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杨娜,唐娜萍

第一作者:杨娜,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怀化市肿瘤医院),通讯作者:唐娜萍,418000

摘要: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s,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分级、发生时间、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irAEs,总体发生率40.0%,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4.857周,其中7例免疫性输注反应,4例免疫性皮炎,2例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2例免疫性胃肠道毒性,1例免疫性肺炎;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1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结论irAEs发生率较高,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关键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晚期恶性肿瘤;不良反应

引言

免疫检查点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够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在生理情况下,它们对于防止自身免疫(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对正常细胞发动攻击)作用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得免疫系统的活化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不会过度活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则可以通过结合免疫抑制性受体或配体,阻止和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激活免疫细胞,以清除癌细胞。以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为代表的ICIs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类肿瘤的临床研究。目前,PD⁃1/PD⁃L1抑制剂在国内、外获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HCC)、尿路上皮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头颈部鳞癌等20多种恶性肿瘤,还包括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的泛实体肿瘤,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ICIs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0~88岁;包括肺癌12例,食管癌11例,胃癌5例,结直肠癌3例,肝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其他癌种6例。纳入标准:均有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转移性恶性肿瘤;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或多线治疗;至少完成2周期及以上免疫治疗。排除标准: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器官移植术后者;存在免疫系统慢性基础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治疗中途退出者;患者未完成2个周期免疫治疗。

1.2方法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规格为每支100mg,批号S20180016,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用法用量为静脉注射,每21天1次,每次200mg。药物使用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irAEs发生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irAEs的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rAEs发生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40例患者中,16例发生irAEs(有irAEs组),发生率为40.0%,24例未发生irAEs(无irAEs组),发生率为60.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常规指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6例发生irAEs中1、2级不良反应15例(96.9%),3级不良反应1例(3.1%),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为4.857周。见表2。

表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指标有irAEs组无irAEs组χ2/Z值P值

性别(例)

男                    12             18          0.1040.748

女                     3             7

年龄(例)

<64岁                4             8           0.6350.426

≥64岁               12             16

ECOG评分(例)

<2分                9            13           0.0080.927

≥2分                7            11

吸烟史(例)

有                   8            10           0.1360.439

无                   8            14

BMI(例)

≥25                 9           11            0.1170.472

<25                 7           14

血常规指标[×109/L,M(P25,P75)]

白细胞计数5.2154.9800.2060.837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5253.2400.0590.953

淋巴细胞绝对值0.9500.9550.6780.498

单核细胞绝对值0.4450.4200.1230.902

血小板计数181.5179.50.3780.705

表2使用ICIs发生治疗相关毒性反应情况

irAEs中位发生时间(周)例数分级(例)

1234

输注反应(h)0.525            7       5     2       00

皮肤反应(周)6.100            3       2     1       00

甲状腺功能异常(周)7.571            3       1     2       00

胃肠道毒性(周)6.286            2       1     1       00

免疫相关性肺炎(周)/10010

合计4.857            16       9     6       10

2.2irAEs的处理

40例患者中,5例出现1级输注反应,予以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后,患者症状自行缓解;2例出现2级输注反应,予以应用抗组胺药物后患者症状缓解。2例出现1级皮肤反应,予以局部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1例出现2级皮肤反应,予以暂停治疗,并应用泼尼松0.5~1mg/(kg·d)治疗至症状改善,并在4~6周内减量并停药。1例出现1级甲状腺功能减低,予以临床严密观察;2例出现2级甲状腺功能减低,予以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1例出现1级胃肠道毒性,偶有腹泻,<4次/d,给予止泻对症处理;1例出现2级胃肠道毒性,予以暂停免疫治疗,使用泼尼松1mg/(kg·d)治疗48h后,患者症状改善。

3讨论

肿瘤组织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有利于快速筛选敏感的瘤种和患者,进一步提高治疗应答率;而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主要基于肿瘤特征或患者特征。肿瘤组织对PD⁃L1抑制剂的响应程度与浸润到瘤内的CD8+T细胞数目紧密相关。肿瘤血管黏附分子的调控异常可导致T细胞的迁移受阻,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则能促进血管正常化,促进T细胞的浸润和活化,从而改善ICIs的疗效。当ICIs联合化疗时,当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临床医师容易忽视ICIs导致的胃肠道毒性。免疫相关胃肠道毒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等,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因素与免疫相关胃肠道毒性的发生有关,如ICIs剂量、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等。而反复发生的腹泻与结肠炎似乎与疗效相关。

结束语

截至目前,ICIs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少已经在8种实体瘤中经过临床试验得以证实。irAEs发生率较高,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参考文献

[1]刘小军,刘秀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超进展现象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9):1026-1030.

[2]陈龙佩,湛先保.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01):103-108.

[3]李美清,杜家乐,张翠英.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5):77-78.              ···

[4]张宁刚,尚昆,曹邦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04):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