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油田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某油田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杨美萍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沈阳  110316)

摘要:针对目标区地震资料品质差,不利于整体评价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局部重新处理;针对不同的复杂地质情况,探索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改善资料质量,不仅为此次整体评价项目服务,也为今后辽河油田类似的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工作提供借鉴的方法、技术手段。

关键词: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振幅频率补偿

1研究背景

研究工区面积约80km2。目标区潜山地层倾角大,逆断层较发育,纵横向速度变化大,不能精确落实逆断层的位置和识别潜山内幕,开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2主要研究内容

(1)资料收集及先前成果综合分析

收集钻井、测井资料及以前构造、油藏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研究油藏规律,以利于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2)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严格按照油田处理标准,对工区8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以便于建立速度深度模型。

(3)构造层位解释及初始速度深度模型建立

在时间域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先前研究成果,结合钻井、测井资料,进行构造层位解释,并利用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建立初始速度—深度模型;

(4)速度深度模型确立

利用初始速度深度模型,进行层析速度分析,并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并在模型修改与深度偏移处理之间进行迭代处理,至少迭代5次。最终建立较为合理的速度-深度模型。

(5)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利用最终速度-深度模型,试验优选偏移孔径。在此基础上,开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3采取的关键技术

针对上述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项目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应用以上实验方案和技术流程,采取的关键技术有:

(1)几何位置偏移校正技术

在应用单位自编写的专门几何位置校正软件进行了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静校正技术

首先检查野外静校正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然后在应用野外静校正基础上,再用折射波静校正求取野外静校正校正后的剩余高频分量,以解决野外静校正局部低速带降速带求取不足或不到的地方。

 (3)叠前噪声衰减技术

根据资料分析,该地区构造复杂、逆断层发育、信噪比较低,所以叠前噪音压制非常关键,针对本区存在强面波,规则线性干扰,随机脉冲干扰等不同干扰的特点,在尽量不损害有效信号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干扰波的特征,采取分步去噪策略,采用不同的去噪方法压制不同的干扰波,进行不同的噪音消除。

 (4) 振幅频率补偿技术

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球面扩散,吸收衰减等的影响使得地震资料振幅和频率在纵、横向上存在因为大地吸收、反射透射等造成的能量频率衰减。为了满足反褶积、偏移的处理的要求,综合采用几何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等方法,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方向的能量衰减,提高和恢复层间弱反射信号的强度,其质控图,资料在时间和空间方向的振幅能量得到了很好的补偿。

(5)反褶积技术

在反褶积处理中坚持一个原则,在保证目的层信噪比及波组特征基础上,适当提高分辨率,拓宽频带。

(6)区块拼接一致性处理

针对工区由1999年的施工资料和2002年地的施工资料组成,在共同的汇合区有可能产生时间、振幅频率等不一致问题,首先,在边界汇合区用相同的速度分别进行叠加,对比同一层位的时间,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以02年三维为基准进行调整;其次,在反褶积后其频率特征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以02年三维为基准进行调整;第三,对以02年三维为基准的面元划分而导致的汇合区块和09年区块覆盖次数不均匀,采用面元均一化处理。经检查可以看出,在汇合区的拼接处有效波同相轴的时间和振幅频率一致;面元均一化处理后,剖面的波组一致性和面貌都有很好的改善。

(7)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迭代处理技术

针对工区构造复杂,逆掩断层发育,潜山面起伏变化大,绕射波发育相互干涉的特点,为了求取准确的速度资料,保证叠加速度的精度,采用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及剩余静校迭代处理技术,横向分析间隔每20个CDP一个谱点,必要时可加密至10个CDP一个谱点,及采用精细速度扫描和沿层追踪速度分析技术。可以看出剩余静校正前后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8) DMO技术

DMO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①校正倾角时差,提高叠加成像效果;②压制噪音,提高信噪比;③为叠后、叠前时间偏移提供相对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 DMO是把不同炮检距的道的反射信号时间,在常速介质假设的前提下,校正到零炮检距道的反射时间,最后得到一个零炮检距时间剖面。一个面元中一个炮检对的叠前偏移轨迹是以炮点和检波点为焦点的椭球。某一时间t的反射波可能来自地下不同位置、不同倾角,但都属于同一椭球面上产生的反射,这些反射点对应不同的面元,根据DMO椭球算子进行倾角分解,即把每一个共中心点道分解成多个不同倾角的零偏移距地震道,然后把所有对面元有贡献的地震道加权求和,实现零偏移距叠加,按照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的原则成像或不成像,得到DMO叠加结果。

(9)叠后时间偏移技术

通过叠后时间偏移,为叠前时间偏移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叠后时间偏移相对叠前时间偏移优点是:波组特征较好,信噪比较高;但是缺点是:陡倾角、复杂构造部位偏移不适应,断面、断点不清晰。

(10)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用DMO速度作为初始速度,通过对速度目标线的叠前时间偏移,试验出合适的偏移参数(主要是倾角和孔径),再对速度线进行二到三次叠前时间偏移迭代速度分析得到合适的偏移速度场;

然后,用该参数和速度场进行绕射波初始偏移,进行二到三次迭代剩余速度分析,直到重新分析速度时,相比较上一次速度已没有改动,CRP道集拉平,可以认为速度合适;最后进行叠前时间整体偏移。

(11)新老叠前时间剖面对比

由于基础工作(包括观测系统的修正到资料的保真保幅的合理去噪及精细速度分析等)的扎实处理及合理适应的叠前时间偏移的应用。

(12)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深度偏移处理的核心就是建立深度域速度变化模型,即速度-深度模型,它直接决定着成像的质量,一般都要经过多次迭代。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是比较耗时的过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首先要根据对时间域处理的结果的解释,以及钻进、测井等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初始的地质模型,并根据时间域偏移速度计算得到初始地质模型中的层速度。然后,利用层析成像等手段分析速度及依据成像结果修改地质模型,并进行多次迭代,得到最终的速度-深度模型及偏移成像结果。

新旧剖面对比图以及与井的层位对比图可以看出,本次处理在断层归为、潜山内幕成像等方面都明显优于老剖面,为下步开展断裂系统及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牟永光,陈小宏,李国发,刘洋,王守东.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J].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