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浅析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

张静波

伊春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措施。方法:97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 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 (50 例 ) 和对照组 (47 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抢救处理 ,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急诊抢救处理。对比两组急救成功情况、出血控制时间、血压控制时间、送至手术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时间、出血控制时间及送至手术室时间分别为 (10.49±2.02)min、(2.12±0.78)d、(25.58±6.34)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 (18.95±2.26)min、(5.23±0.79)d、(38.79±5.69)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8.00%(4/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40%(11/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76, P=0.0360<0.05)。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为 78.00%(39/50), 显著高于对

照组的 57.45%(27/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064, P=0.0300<0.05)。结论: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综合急诊抢救处理 , 可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血压及出血 ,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提升急诊抢救成功率 ,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抢救 ;高血压脑出血 ;综合处理 ;应用价值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 是高血压所致的血管破裂、坏死、病变及出血。由于轻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不明显、出血量较少 , 因此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脑损伤或局部出血。严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会出现神经抽搐、意识不清、恶心呕吐、血压明显上升等临床症状 ,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规范的急诊抢救方法对于控制患者病情 , 降低致死率 , 提升治疗效果 , 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进行分析 , 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 2019 年1 月 到2021年12月收治的 97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 (50 例 ) 和对照组 (47 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 27∶23 ;年龄 46~78 岁 , 平均年龄 (62.68±6.54) 岁 ;发病时间 1~7 h, 平均发病时间 (3.98±1.22)h ;出血部位 :小脑 8 例 , 额叶 9 例 , 脑叶 7 例 , 丘脑例11 例 , 颞顶 7 例 , 内囊基底节 8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6∶21 ;年龄 44~77 岁 , 平均年龄 (62.12±6.78) 岁 ;发病时间1~6 h, 平均发病时间(4.02±1.35)h;出血部位:小脑 9 例 , 额叶 8 例 , 脑叶 8 例 , 丘脑例 10 例 , 颞顶 6 例 , 内囊基底节 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 CT 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 ;②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之情并签署同意书;③均出现抽搐、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典型高血压脑出血症状。排除标准 :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全身感染、呼吸衰竭患者 ;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抢救处理 , 包括协助患者进行 CT 检查 , 建立静脉通路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 及时控制脑水肿 , 做好术前准备等。观察组患者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急诊抢救处理 , 具体措施如下 :①患者到达急诊科后 , 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 , 观察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意识变化 ,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 给予患者甘露醇静脉滴注降压 , 同时给予患者持续吸氧 , 将呕吐患者头偏向一侧 , 迅速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 避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同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理 , 例如给予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 , 给予昏迷者静脉滴注速尿 , 给予清醒患者舌下含服心痛定等。尽快联系医院专科医生进行会诊 , 并做好患者病情交接、抢救准备及术前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②检查患者血液指标 , 例如电解质、肾功能、血型、血糖、血常规等指标 ;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 例如心肝肾功能、瞳孔、肢体、神志等 ;给予患者持续吸氧、心电图监测及磁共振成像 (MRI)、CT 检查 , 留置胃管和导尿管 ,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鼻腔、口腔分泌物 ,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应保持禁食 , 并给予其适当静脉输液 , 监测患者 24 h 液体出入量。③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稳定后 , 联系专科医师、诊断医师进行会诊 , 并通知影像科做好 CT 诊断工作 , 根据患者 CT 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病情及出血量制定治疗方式 , 若患者幕下出血量>15 ml 或幕上出血量 >30 ml, 则必须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应根据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部位或出血量选择立体定向抽吸术、微创置管脑内血肿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术式。④确定手术时间和方式后 , 护理人员应及时联系手术室护理人员 , 给予患者常规备皮备血 , 协助手术室医师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工作。⑤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 , 做好患者家属心理疏导工作 , 尽可能取得家属信任与配合。在转运患者过程中 , 应尽量保持患者身体水平 , 禁止晃动头部 , 以此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还应与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保持良好沟通 , 完善病情交接流程 , 以便于患者的救治。

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成功情况、出血控制时间、血压控制时间、送至手术室时间及并发症 (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呼吸骤停等 ) 发生情况。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x±s)表示 ,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出血控制时间、血压控制时间、送至手术室时间对比 观察组血压控制时间、出血控制时间及送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脏骤停 1 例 , 消化道出血 3 例 , 呼吸衰竭 4 例 , 心力衰竭 3 例 , 并发症发生率为 23.40%(11/47) ;观察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 2 例 , 呼吸衰竭 1 例 , 心力衰竭 1 例 , 并发症发生率为 8.00%(4/5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76, P=0.0360<0.05)。

3、两组患者急救成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急救成 功 率 为 57.45%(27/47), 观 察 组 患 者 急救 成 功 率 为78.00%(39/50)。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064, P=0.0300<0.05)。

三、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 具有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病情重、发病急、发病率高等特点。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 , 脑内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或纤维坏死 , 患者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等因素导致血压剧烈升高 , 动脉瘤或血管壁破裂 , 进而引发高血压脑出血。据相关报道表明 , 一旦错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佳抢救时间 , 将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 进而增加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 , 第一时间明确患者病情 , 采取针对性急诊抢救措施 , 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 是挽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命、控制预后的关键所在。

患者发生脑出血后 , 容易出现呕吐、脑组织出血等症状 , 因此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呼吸道分泌物 , 给予患者持续吸氧 , 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 减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现象的发生 , 并最大限度减轻脑出血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后 ,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后 , 患者颅内压将会急剧升高 , 容易导致脑疝、脑水肿的发生 , 及时明确患者病情 , 遵医嘱调整药物用量以降低患者颅内压 , 可有效避免患者脑疝、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及预后。同时 , 急诊抢救过程中 , 必要时可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 , 利用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方式 , 降低患者脑内压力 , 并利用对脑循环影响较小或利水药物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 最大限度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 , 避免患者再次出现脑休克或脑出血。这与赵永贵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 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综合急诊抢救处理 , 可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血压及出血 ,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提升急诊抢救成功率 ,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卫民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急诊治疗方法探究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17, 11(1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