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型灌区建设和管理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四川省中型灌区建设和管理对策研究

王艳1丁诚2王国庆3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醴泉堰管理处1    四川省眉山市612700

湖南农业大学  2湖南省长沙市410125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3四川省崇州市613380

摘要:四川中型灌区是抗旱增产、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为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灌区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矛盾也十分突出,水管单位生存和运行困难;灌区水费形成和收取困难;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困难。本文现就四川省中型灌区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对现代化灌区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基础设施;中型灌区; 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1809(2021)

一、四川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四川有万亩以上中型灌区360处,其中跨县灌区66个,非跨县灌区294个;水库水源为主的灌区241个,提水泵站及其他引水工程灌面119处;设计灌溉面积10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2万亩,灌区有设计干支渠5210条。受地形地貌限制,四川中型灌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共有灌区202个,占全省中型灌区的56%,总设计灌溉面积664万亩,总有效灌面394万亩;成都平原主要由大型灌区控灌,有中型灌区52个,占全省中型灌区的14%,总设计灌溉面积143万亩,总有效灌面112万亩;盆周山区共有中型灌区53处,占全省中型灌区的15%,总设计灌溉面积137万亩,总有效灌面64万亩;攀西地区有中型灌区53处,占全省中型灌区的15%,总设计灌溉面积149万亩,总有效灌面92万亩。

近年来,灌区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矛盾也十分突出,水管单位生存和运行困难;灌区水费形成和收取困难;“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困难。

二、四川中型灌区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一)部分水源工程建成后,骨干渠系工程由于没有固定投资渠道,地方资金配套建设不足,造成“库边旱”、“渠边旱”现象。建国后,四川中型灌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部分工程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只建成水源枢纽工程,灌区渠系建设不配套,直接影响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影响灌区群众的粮食生产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全省360处中型灌区中,有451处取水口存在一定的问题,灌区设计渠道长度3.95万km,实有2.64万km,仅占设计长度的66.8%,现状完全不能满足灌区管理的要求,致使灌区难以发挥效益。

(二)灌区骨干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节水改造进程缓慢,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面存在萎缩可能,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四川中型灌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是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已建成的渠道,建设标准低,干支渠“卡脖子”建筑物造成堵水,未衬砌,渗漏严重、危工险段的明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据统计全省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5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09,水量浪费严重。

(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其他行业用水量激增,灌区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加之其他建设挤占灌面现象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尽管四川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在时空上分配不均。近年来,一方面要求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以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工业、生活用水的增加使得农业灌溉用水逐年减少。因此,灌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由于灌区的季节性缺水,使得灌区在枯水季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发展,行业用水矛盾更加突出,至于河道的生态环境用水将更难保证,节水挖潜势在必行。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灌溉农业地。在过去十年,全省中型灌区被挤占的面积就达60万亩,灌区水利固定资产损失达5亿元。

(四)灌区水费征收到位困难、管理维护经费不足、管理存在真空地段,导致田间渠系工程管护不到位,造成灌区小损无人修缮、大灾无力修复。由于中型灌区养护经费不足、管护量大面宽,管理存在真空段等问题,造成灌区管理维护困难,后续发展吃力。一是水费征收困难。农业水费征收要求由水管单位直接征收到户,征收困难、到位率低,随着中央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推出,造成农民对交纳水费有抵触情绪。工程自身造血功能低,无法以水养水,难以良性运行。二是财政维护经费不足。中型灌区属于公益性事业,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是公共财政扶持的对象,但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灌区人头工作经费落实不足,没有维护岁修经费。无法根除病害隐患,致使带病运行,累病成灾,严重影响灌溉输水。三是末级渠系存在管护空白。中型灌区渠系面宽量大,仅仅依靠现有灌区管理机构人员进行日常巡查、管护难以为继,渠道管护空白现象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投入机制,保障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改造。四川中型灌区运行情况表明,加快已成中型灌区建设,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于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调解区域以至行业间的用水矛盾,保障四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资金整合,同步开展中型灌区田间配套建设。在抓好灌区骨干工程配套改造的同时,要注重支渠以下及面上的工程建设。支渠以下田间渠道面广量大,是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的主体,目前涉及田间工程的中央资金渠道及种类较多,但各自为阵,分散建设,零星散落,难以成片聚合。建议充分发挥水务投融资平台作用,采取扩大财政贴息规模等融资方式,有效解决田间工程投资缺口;不断创新投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参与灌区田间工程建设的新格局。

(三)推进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定灌区灌面,缓解灌区用水、用地矛盾。为缓解灌区用水矛盾,建议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中型灌区农业节水工作,推进农业节水示范区项目建设,全面推广渠道节水技术,大幅增加节水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规范旱地改制,推广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建设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推进灌区内工业、生态等其他用水行业节水管理,缓解用水矛盾。针对占用灌区土地严重,占用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安全所能承受的程度的实际情况,建议通过规章制度的制约来稳定灌区面积。

(四)深化灌区各项改革,确保灌区良性运行。为保障灌区良性运行,建议一是继续加大灌区管理单位改革。二是完善农业水费收缴制度。加大水价改革的推广力度,完善水费收缴制度,促进用水户对水费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上交水费,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积极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促进灌区末级渠系管理,确保工程有人建、有人管、水能出、旱能灌,让都江堰千百年的“治水精神”、“岁修文化”得以延续,灌区工程持久发挥效益。完善中型灌区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1.王艳(1974–),女,本科学历,学士,工程师,长期从事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用水计划编制等工作,

  1. 丁诚(1999–),男,学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
  2. 王国庆(1999-),男,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和工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