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比较

窦勤发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研讨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期间我院接治54名的结肠息肉患者,分为A组(18名)、B组(18名)和C组(18名)。A组行高频电切术,B组行氩离子凝固术,C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将三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C组临床疗效100.0%(18/18)显著高于A组61.1%(11/18)及B组94.4%(17/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1/18)显著低于A组22.2%(4/18)及B组16.7%(3/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种方法在治疗结肠息肉均有较理想效果,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更佳,且对并发症控制效果良好。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结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粘膜切除术;临床效果


随内镜技术的发展,结肠息肉诊治均获得卓越突破,临床常见治疗方案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疗效均较为确切,有微创、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1]。本文结合我院接治的54名患者,分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法,比对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期间我院接治54名的结肠息肉患者,分为A组(18名)、B组(18名)和C组(18名)。A组中11名男性,7名女性,年龄16至74岁,平均(39.7±3.5)岁,病程1至21个月,平均(4.9±1.2)个月;B组中12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16至75岁,平均(40.2±3.6)岁,病程1至21个月,平均(4.6±1.7)个月;C组中10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15至76岁,平均(40.8±3.7)岁,病程1至22个月,平均(5.1±1.4)个月。A组、B组和C组的患者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

1.2治疗方案

1.2.1A组

行高频电切术,麻醉后由远端起始并逐渐退后,观察息肉情况,并用圈套器套住后将息肉切除,取出。

1.2.2B组

行氩离子凝固术,麻醉后置入结肠镜观察息肉情况,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其中开展治疗,每次1至3分钟,直至病灶清除。

1.2.3C组

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麻醉后置入结肠镜观察息肉情况,在病灶边缘处注射肾上激素,剂量为5至10毫升,待病灶出现分离后利用圈套器固定、切除、取出。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比(%)代表计数数据,x2用于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62c6728fe373f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C组临床疗效100.0%(18/18)显著高于A组61.1%(11/18)及B组94.4%(17/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组 18 2(11.1) 5(27.8) 4(22.2) 7(38.9) 11(61.1)

B组 18 4(22.2) 6(33.3) 7(28.9) 1(5.6) 17(94.4)

C组 18 7(28.9) 9(50.0) 3(16.7) 0(0.0) 18(100.0)

X12 12.38

X2 10.19

P1 <0.05

P <0.05

注:X2、P为整体对比,X12、P1为A组和B组对比


2.2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1/18)显著低于A组22.2%(4/18)及B组16.7%(3/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n(%)]

组别 例数 出血 穿孔 发生率

A组 18 2(11.1) 2(11.1) 4(22.2)

B组 18 1(5.6) 2(11.1) 3(16.7)

C组 18 0(0.0) 1(5.6) 1(5.6)

X12 25.42

X2 13.14

P1 <0.05

P <0.05

注:X2、P为整体对比,X12、P1为A组和B组对比


3讨论

早期诊治结肠息肉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外科手术虽具备一定疗效,但其创伤大、操作复杂、患者耐受性差,因此已逐渐被内镜辅助手术所取代,目前常见的内镜手术方案有多种,在不同研究中均表现出较为可靠的疗效,这不利于临床选择最合理治疗方案[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组临床疗效100.0%(18/18)显著高于A组61.1%(11/18)及B组94.4%(17/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1/18)显著低于A组22.2%(4/18)及B组16.7%(3/18)。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三种方法在治疗结肠息肉均有较理想效果,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更佳,且对并发症控制效果良好[3]。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邢玲.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及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29-34.

[2]孙伟红.内镜下热活检钳切除术与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直肠微小息肉疗效比较[J].,:357-359. 

[3]仲晓军.胃结肠息肉患者行胃肠镜下电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2021,37(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