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及探讨

王宁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影响,生态修复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生态修复可以减轻生态系统压力,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人工调节相互结合,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正常,并且保持良性循环。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监测技术,通过该技术获取详细的信息数据,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实现早发现、早预防,全面打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根据监测需求,通常分为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应急监测三种类型,本文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地理信息监测

根据《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等规范要求,要采取有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修复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手段,主要解决生态功能退化、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等问题,采取有效的统筹措施和保护修复措施,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动态,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使修复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结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的修复手段。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方案

1.1应用思路

在生态破坏区域引入高分辨率遥感影响,这种技术手法比较常用。主要运用卫星遥感和实时监测两项技术,将裸露图斑数据提取出来,通过分解之后分享各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查的方式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结合移动开发技术,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开发智能手机使用的移动终端APP,通过APP核查山体生态损毁情况,为工作人员定位、巡查、现场上报等工作提供便利,精准定位裸露体的位置,也能确定具体的性质、裸露类别、整治需求等等,可以详细划分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并且根据需求详细编制治理方案,为修复工作的全面落实打好基础[1]。二、采用DEM等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对一些重点区域的裸露情况进行模拟,增加监测管理的可视性,经过核查确认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理措施。三、开发专门的修复管理系统,同步配合外业APP,提供查询、修改、共享等服务,满足各项工作需求,具体包括进度汇报、月度汇报、数据统计等等。

1.2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坐标和精度两个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坐标系统,可以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可以选择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精度方面,要严格控制数据成果精度,应该保持在源数据影像精度以上,同时也要保持数据属性可靠。在格式方面,主要规范矢量数据的格式,可以采用ArcGIS File GeoDataBase格式(文件后缀为.GDB)。

1.3属性结构

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数据信息,主要可以分为检查和任务两类清单数据,将疑似生态破坏图斑的核查清单提取出来,获取清单之后还要进行实地核查,根据核查结果选择需要纳入治理的任务清单内容。核查清单图斑属性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内业监测属性和外业核查判断属性两方面。在内业方面,字段名为GUID、TBBH、TBLB、TQFW等等,大部分不为空,只有STBHNT、TJJBNT和NZY三个字段为空,主要采用图斑编号、图斑类别、提取范围等进行描述,在确定这些内容的同时,要根据实际监测结果填写备注,确保内容清晰直观,为生态修复工作得到落实提供优秀支撑[2];在业内方面,核查字段包括TBLB、FLBZ、LHZT等等,可为空的字段比较少,包括LHZT、SFHF、SPUJ等等,采用图斑类别、绿化状态、分类标准等进行描述。要信息记录图斑编号、类型、面积、参考资料等信息,判断是否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出现图斑,分析实际治理是否会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外业方面,结合核查内容记录类型、审批信息等,确定是否纳入治理等等。

1.4技术路线

根据任务清单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技术使用路线,确保技术发挥作用。可以先采用卫星影像基础,获取基本影像信息,然后进行预处理,经过自动解译之后,确定疑似图斑,然后进行人机交互判断,确定疑似山体破坏图斑,根据技术分析结果,下发审核、列出治理清单,然后开展治理工作。可以使用外业APP对治理清单进行审批,也可以查询相关的责任资料。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实践

2.1图斑提取与核查

以某工作区为例,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根据要求,主要对高速和高铁两侧、飞机航线周围等区域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水面、陆地、航空交通、场馆周边等位置,结合各项实际因素,对监测范围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然后采取有效的整合措施。城市域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2500/5000/10000/20000㎡。其中,高铁和高速1000m范围内以及超过2500㎡的范围进行全面覆盖,紧邻高铁和高速的小面积裸露,需要核查人员根据要求落实全面排查工作,然后采用0.5m分辨率影像辅助整治较小的裸露,核查人员要对裸露进行复核。根据监测等级标准,工作区范围内获取到的监测图斑超过2000个,面积超过8700h㎡,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布面积较广。

在提取图斑之后,要对图斑进行核查,可以采用APP获取详细信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辅助外业核查。将高德地图作为基础,开发功能齐全、使用便捷的APP,下载图斑即可,不需要下载导图,可以节省时间和空间。APP功能丰富,包括账户管理、数据下载、地图切换、范围显示、信息采集、图斑修改等多项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用各项功能,通过APP随时随地获取图斑信息或上传图斑信息,使信息监测时效性更高,同时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更多即时数据。

2.2跟踪监测

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影像监测图斑的变化更新,通常每2个月为一次监测周期,对图斑治理变化动态情况进行追踪获取,通过监测可以发现,图斑出现复绿、建设等变化类型,每2个月一次周期监测也可以用于获取新图斑,根据新增情况,结合首次下发治理图斑,制定全方位的分类治理计划,并采取有效的考核手段。为了提升效率,可以开发专门的监测系统,对生态破坏情况进行监测管理[3]。设计多个功能模块,包括核查清单、任务清单、月报进度等,为生态破坏现象整治提供信息依据,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测破坏与整治情况,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计划可以随时调整,确保治理的有效性。主要功能应包括清单管理、月报管理、进度可视等,进一步提升管理的便捷性。导出格式包括表格和照片,可以满足对比分析等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卫星遥感进行监测,通过监测获取详细准确的地理信息,然后结合APP功能进行定位、拍照、信息采集填写等等,提供查询、进度月报、统计分析等服务,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增加治理工作的时效性与可视性,使生态修复治理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培荣.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对地理信息监测技术的运用[J].产业创新研究,2022(10):96-98.

[2]陈育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下水监测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资源,2022(02):80-81+84.

[3]楼秀华,刘洪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21,47(2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