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王丹林

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肿瘤疾病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活检穿刺法进行病理诊断,研究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患者感受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病理诊断中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经验证P<0.05;在患者的自我感受及满意度各项评比中,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且P<0.05。结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更理想的应用效果,且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及信任度,可到更好的心理照顾作用。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证诊断;应用效果

引言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升,早期诊断对肿瘤患者来讲至关重要,患者在早期的各项指征并不十分明显,很多患者通常在中晚期才得到确诊和治疗,不但治疗成本更高,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临床中若能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控制肿瘤发展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都意义重大。由于肿瘤患者在极早期通常并无明显的表征,一些轻微表现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发生漏诊和误诊,鉴于此,目前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尤其是极早期的诊断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1]。目前肿瘤疾病的诊断方法较多,核磁共振和CT影像检查近些年发展较快,对于临床确诊具有较大帮助,但仍不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仍需病理检查结果再次确诊[2]。往常在肿瘤疾病的病理诊断中通常采用活检穿刺法,该方法的操作过程对患者的身心都会产生一定刺激,目前对于病理诊断方法尚无明确的统一观点[2]。本文就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和讨论,对比两组不同诊断方法,力图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肿瘤疾病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为19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0-72岁,平均年龄(52.56±3.73)岁;患者中有16例为肺癌、14例为肝癌、6例为转移肿瘤、5例为胃癌。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为18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20-73岁,平均年龄(52.48±3.69)岁;患者中有15例为肺癌、16例为肝癌、5例为转移肿瘤、5例为胃癌。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经过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经验证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照组病理诊断

研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活检穿刺法,穿刺术进行之前需要向患者大致讲解过程及简单原理,并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事先通过影像技术确认患者的肿瘤位置及形态大小等,经超声检查确认后再取出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最后对病理组织进行分析,与正常组织比较后得出相关结论。

1.2.2研究组病理诊断

研究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病理诊断,研究中首先收取患者的病理组织浸泡在10%福尔马林固定8-24h,取材、脱水、浸蜡,包埋成蜡块。组织切成3-5mm的厚度后黏附在防脱玻片,60-65度烤片2h,取出玻片脱腊至水。完成后将样本放入煮沸的EDTA液修复20min,断开电源后,开盖冷却10min后流水冲洗。用PBS冲洗干净后,加入过氧化物酶室温下孵育10min,PBS溶液冲洗3min×3次。稍微甩干片,加入一抗室温下孵育60min,PBS溶液冲洗3min×3次。加酶标聚合物,室温下孵育15min,再次用PBS溶液冲洗3次,即可加入DAB显色液孵育3-5min,最后用苏木素复染和返蓝。

1.3评定标准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必须建立在组织阳性对照实验成立的基础上,染色结果的判读:阳性(+)/阴性(-)。阳性染色结果是指组织切片中特定细胞的细胞质见黄色或棕黄色着色,且无背景染色。阴性染色结果是组织内预期细胞中未见任何黄色或棕黄色的着色。对比两种病理诊断方法的阳性诊出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病理诊断中相关表现及诊断中的满意度,为自制表格,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相关指标更明显。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再用t和X2进行验证,经过组间对比,若P<0.05,说明差异明显,具有对比意义。

  1.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病理诊断中阳性诊断率为92.6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0.73%,经验证P<0.05;在患者的自我感受及满意度各项评比中,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阳性诊出率及相关情况(%,x±s,分)

组别

n

阳性检出率

诊断顾虑

信任度

诊断满意度

研究组

41

38(92.68)

68.76±4.41

91.23±5.22

88.52±3.87

参照组

41

29(70.73)

87.92±3.63

71.18±4.51

62.87±3.29

X2/t

5.438

-19.674

15.443

26.735

P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肿瘤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肿瘤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应对肿瘤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2]。肿瘤的相关病理诊断技术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且仍在持续研究和完善中,目前免疫组化技术较为成熟和前言,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较多认可[3]。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该技术可更为直观的观测到病理组织的病变情况,为之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更为切实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中,参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组患者的病理诊断中阳性诊断率为92.6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0.73%,经验证P<0.05,且在患者的自我感受及满意度各项评比中,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经验证P<0.05。由此可见,在肿瘤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更理想的应用效果,且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及信任度,可到更好的心理照顾作用。

    参考文献

    [1] 闵学文.免疫组化技术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 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69-70.

    [2] 王雅萍.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对 比分析[J].临床研究,2019,27(1):139-141.

    [3] 程书亚.E-cadherin与Podoplanin免疫组化双染法在口腔鳞状细 胞早期浸润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