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我院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研究

秦玉芳

菏泽市立医院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抗体检查用于行输血治疗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分院500例行输血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输血治疗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结果进行的分析。结果: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依次为:53例(10.60%)、11例(2.20%)、3例(0.60%)、1例(0.20%)。结论: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可以有效排查患者感染情况,为预防以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建议方向,减少血液感染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当前医院纠纷相关措施。

【关键词】抗体检查;不良事件发生率;输血治疗

输血治疗可以分为输血浆和输血,输血主要是为了给人体补充血量,维持体内的血容量,能够防止出血性休克。血浆起到的主要的作用就是运载血细胞,它可以运输人体所需要活动的所有物质,血浆在人体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维持体内的血液酸碱平衡,既能够运送营养物质,又可以有效的排除体内的废物[1]。很多感染类疾病均可以通过血液传染,为了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解决措施[2]。现列举500例行输血治疗患者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结合纳排标准后,研究人员选择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断并且治疗护理的500例行输血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患者中男性264例,女性236例;年龄为22-59岁,平均年龄(35.23±3.69)岁。

1.2方法

使用HBSAg、和抗-HCV、HIV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初筛,如果阳性用TPPA法复检。将所用抗原用包被稀释液稀释到适当浓度(一般所需抗原包被量为每孔20-200μg),每孔抗原加入100μl, 置37℃,4h,或4℃,24h;弃去孔中液体。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或将板平放在底部有湿纱布的金属湿盒中。检测时一般采用1:50-1:400的稀释度, 应采用较大稀释体积进行,一般保证样品吸取量>20μl。将稀释好的样品加入酶标反应孔中,每样品至少加双孔, 每孔100μl,置于37℃,40-60min。用洗涤液满孔洗涤3遍,每遍3min。。加入现用现配底物液,选择TMB-过氧化氢尿素溶液,每孔100μl,置37℃避光放置3-5分钟,加入终止液显色。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于20min内测定实验结果。OPD显色后采用492nm波长,TMB反应产物检测需要450nm波长。检测时一定要首先进行空白孔系统调零。用测定标本孔的吸收值与一组阴性标本测定孔平均值的比值(P/N)表示,当P/N大于2时作为抗体的效价。

1.3 统计学方法

X2检验用n(%)代表的计数资料,统计学软件为SPSS16.0。若P<0.05,证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依次为:53例(10.60%)、11例(2.20%)、3例(0.60%)、1例(0.20%)。

3.讨论

输血前传染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在临床中,一般输血前或手术前的患者都会常规筛查传染病四项,这样即有利于保护患者,也有利于保护医生[3]。保护患者是因为,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检查,第一时间可以排查患者是否存在传染病,一旦确诊为传染病则需要开展相关传染病的治疗与防护。在输血治疗前,患者往往会担心输血暴露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液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而通过输液前的输血前的传染病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血液的纯净,减少传染源,保证患者在输血治疗的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医护人员是因为一旦患者存在感染疾病,其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其疾病干预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预防护理,尽可能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加大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防护的重视,提高护理工作的警惕性,避免出现血液接触传染,保证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性。

李红英[4]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输血患者100例进行分析,文献结果分析得到输血前对血液中传染病因子进行临床检测能有效控制疾病传染,保证输血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输血的成功率。潘晴[5]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输血的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此次研究证明了HBSAg、抗-HCV、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2.2%、1.6%、0.92%,HIV无阳性,其保证了血液治疗的安全性。

分析此次研究内容,发现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依次为:53例(10.60%)、11例(2.20%)、3例(0.60%)、1例(0.20%)。

综上所述,抗体检查在临床上可以为行输血治疗患者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及时排查出患有感染病的患者,将其进行隔离诊断处理,既保护了患者之间的感染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沈红玲.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1):78-79.DOI:10.19668/j.cnki.issn1674-0491.2021.S1.0080.

[2]许飞,曹锁春,杨红梅等. 2015-2017年常州地区疑难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在临床多次输血史患者输血前检查情况调查分析[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226.

[3]李杰.输血前传染病感染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1):47-48.

[4]李红英.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反应素等输血传染病因子检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2):2766.

[5]潘晴.我院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