龋病发病占比

χ2/P

性别

男(n=586)

123

20.99%

7.032/0.008

女(n=414)

117

28.26%

学习阶段

小学(n=571)

175

30.65%

5.379/0.020

中学(n=429)

103

24.01%

年龄段

6~8岁(n=359)

97

27.02%

5.461/0.017

9~12岁(n=312)

63

20.19%

13~15岁(n=329)

41

12.46%

3 讨论

3.1龋病定义

龋病即细菌性口腔疾病,主要因牙体表面受致病菌侵袭形成龋洞,若未及时治疗,龋洞持续发展,可致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引起牙槽骨或者是颌骨骨髓炎[4]。此病不局限患者性别、年龄,具有临床高发性。

3.2龋病的治疗措施

龋病的治疗是根据牙体破坏程度来选择的,对于早期龋病患者,牙体久病龋病浅表,只侵犯到牙釉质层,则多以用简单的充填手段进行治疗。而对于龋病侵犯到了深层的牙本质,甚至接近牙髓,出现明显的咬合、咀嚼的疼痛或者是冷热刺激痛的患者,其治疗则以根管治疗为主[5]

3.3中小学学生龋病发病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0例中小学学生中,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人群的龋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男孩儿、中学及高龄学生人群(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女孩儿较之男孩儿恒牙萌出时间较早有关,而刚萌出的牙齿发育尚不完善,钙化程度较低,耐酸能力较差,更易被腐蚀。且大部分女孩儿和幼儿学生群体较之男孩儿和高龄学生群体更加喜食甜食,而甜食中富含酸性物质,尤其是果汁、汽水类饮料尤甚,这为龋病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幼儿对于牙齿清洁的意识不高,难以取得标准的刷牙操作和时间,故而,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人群属于中小学学生群体的龋病高发群体[6]

3.4中小学学生龋病的监护人防治措施

中小学学生龋病的防治措施应从病因入手,结合本研究中的中小学学生龋病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具体防治措施归结如下:①保持口腔卫生:监护人应每天早晚监督孩子刷牙、饭后漱口,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宜采用顺刷法)。②选择合适牙膏:氟化物可有效清除口腔酸性物质,对此,监护人应选择含氟牙膏。但要注意的是低龄小学生(如6~8岁幼儿)不能很好的吐出残留牙膏,而若体内氟化物如累积过多会导致氟中毒,如氟斑牙、氟骨症等,因此,含氟牙膏主要适用与9~15岁中小学学生,低龄小学生应以含氟浓度低的儿童牙膏为首选。③限制糖的摄入:甜食是导致中小学学生牙周疾病的主要原因,对此,监护人应控制孩子甜食摄入量,尤其避免避免两餐之间、睡前吃甜食(餐间吃糖至龋率更高),如有条件,应在食用甜食后漱口。④合理饮食:监护人应结合孩子年龄以高纤维素食物为主食,并适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D及钙、磷等,增强牙齿钙质,以此提高牙齿的抗龋预防龋病的发生。⑤定期检查:监护人应定期地带孩子到医院的口腔科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避免龋病持续发展。

除监护人的积极防治外,当地社区应积极联合学校开展宣传工作,即结合不同教育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利用多媒体载体,以视频、动画等方式直观展示龋病主要病因(如刷牙不正确、饮食不当、偏好甜食等)、危害及正确刷牙方式、规律等,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龋病防治意识,积极配合监护人开展龋病防治措施,规避龋病病因风险,以此降低龋病发生率。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应在小学阶段的宣教教育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牙齿保健宣教,使其了解到口腔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以此取得防治龋病的同时,降低其他口腔疾病发生率,促进牙齿健康正常发育。最后,社区应组织线下社区讲座,邀请社区居民全家参与,进行正确刷牙演练,发放口腔管理宣传单等,使社区居民均认识到中小学学生龋病防治重要性。

综上所述,女孩儿、小学、低龄学生为龋病高发人群,社区可以此结果制定基层口腔卫生保健宣传,定期检查上述人群口腔健康,这对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鲜艳.石河子市3~5岁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2020,40(3):255-257.

[2]邱瑜蕾,孙传明,吴伟华,等. 苏州市姑苏区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0):179.

[3]王开明,丁盈银,杨麦,等. 贵州省水族中小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4):266-268.

[4]胡德渝. 龋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C]//.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5.

[5]令狐昌丽,陈黎明,戴泰鸣,等. 贵州省12岁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21,36(1):28-29.

[6]孙静华,李仪红,侯本祥. 胃癌前病变患者口腔中龋病及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的分布研究[J]. 北京口腔医学,2017,25(6):3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