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建筑施工企业PPP项目风险管控措施

张文公

身份证号:370922197310052352

随着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PPP项目模式在我国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PPP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没有被发现。例如:融资较困难、签约形式繁杂、投资收益率不够高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使相关的建筑企业面临更大更难的挑战。为了能够很大程度上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提升项目工程的落地速度,将产值快速地释放出来,提高运营的效益以及投资回报率。本文主要对当前建筑企业的PPP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PPP;建筑企业;风险管理

引言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的一种形式。最早起源于英国,被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运用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机场、监狱等方面。随着PPP项目的成功运用,PPP项目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在各国对PPP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衡工量值(ValueForMoney)原则。

1工程概况

本PPP项目为某地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总投资额达56960.19万元,总用地面积128.98亩,建筑面积14.44万m2,最大单体建筑面积19780m2。其中包括工业通用厂房、仓库及配套设施、生活区及行政楼等建筑。该项目建设运营周期为合作期12年,包含2年建设期和10年运营期。项目总投资包含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设备购置费以及建设期利息等。目前测算PPP政府购买服务基数为53360.19万元。包括建安费、项目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等。

2建筑企业PPP项目风险概述

2.1PPP项目风险分析

PPP项目模式是指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新融资模式。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有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1]。但在收获高回报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根据PPP项目特点,可识别评估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项目盈利能力,比如地方政府换届后对合同的履行意愿不足、国有企业改制等,将会对项目实施产生一定的困扰。

(2)法律风险。我国对于PPP项目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缺乏明确的立项、评估以及审批保障,在缺少有效支持的情况下,建筑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力度不足。

(3)投资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立项、投资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存在失误,导致投资风险的出现。比如国有建筑企业在竞争中为占领先机,与政府草签收益较小的项目,造成投资失败。

(4)财务风险。当企业作出的筹资决策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或出现无效融资时,企业的成本将会明显升高。同时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以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致使发生财务风险。

(5)建设风险。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将会出现精细化程度降低、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促使项目存在诸多缺陷,影响后期实际运营,诱发质量事故,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遭受损失[2]

2.2PPP项目风险管理

为有效实现风险责任的分解与传递,应通过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保障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分摊。因此针对上述PPP项目存在的企业风险,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预防和应对不良事件。

首先应当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则是健全风险管控组织体系,规范管理流程、保证决策部门、职能部门与基层部门形成良好衔接。并要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依靠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监督等落实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程序和建设阶段加强对风险控制点的管理。同时需确定合理的任务分工,实现流程统一、集中控制、高效清晰的风险管控业务体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

其次,强化风险管理规划。依据PPP项目制定全面风控管理计划,包括识别项目市场定位风险和运行风险、指标实现风险,并制定重大风险应急预案、风险跟踪计划等。

再次,完善风险报告。定期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实施评估分析,监测风险发展变化、处理成效等。

最后,加强对重大风险的危机管理。采用动态监控模式,以快速反应、时限控制等方式对重大风险进行排查上报,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建筑企业PPP项目具体风险管理措施

3.1决策阶段风险防范

结合本次工程实例,在开展PPP项目过程中为强化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要求国有企业注重在决策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当实行可行性报告制度,降低决策失误风险,并关注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对影响PPP项目运行质量以及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开展科学评估,以此实现风险预防。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首先,国有建筑企业应当注重对该项目的筹资风险评估,结合工程实际准确预计资金到位率、调度有效性等,并按照项目的收益能力以及自身偿债能力,制定完善的偿债计划,控制企业负债规模,防范成本增大而影响投资收益

[3]。其次,保证国有建筑企业现金流具有平衡性,通过建立现金流安排计划以及监控机制实施控制。按照项目预期未来收益以及现金流量、财务现状、投资计划等,进行量化分析,标准合理的现金流量预算。同时可针对应收、应付账款、存货指标等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对现金流的使用风险进行预警分析,确保PPP项目建设运行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合同谈判阶段防范

在合同谈判期间,建筑企业对于本次PPP项目风险的管理,重点是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核对。并且要在合同谈判环节对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保证风险得到合理化解和分摊,遵循原则为有能力控制风险的一方承担风险控制主要责任,对不明确的风险责任由双方或多方承担,按照风险承担比例获取预期回报。这一阶段针对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的防控,政府部门的控制能力相比于企业更强,因此将其划分为参与项目的政府方承担。本次PPP工程属于高风险项目,国有企业应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此作为承担更高政策风险的补偿,如本次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中规定项目合作期为12年,运营期为10年。在进行双方或多方谈判时,建筑企业需要明确各项合同细节,保证对项目风险具有整体的预测,为应对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3.3项目实施阶段

在本次项目工程的建设实施阶段,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依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标准强化风险控制和监督。即是国有建筑企业要对本次工业园区建筑施工中影响周边环境、人员健康以及工程质量的危险源实施控制,如施工技术、材料质量、降尘措施、安全防护用具应用等。同时建筑企业要关注市场宏观经济以及PPP项目法律法规的修订等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专业评估,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降低风险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PPP项目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但在收获高效益的同时,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隐患。为充分保障PPP项目的有序推进,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加强风险防控意识,依据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决策阶段、合同谈判阶段以及项目实施阶段等,采取有效风险管理措施,旨在促进PPP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发挥PPP模式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四川建材,2019,45(06):209-210.

[2]吴霞,熊婧颖.PPP项目财务风险与管理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S1):455-458.

[3]姜海东.黄土沟壑地区高速公路PPP建设项目双重预防机制安全防控体系探讨[J].低碳世界,2020,10(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