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方案和PPOS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3

微刺激方案和PPOS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

陈瑜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 生殖医学中心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比较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应用微刺激方案和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方案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72例DO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6),研究组患者采用PPOS方案促排卵,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刺激方案促排卵,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患者的Gn使用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HCG注射日血清E2水平及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CG注射日血清L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以及周期取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OS方案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促排卵方案,在DOR患者IVF-ET周期中应用黄体期方案可争取更多的妊娠时机,获得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结局,为DOR患者促排卵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促排卵方案;微刺激方案;PPOS方案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是指女性40岁前卵巢产生卵子的能力下降及卵泡质量下降,导致女性生育能力减弱[1,2]。目前,我国三胎政策开放,高龄、有生育意愿且希望借助辅助生殖技术达成生育愿望的女性越来越多,此类女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DOR,导致患者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易引起辅助生殖治疗失败[3-5]。因此,针对DOR患者而言在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采取何种促排卵方案以提高临床妊娠成功率是临床研究热点[6]。鉴于此,本研究比较DOR患者IVF-ET周期中应用微刺激方案和PPOS方案的不同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72例DO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6)。纳入标准:⑴均经影像学、实验室指标检查证实,符合《实用妇科内分泌学》[7]中DOR的诊断标准;⑵年龄20~40岁;⑶具有生育意愿、性生活正常;⑷男性生育能力正常;⑸病例临床资料完整有效;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⑴伴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者;⑵伴生殖器畸形者;⑶伴泌尿系统疾病者;⑷伴性传播疾病者;⑸其他疾病引起的高雄激素疾病、排卵异常或不孕者;⑹伴精神系统疾病者;⑺中途退出研究者。研究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7.79±3.47)岁,不孕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7±0.55)年。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02±4.10)岁,不孕病程1~4年龄,平均病程(2.21±0.6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移植胚胎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PPOS方案促排卵,于患者月经周期第2d或卵泡直径3~5mm时予以尿卵泡刺激或人绝经期尿促性激素(HMG)促排卵,初始剂量为150~225IU/d,同时予以甲羟孕酮片口服,剂量为10mg/d,根据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调整促性腺激素(Gn)用量,若有1个及以上直径超过18mm的卵泡或血清E2水平超过300pg/ml,则停用甲羟孕酮和Gn,并在当日注射HCG 10000IU诱导排卵,注射后36h进行取卵。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刺激方案促排卵,于患者月经周期第2d进行B超检查,记录窦卵泡数量及大小,观察有无卵巢囊肿,并检测其血清FSH及E2水平,若血清FSH水平<20U/L且血清E2水平<100pg/ml,则予以患者枸橼酸氯米芬(CC),剂量为50mg/d,同时予以尿促卵泡素或HMG150~225IU/d,并行B超检查,检测其卵泡发育情况,及时调整Gn用量,若患者的双侧卵泡有1个及以上直径超过18mm的主导卵泡,则停止CC及Gn给药,并予以10000IU HCG肌肉注射以诱发排卵,根据患者的血清E2及LH水平确定其HCG的注射时间以及取卵时间,一般在HCG注射后36h取卵。两组患者在取卵后均按照我院生殖中心常规IVF或ICSI培养,均行全胚冷冻后解冻胚胎移植助孕,在取卵后第2次月经周期的第2d进行B超检查,观察患者的卵巢情况,并检测其血清E2及LH水平,当患者的子宫内膜超过8mm且孕酮水平低于1.5ng/ml时,转化内膜移植胚胎,在移植后予以黄体支持,移植后第14d检测其血清HCG水平,确定是否生化妊娠,移植后第30d进行阴道超声检查,确定是否临床妊娠,并观察其着床孕囊数,并在移植第50d黄体支持方案开始减药。

1.3观察指标

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情况,包括Gn使用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HCG注射日血清E2、P、LH水平。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包括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以及周期取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版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行LSD-t检验,组内比较行单样本t检验,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Gn使用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HCG注射日血清E2水平及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CG注射日血清L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情况比较(

组别

Gn使用量(IU)

Gn使用时间(d)

获卵数(个)

可利用胚胎数(个)

研究组(n=36)

对照组(n=36)

2774.82±417.38

1805.72±261.20

10.33±1.87

9.21±1.39

4.91±1.70

2.45±1.05

3.09±1.32

1.34±0.94

t

P

11.809

0.000

2.884

0.005

7.387

0.000

6.480

0.000

组别

HCG注射日血清E2(IU/L)

HCG注射日血清P(ng/ml)

HCG注射日血清LH(IU/L)

研究组(n=36)

对照组(n=36)

2889.01±413.22

1408.28±237.63

3.01±1.15

1.32±0.56

3.66±1.90

7.14±2.31

t

P

18.638

0.000

7.927

0.000

6.981

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以及周期取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比较[n(%)]

组别

临床妊娠率

早期流产率

周期取消率

研究组(n=36)

对照组(n=36)

22.22%(8/36)

11.11%(4/36)

12.50%(1/8)

25.00%(1/4)

2.78%(1/36)

11.11%(4/36)

χ2

P

4.391

0.036

4.678

0.031

4.916

0.027

3 讨论

微刺激方案是临床上常用的促排卵方案,具有费用少的优点,且能够获得较满意的妊娠结局,但此方法无法对患者实施垂体降调节,患者的卵泡发育过程中易出现血清LH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导致其卵泡发育出现停滞或闭锁,导致卵泡早排率及周期取消率升高[8,9]。PPOS方案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的一种新型促排卵方案,是在卵泡期应用Gn和黄体酮模拟黄体期自然持续的高孕激素状态以抑制早发LH峰进行促排卵的方案[10]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Gn使用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HCG注射日血清E2水平及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CG注射日血清L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发现,与微刺激方案相比,PPOS方案能够促进雌激素负反馈垂体作用,延迟垂体对GnRH反应性延迟,抑制FSH分泌,延缓卵泡发育启动时间,维持更好的垂体降调作用,以获得更高的可利用胚胎数及胚胎质量[11]。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以及周期取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DOR患者lVF-ET周期中应用PPOS方案可争取更多的妊娠时机,有效提高DOR患者的妊娠成功率[12]

综上所述,PPOS方案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促排卵方案,在DOR患者IVF-ET周期中应用PPOS方案可争取更多的妊娠时机,获得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结局,为DOR患者促排卵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 梁见弟,张昭. 微刺激方案与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6):94-96,99. DOI:10.3969/j.issn.1674-4721.2018.26.027.

[2] 乔宗惠,庞丽娥,吴丽敏,等.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应用双刺激方案、黄体期促排方案及微刺激方案的比较[C].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6:946-946.

[3] 禹果,谭丽. 人工黄体期促排卵和微刺激方案在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中应用的促排卵效果和成本-效果分析比较[C].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6:558-558.

[4] 朱光丽,李婷,吕玉珍,等. 黄体期改良超长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4(6):105-107.

[5] 付养华,杨榃楚,习海涛,等. 卵泡期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7(4):258-262. DOI:10.3969/j.issn.2095-9400.2017.04.006.

[6] 李哲,张俊韦,胡继君,等. 卵巢低反应患者微刺激促排卵取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19,39(4):269-273. DOI:10.3760/cma.j.issn.2096-2916.2019.04.002.

[7] 乔宗惠,吴丽敏,庞丽娥,等.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应用双刺激方案、微刺激方案、黄体期促排方案的妊娠结局比较[J]. 生殖医学杂志,2017,26(5):433-437. DOI:10.3969/j.issn.1004-3845.2017.05.009.

[8] 陈英,梁辉,王娜.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2018,42(2):179-181. DOI:10.3969/j.issn.1000-744X.2018.02.019.

[9] 张少娣,贾楠,李杭生,等.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IVF-ET助孕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4):4170-4173. DOI: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5.24.29.

[10] 张晓敏,季静娟,刘雨生. 双刺激方案与微刺激并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的应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10):1489-1493.

[11] 巫珊,李丹,刘晶晶,等. 子宫内膜微刺激对IVF-ET中LIF、OPN表达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10):8-12. DOI:10.3969/j.issn.1672-9463.2018.10.003.

[12] 杨纨,何钻玉,陈晓莉,等. 黄体期卵巢刺激与卵泡期微刺激方案在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中的IVF结局比较[C]. //广东省医学会第四次生殖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2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