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氯醛灌肠中体位改变联合肛管插入深度改进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水合氯醛灌肠中体位改变联合肛管插入深度改进的效果观察

叶丹丹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患儿水合氯醛灌肠中体位改变以及肛管插入深度改进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主体,2020年5月研究开始,并于2021年5月完成。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儿划分成(40例)的常规组以及(40例)的实验组,予以常规组传统保留灌肠方式进行水合氯醛灌肠,予以实验组俯卧位联合延长肛管插入深度方式进行水合氯醛灌肠。对比每组患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平均入睡时间以及镇静效果。结果 实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平均入睡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儿镇静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患儿水合氯醛灌肠中体位改变以及肛管插入深度改进,能够提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缩短入睡时间,提升镇静效果,发挥一定干预作用。

关键词】深度;肛管;体位;水合氯醛灌肠;俯卧位

当前临床在对婴幼儿开展辅助检查时,因其年龄小、制止力差,极易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哭闹等情况,导致检查无法顺利开展。为完成相关检查,临床通常对婴幼儿进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促使其呈睡眠状态,提升配合程度。在开展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时,患儿体位、肛管插入深度以及药液保留剂量等均会对镇静催眠效果产生影响。为降低患儿痛苦性,提升保留灌肠效果,本次研究对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40例实验组患儿进行俯卧位联合延长肛管插入深度方式灌肠,现作出以下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开展辅助检查的80例患儿为研究主体,研究时间开始于2020年5月,结束于2021年5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儿划分成(40例)的常规组以及(40例)的实验组。常规组与实验组中,女性例数依次是18例、17例,男性例数依次是22例、23例;年龄平均值依次是2.08±0.31岁、2.10±0.32岁。将全部一般资料录入在统计学软件内并开展计算,P>0.05表明能够以该种分组方式继续开展研究。纳入标准[1]:(1)全部患儿在灌肠前均无大便失禁和腹泻等病史;(2)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2]:(1)存在结肠炎以及直肠炎病史者;(2)存在严重心脏疾病者;(3)对水合氯醛溶液存在过敏情况者。本次研究经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研究方法

全部患儿均使用10%水合氯醛灌肠液进行灌肠,使用剂量是0.5ml/Kg。予以常规组患儿传统保留灌肠方式进行水合氯醛灌肠,将患儿呈左侧卧位并屈膝,在肛管插入深度方面,儿童5cm至7.5cm,婴儿2.5cm至4cm。护理人员将水合氯醛灌肠液缓慢推注后,反折肛管尾端并缓慢拔出。告知家长协助患儿呈舒适卧位,并轻拍背部,帮助其尽快入睡。予以实验组患儿俯卧位联合延长肛管插入深度方式进行水合氯醛灌肠,措施包含:指导家属协助患儿将大小便排空,护理人员依据医嘱,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合氯醛灌肠液,在此基础上增加0.1ml肛管容积的量,套好注射器护针帽,将其垂直置于恒温箱内,当患儿排便后,将其成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在臀下垫一软枕,将臀部抬高10cm至15cm。护理人员使用小儿专用肛管,将其与注射器连接,在排尽空气后使用石蜡油对肛管前端进行充分润滑。佩戴一次性手套,左手示指和拇指将患儿臀部分开,充分暴露肛门,右手将肛管缓慢插入肛门内12cm至15cm,暂停3s至5s。此时利用左手将肛管固定,右手缓慢推注药液。当药液全部推注完毕后,再次暂停3s至5s,之后反折肛管并拔出。拔出肛管后需将患儿肛周皮肤捏紧3min至5min,避免药液流出。告知家长协助患儿呈舒适卧位,并轻拍背部,帮助其尽快入睡。

1.3观察项目

(1)对比每组患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肛管能够一次性顺利插入,药物可经肛管灌入肠内,同时在肠腔内保留超过5min属于成功[3]。(2)对比每组患儿平均入睡时间。(3)对比每组患儿镇静效果。选择Ramsay镇静评分[4]开展判断,在拔出肛管后5min内进行评估,患儿躁动不安、焦虑记作1分;患儿安静、有定向力,能够配合记作2分;患儿能够对指令作出反应记作3分;患儿嗜睡,对大声听觉或轻叩眉间刺激反应敏捷记作4分;患儿嗜睡,对大声听觉或轻叩眉间刺激反应迟钝记作5分;患儿嗜睡,无任何反应记作6分。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 X2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 P<0.05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2研究结果

2.1对比每组患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常规组40例患儿中,30例一次性插管成功;实验组40例患儿中,38例一次性插管成功。常规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低于实验组(X2=6.275,P<0.05)。

2.2对比每组患儿平均入睡时间

常规组40例患儿平均入睡时间是19.75±5.26min,实验组40例患儿平均入睡时间是11.32±3.18min,常规组平均入睡时间长于实验组(

t=8.674,P<0.05)。

2.3对比每组患儿镇静效果

实验组患儿镇静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见下表1:

表1   每组患儿镇静效果差异(%)

分组

例数

Ramsay镇静评分(分)

≤3

>3

常规组

40

23(57.50)

17(42.50)

实验组

40

12(30.00)

28(70.00)

X2

6.146

P

0.013

3讨论

对于需要开展心脏彩超以及B超等辅助检查的患儿而言,在检查期间需要保持静息体位。但是由于其年龄小,同时受到环境改变、疾病以及对医疗器械恐惧心理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哭闹、挣扎等情况,阻碍检查顺利开展。针对上述情况,临床多采用水合氯醛实施保留灌肠,用药后能够发挥镇静、催眠效果,药效可维持4h至6h,醒后无不适症状,相较于其他镇静药物,安全性较高,在患儿临床检查中可发挥一定作用。

小儿直肠平均长度在5cm至7cm之间,肛管长度在2cm至3cm之间。本次研究中,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在入睡时间方面,实验组短于常规组;在镇静效果方面,实验组优于常规组。分析结果可知,将肛管插入深度增加至12cm至15cm,肛管末端可达到乙状结肠下段,由于乙状结肠容积大,可减少流入直肠内的药液量,不会对直肠造成刺激,进而减少便意,增加药液保留时间。利用肠黏膜吸收,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发挥良好的镇静催眠效果。选择俯卧位并抬高臀部,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能处于较低位置,注射水合氯醛后,液体可顺利进入结肠,加之肛门位置较高,有利于保留灌肠液。

综上,患儿水合氯醛灌肠中体位改变以及肛管插入深度改进,可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缩短入睡时间,增强镇静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楠楠,崔妮,王旭.集束化干预在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4):1876-1879.

[2]邹俊遐,朱振云.护理专案改善在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效果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7):505-508.

[3]何朗朗,徐景霞,周朱瑛,等.肛管不同留置时间对患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效果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9,18(2):56-57.

[4]徐景霞,周朱瑛,杨丽平,等.肛管留置法在小儿水合氯醛镇静灌肠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5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