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范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提升农田土壤修复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论规范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提升农田土壤修复内涵

胡月秋

身份证号码:452123199109163767

摘要:目前,我国农田污染严重,国家已经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并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农田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实现土壤修复项目的规范管理,对于提升农田土壤修复内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阐述农田土壤修复内涵及必要性的同时,对土壤修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农田土壤修复质量提升策略。期望有利于土壤修复项目的规范管理,进而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土地资源;农田土壤修复;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也持续增加,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农田土壤污染尤为突出,已严重威胁到粮食生产安全,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农田土壤修复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但是我国的修复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提高农田土壤修复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推动土地高效利用的关键所在。

1 基本概念

  目前,农田土壤污染物大致分为两类,分别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盐类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以及合成洗涤剂等。农田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根据修复过程中被污染土壤是否发生移位,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两种。根据被污染土壤在修复过程使用的技术种类,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可分为单一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两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始发展土壤修复技术起步较晚,技术手段较简单。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是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较少且修复技术单一、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由于土壤形态多样且污染程度、成分各异,现有修复技术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且大多停留在实验阶段,工程应用实例较少,修复技术尚未成熟

2 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的问题

2.1 污染调查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田土地面积较广,污染来源较多,这也使得土地污染的形式各有不同。要实现农田污染的有效治理,首先要重视前期的污染调查。然而从实践来看,我国农田土壤修复项目建设中明显存在着污染调查不足的状况。一方面,我国尚没有完备和细化的农田调查技术规范,这使得农田污染调查方案编制过程不够规范,农田污染调查的过程较为盲目,影响了整体调查水平。另一方面,污染调查实施中,农田地块面积较大、划分较为模糊、污染程度不同等因素导致调查需要布置较多取样点,而实践过程中取样点个数一般布置偏少,导致污染源调查结果不全面、不明确,不能为后期的修复治理提供有效支撑。此外农田土壤修复的资金多由政府财政进行承担,要实现不同污染程度土地的有效调查治理,就应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壤修复资金的合理投入和分配,现阶段,农田土壤修复的资金的预算投入不足,资金预算分配中前期调查费用投入占比较低。

2.2 修复技术选用不够规范

  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是农田土地资源划分的三种主要类型[2]。农田修复项目管理中,这三种形式的土地受污染程度不同;其中安全利用是中度污染农田,严格管控是重度污染农田,故而其修复技术的选用也存在差异。从农田修复过程来看,我国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的选用明显不够规范。具体而言,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土壤修复方面缺乏针对农田修复的技术指南和相应的规范;另一方面是农田土壤修复是农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在农田修复技术选取的过程中,对相关技术工作者和相应的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现行的农田修复管理程序中未针对农田修复方向设立专家库,在技术评审环节对于农田土壤修复项目技术的选取方面针对性不够,继而影响农田修复技术选用的科学性。

2.3 修复效果评估未细化

  修复效果评估是农田土壤修复管理的重要环节,确保修复效果评估的准确,能够为后期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完整的土壤修复治理体系,整体上看土壤修复的全过程治理程序已基本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都在逐步建立和更新。但从农田修复方面考虑,我国现行的污染农田修复效果评估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为主,该准则对农田修复效果的评估主要基于农产品安全角度。但从环境角度考虑,农田地块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相较于建设用地更为复杂,其修复效果要求也更高,不仅要考虑农产品安全,还应进一步细化考虑其生态功能的恢复和理化性质的恢复,这样才能确保污染农田恢复原有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3 农田土壤修复质量提升策略

3.1 构建新型农田土壤修复管理模式

  农田土壤修复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的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针对当前农田土壤修复管理制度、标准的缺失和滞后问题,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相互协调沟通,对现行的耕地修复体系、标准及规范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确保污染耕地修复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为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实践工程,农田土壤修复应实现污染调查、利用方案和绩效评估的全面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土壤修复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面监管,提升整体的修复质量。

3.2 实现农田土壤修复技术规范应用

  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是实现土地质量恢复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是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应用的三种主要形态。就生物技术而言,其在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的应用下,实现了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而物理修复技术包含了换土法、热处理法两种形态,在换土法应用中,土壤深翻、覆盖清洁土壤、换土法等方式,均能实现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的高效隔离。热处理是针对重金属污染处理的一种常见方式,其在土壤加热中,将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从土壤中解析出来。此外,化学修复技术应用中,化学剂添加极为关键,在这些反应试剂的应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物会被进一步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實现了污染物的有效固定、解毒、分离或提取。

3.3 严格监管农田土壤修复质量评估

  农田土壤修复还应注重修复质量的规范评估。一方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整合、调整及优化现有的污染耕地治理体系,确保其评价指标的科学全面,从而为农田土壤修复质量评估提供有效依据。另一方面,应就具体的评价方式进行控制,实现污染调查、利用方案和修复质量的全过程评估,确保修复质量评估的规范。此外确保农田土壤修复质量评估的规范,还应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提升,从而为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保证。

4 结论

  国家非常重视农田土壤修复产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投资的持续增加,我国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巨大。然而,当前对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最大的掣肘是修复技术不全面、不成熟。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需要大量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备的人才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完备的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才能提升农田土壤修复效率,加强我国的农田土壤修复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刚才,甘露,万国江.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J].重庆环境科学,20002):45-4962.
[2] 张小莎.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1):169-170172.
[3]孙丽娟,秦秦,宋科.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8v.2707):193-202.

[4] 刘志培,刘双江.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现状[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901-916.
[5] 陈同斌,雷梅,杨军,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控制区划的研究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3):321-326.
[5] 许延娜,牛明雷,张晓云.我国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污染现状概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