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3

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张学良 ,蒲祖宝 ,冯舒

乐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探究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采用针灸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于2020年0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病人114例,通过抽签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7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7例,针灸治疗。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颈椎活动度情况,治疗效果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均较优;颈椎的屈伸、侧屈以及旋转等颈椎活动度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均较优;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较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应用于患者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治疗中,颈椎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得以缓解,颈椎活动度水平得以改善,且安全性高,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针灸;治疗效果;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坐在办公室、驾驶室及长时间站立进行工作的职业容易引发患者颈椎生理弯曲的病理性改变,且颈椎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1-2]。临床上颈椎病的类型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患者颈椎间盘的突出及生理弯曲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3]。患者的颈椎及颈椎间关节发生组织性改变,压迫颈椎神经根及颈椎动脉后,患者的颈椎、背部及上肢功能受限,且疼痛感剧烈[4]。临床上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颈椎神经根受压迫症状,改善患者的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5]。因此本文就针灸应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疾病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选取患者的例数为114,患者遴选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0112月和2021年12月。以抽签法为分组方法,分别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7)。

对照组:男女例数之比为33:24,其中以42岁患者的年龄最小,以74岁患者的年龄最大,计算得出的均值为(56.69±1.73)岁;

观察组:男女例数之比为31:26,其中以45岁患者的年龄最小,以71岁患者的年龄最大,计算得出的均值为(56.72±1.68)岁。

纳入标准:①入选本次医学研究的患者经过诊断确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②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疼痛及颈椎功能受限等症状;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完整;④患者认知功能正常,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无障碍;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医学研究的内容;⑥本次医学研究符合伦理协会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者为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②患者伴有传染性皮肤病;③合并有其他类型颈椎病;④合并有颈椎外伤史;⑤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将上述信息录入SPSS26.0软件中,计算得出结果为p>0.05,说明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具体措施如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疗法 ,具体措施如下:患者为常规坐位,医护人员取颈项双侧的风池、颈夹脊为主穴,再选双侧肩中俞、肩井、天宗、列缺及后溪等穴。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风池穴,以患者自感酸麻酸重得气为度,行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针法;用1.5寸毫针向颈椎以75°角刺颈夹脊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针法,患者自感针感向项、肩臂方向传导为度;用1.5寸毫针直刺天宗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患者自觉针感向上肢放射为度;用1寸毫针斜刺肩中俞、肩井,进针深度不宜太深,防止气胸,以患者自感得气为度;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并加用电针,每日1次,每次25min,5次/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2d,共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将两组患者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进行对比。颈痛量表主观症状18分,生活、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9分,临床体征73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颈椎功能越好。 颈部残障指数(NDI)主要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生活、注意力及睡眠等方面的情况,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代表颈椎残障程度越严重。

1.3.2将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测量、记录以及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的屈伸、侧屈以及旋转情况。

1.3.3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进行对比。我院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下为评估标准:①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疼痛、麻木感消失,颈椎肌力及功能恢复正常,症状缓解率超过90%,此为治愈;②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疼痛、麻木感明显好转,颈椎肌力及功能明显好转,症状缓解率超过70%,此为显效;③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疼痛、麻木感有所好转,颈椎肌力及功能有所好转,症状缓解率超过30%,此为有效;④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改善,疼痛、麻木感未能有所好转,颈椎肌力及功能未能有所好转,症状缓解率低于30%,此为无效。

1.3.3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效果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为计数资料,通过[n(%)]的形式进行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间分析,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颈椎活动度情况为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的形式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间分析,若通过SPSS 26.0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为p<0.05,则说明数据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2.结果

2.1将两组患者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进行对比

由表1中的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在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方面存在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患者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情况(分,

组别

颈椎疼痛评分

NDI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57)

32.76±3.68

56.93±5.37

26.81±3.34

22.45±3.15

观察组(n=57)

32.52±3.64

67.59±6.72

26.85±3.41

16.68±2.28

t

0.350

9.356

0.063

11.203

P

0.727

0.000

0.950

0.000

2.2将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情况进行对比

由表2中的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在颈椎活动度情况方面存在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

表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

组别

屈伸

侧屈

旋转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57)

48.32±9.57

53.24±9.86

38.59±10.34

41.25±11.28

35.34±11.96

39.29±14.87

观察组(n=57)

48.29±9.53

62.37±10.31

38.56±10.37

47.56±12.24

35.31±11.92

45.36±13.59

t

0.017

4.832

0.015

2.862

0.013

2.275

P

0.987

0.000

0.988

0.005

0.989

0.025

2.3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进行对比

由表3中的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在治疗效果情况方面存在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

表3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例,%)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n=57)

9(15.79)

16(28.07)

21(36.84)

11(19.30)

80.70

观察组(n=57)

24(42.11)

19(33.33)

10(17.54)

4(7.02)

92.98

X2

-

-

-

-

3.762

P

-

-

-

-

0.052

2.4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医护人员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对照组除服用西药产生的正常不良反应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颈椎的生理弯曲异常及颈椎肌肉的痉挛常导致颈椎病患者出现头晕恶心、不同程度的颈背活动受限、颈背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6]。中医理论认为,筋肉劳损、肝肾不足以及久坐伤气都可引发颈椎病,临床上中医针灸通过松弛患者颈椎的脉道、行气活血,促进患者气旺血行,加强对颈椎筋脉的濡养作用,从而改善患者颈椎神经根疼痛的症状[7-8]。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患者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及颈椎生理弯曲压迫颈椎神经的症状,促进患者颈椎神经根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9]

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颈椎神经根受压症状,实施针灸治疗,行气活血,通经活络,针对性地改善患者颈椎及周边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的颈椎神经根受压症状,所以观察组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均较优。根据患者颈椎病神经根疼痛症状,针对性实施针灸疗法,调整患者颈椎的生理弯曲,改善颈椎神经受压症状,促进患者颈椎正常活动度的早日恢复,因此观察组的颈椎的屈伸、侧屈以及旋转等颈椎活动度均较优。针灸疗法降低了患者颈椎疼痛程度,减轻了患者颈椎神经根受压症状,提高了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因此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对照组服用药物后多伴有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采用针灸疗法,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颈椎病神经根型疼痛采用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患者颈椎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度水平,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陆伟,王春生.温针灸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颈椎活动度及对VAS评分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2):97-100.

[2]陈紫恒,伍广锐,黄勇,等.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84-88.

[3]宋海瑞,孙刚,布尔古德,等.针灸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6):188-191.

[4]张桐,周英杰,柴旭斌,等.古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穴位规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11):1987-1991.

[5]钟振美.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理疗对颈椎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9):1619-1621.

[6]胡英华,徐鸿涛,李志永,等.加减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6):1204-1206.

[7]冯罡."项八针"联合改良关节松动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20,41(4):490-492,495.

[8]徐清榜,姚尚龙,毛朝琴,等.背根神经节恒定感觉刺激电压下延长脉冲射频作用时间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4):3774-3777,3840.

[9]王勇,陈茜.针刺颈痛穴、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