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中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4

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中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杨怡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610071

〔摘要〕毛泽东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由此可知,长征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实现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长征精神具有独特的科学内涵;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能够积累宝贵经验,并获得重要的现实启示。伟大的长征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精神的力量永不过时,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长征;长征精神;乡村振兴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伟大的长征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保证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长征时期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过程中,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3]长征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之生动体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征精神永不过时,走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必须充分弘扬长征精神,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一、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党在长征时期形成的重要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这棵参天大树的重要分支,为新时代党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敢于吃苦、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是一场受苦受难的征程,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翻雪山、过草地,过腊子口、娄山关,这些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受的难,红军战士都曾经历过,而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红军战士并没有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而停滞不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战士的眼中那绵延不断的雪山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不断起伏,而那气势雄伟的乌蒙山也不过是一颗泥丸。在当时,红军进行长征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王明在党内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给党、和红军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面临着道路和方向的艰难抉择,导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理想高于天”[4],红军在长征途中依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在艰苦的自然环境挑战面前、地势十分险要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叫过一声苦,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那就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而不懈努力与奋斗终生。红军长征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长征亲身经历谱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故事,保存了伟大革命事业的火种,激励革命者们不断砥砺前行、奋发有为。长征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吃苦、艰难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新时代每个人学习和弘扬。

(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精神

红军长征是运用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进行的一次艰难战斗,是对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体现,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战略思想。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失败,是因为当时党内出现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他们把书本上的理论死板地搬到了革命苏区建设中,从而导致了在军事中实行冒险主义的方针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后使得革命根据地遭受巨大损失,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甚至几乎陷入绝境。因此在长征开始后,广大的红军战士和干部开始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多次失败中认识到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不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红军就不可能摆脱困境,也就无法取得胜利。所以之后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中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原则,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实事求是的正确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决冲破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从而结束了在党内的错误思想的指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会议,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正是因为发扬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红军在万里长征的过程中才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挫折,最终红军三大主力实现顺利会师,从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三)善于团结、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积淀生成的。在长征中,红军在残酷的自然环境、强大的敌人面前能够以弱胜强,这其中所运用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官兵团结一致、勇于奉献自身的集体主义意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善于团结他人。在甘南俄界会议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毛泽东坚决说服了党内其他同志,没有开除张国焘同志的党籍,最终才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因此这也充分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不能离开全党、全军之间的紧密团结和思想统一,需要全党全军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进。红军长征路上,正是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之间、官兵上下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够战胜众多的困难,最终取得胜利。“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5]红军官兵在长征路上不分彼此,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在草地上党和红军领导人十分爱护士兵,把骡子让给伤病体弱的战士,真正把士兵视作家人,给予他们真心的关怀和照顾。党和红军领导人在长征途中所体现出的共产主义精神,真正保证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实力,迸发出无穷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彰显出真正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乐于奉献的精神。

(四)依靠人民、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关系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6]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一部红军进行革命的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意深厚的历史。在红军长征途中,军民团结、军民互助的故事数不胜数、历历在目,这样的军民情结充分彰显了红军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心连心、手牵手,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湖南汝城一直广为流传着半条棉被的故事,三位女红军在长征途中与徐解秀女士同住一间茅屋,同盖一条被子的故事,在三位女红军继续上路决定将这条棉被留给徐解秀夫妇时,夫妇俩不肯接受,在此时一位女红军拿出一把剪刀,将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并且承诺等革命成功之后一定会送一条新棉被给徐解秀夫妇。夫妇俩感动不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真挚的关爱和革命理想的真谛所在。“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7]长征精神处处可见,长征途中红军不断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不断地将革命信念传播开来,为他们讲述长征精神的革命信念,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良好的军民鱼水关系。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党和国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8]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

(一)乡村产业振兴是重要基石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最关键的在于乡村的产业振兴,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部分和重要基础。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将乡村的产业做好做强,才能更加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其他事业的兴旺发达。农业发展处于产业振兴的首要位置,必须要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所谓产业兴则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要将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是我们当前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村产业的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平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营方式大多是粗放型为主,集约化程度较低。其次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当前农村中一二三产业整合程度不协调,乡村产业的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民无法有效实现增产增收和共同富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最后要立足开发乡村特色资源,当前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等特色新产业开发程度不够,缺乏应用新兴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要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推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工程。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基石,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农村人才资源实施就地取“才”,另一方面要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融合多种人才要素进行多方聚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9]当前基层人才存在普遍短缺现象,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有限以及施展空间不足等,这导致了更多优秀人才流向城市。此外,乡村中人才激励机制缺乏、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各类人才在乡村学习深造机会很少,这就会导致优秀人才不愿留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人才也存在短缺现象,乡村教师和医生是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大力吸引这方面的人才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党和国家应制定更多合理政策、采取更多积极举措,鼓励支持社会各类优秀人才涌入乡村建设。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思想保障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价值追求,而且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重要抓手。乡村中不仅有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是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滋养着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老百姓的内心和行动中,采取适合农村、农民发展的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发展和文化繁荣兴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核心在于真正动员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体。当前,农民的责任心意识、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烈,未将文化振兴真正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导致现实中真正愿意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扎根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很少;此外农村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未较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就会阻碍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乡村生态振兴是环境保障

民族要实现复兴,首先乡村必须要振兴。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支撑点,首先必须要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宜居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当前农业发展中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较大,有机化肥使用量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农林牧渔结构不完善,应该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绿色农业循环发展。此外农村中污水、废弃物排放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们的生存环境。高污染的部分企业开始向乡村转移,出现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发展理念,严格控制农村污水排放、废弃物排放,以及环境整治问题,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升级,发扬钉钉子精神,努力打造美丽生态宜居乡村。

(五)乡村组织振兴是政治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它关系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10]当前,农村改革力度不断深入推进,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重大而艰巨,必须要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统一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当前基层党组织的自觉性还不够,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有待加强,他们中部分干部的制度观念较为淡薄,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工作还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工作落实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足;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未得到有效释放,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更是农村党组织服务的重要对象,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要充分释放农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当前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服务力不够,难以真正将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也难以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也难以真正释放群众内生性动力。因此,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筑牢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

三、长征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仍将发挥巨大重要,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障。红军之所以被迫长征是因为当时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思想错误,而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是因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出现的“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坚决摒弃“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最终长征取得胜利,也为后来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1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的事业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布局当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乡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维持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升和维护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项目标工程,更是赋予党的一份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古人说:“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13]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领导必须充分发扬长征精神,高度重视民生发展工作,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出发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搏向上的韧劲,狠抓落实各项乡村振兴工作。回首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虽然在途中环境十分恶劣、敌人异常强大,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也始终未忘记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认真贯彻和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长征途中,很多贫苦人民都吃穿不饱,生活过得十分凄惨,红军战士就将自己的衣食给了他们,红军长征每到一处,打土豪、分田地、放粮仓,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深得群众信赖。因此,当地群众都对红军战士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长征也才能取得胜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性动力,积极培育乡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去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意识,学习和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培育乡村群众积极创业、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去大胆进行创新创造,善于运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从而通过奋发努力去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15]我们必须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坚决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这不仅仅需要亿万人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深入到农村中去开展工作,与人民群众共克艰难,善于倾听人民心声,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使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所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完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看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当时博古、李德未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而执行错误的“左”倾路线,因此革命惨遭失败。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则坚持实事求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之后长征取得了胜利。中国乡村振兴道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一条广泛而深刻的挑战之路、艰辛之路、革新之路,因此需要大力发扬长征精神的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作重心尤其要放在边远乡村地区,提出精准思路、善于运用坚实举措去切实解决边远乡村地区的棘手问题,实施精准的乡村振兴战略,争取以更大决心、更大毅力、更大勇气去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并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够解决完成的事情,全党同志必须要高度认识到这一点,要把乡村振兴工作的视角集中到边远乡村地区,确保边远乡村地区人民群众如期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乡村地区、一个乡村群众。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新时代长征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所开创的特色之路,顺利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新时代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需要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伟大力量,举全国上下之力,做到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7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0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5]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41页。

[6]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51页。

[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51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57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61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61页。

[11]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55页。

[12]《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5页。

[13]《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0页。

[1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页。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