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比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2
/ 2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比照观察

李园园

隆回县人民医院    湖南  隆回  4222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时的作用。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投掷骰子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另外比较心功能水平,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时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水平。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是由于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致使其心功能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具体组织代谢需求[1]。如今,人口老年化发展速度加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大增加。慢性心衰指的是心脏在正常收缩或者舒张下出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心脏压力增加或心输出量下降,并引发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该疾病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阶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药物为主,但是不同药物间疗效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展开深入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7月~2021年5月,纳入我院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为17例和15例,年龄63~79岁,平均(69.62±2.65)岁;对照组男女人数分别为19例和13例,年龄64~80岁,平均(69.37±2.64)岁。比较以上所列举的性别、年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一缬沙坦治疗,药物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H20010811,每次取量80mg,每日给药1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药物由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提供,国药准字号为:J20190001,在前两周时取量100mg,每日一次;两周后待患者耐受,可将剂量调整为200mg,每日一次。以上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极佳;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但是体力活动有一定限制;一般:无法从业任何体力活动,即便在休息时仍偶尔出现轻微心衰现象;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⑵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GE 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处理,疗效以[n(%)]表示,行检验;心功能指标以表示,行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一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2

14(43.75)

10(31.25)

7(21.87)

1(3.12)

31(96.87)

对照组

32

10(31.25)

11(34.37)

5(15.62)

6(18.75)

26(81.25)

\

1.066

0.070

0.410

4.010

4.010

P

\

0.301

0.790

0.521

0.045

0.045

2.2 心功能指标对比

比较心功能水平,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心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n

LVESD(mm)

LVEDD(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2

53.71±4.35

44.32±2.35

61.87±6.32

54.32±3.32

对照组

32

52.87±4.41

48.74±3.32

61.51±6.57

58.32±4.32

T

\

0.767

6.147

0.223

4.153

P

\

0.445

0.000

0.824

0.000

3讨论

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属于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也是当前危及我国中老年居民的重要疾病,发病后常常以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常见,其中缬沙坦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能够抑制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同时也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2和其受体的结合,从而起到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的目的.不过这一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后期容易反复发作[2-3]

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心功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分析为: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一种抑制脑肽酶活性的沙库巴曲和抑制血管紧张素2受体的缬沙坦共同构成,其中沙库巴曲缬沙能够有效使患者的脑肽酶活性得到抑制,提高 P物质以及利钠肽等物质的生物活性,有着显著的降血压,减轻心脏负荷的功效。而这一药物在于缬沙坦联合使用时,在升高利钠肽水平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抑制症素血管紧张素以及醛固酮系统。而这两种药物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时,能够发挥药效的双重作用,恢复因长期心脏负荷增加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的平衡,从而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并进一步阻碍了患者的心室重塑,可以看出两种药物联合用药的形式发挥了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所以整体的用药效果极其显著。

综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时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4):46-48.  

[2]王芳,陈结慧,黄镇河,等.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氨氯地平对心衰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比较[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6):785-786. 

[3]睢勇,孙慧,幺传为,等.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