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写好毛笔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如何让学生写好毛笔字

崔云涛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第三小学 029400

摘要:小学是书法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书法教育如沐春风的新时代,让我们书法教育者多一点思考与实践,多一点分享与交流。让书法教育普惠学生,彰显时代魅力。本文立足于小学书法教学角度,分析了让学生写好毛笔字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书法;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小学阶段的书法教学,是弘扬和传承书法的极佳时期,个人认为要以培养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书写临摹习惯,让他们持之以恒地临帖,做到书写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让学生写好毛笔字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图文双拼,激趣先行

小学生的书法课堂趣味很重要,唯有充满趣味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力。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就要巧妙构思,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境导入。

1.猜谜游戏导入法。猜谜很能激发学生好奇,而谜语也有很好的内涵和哲理,所以低中年级的书法课也可以用猜谜游戏敲开学习之门,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双人同过独木桥,学生不仅猜出“丛”字,谜面还能够更深一层激发学生去理解该字的结构特点:既然双人同过,就要更加小心团结,互相帮助,两个人的笔画要礼让紧凑,独木桥这个长横画长一点感觉更稳重。

2. 以画象形导入法。书画本就同源,所以很多书法课堂借助生动的画面来解读笔法也是颇为精彩。点如天上之坠石,撇如犀牛的尖角,捺如行走的脚掌,竖弯钩如水面的浮鹅……自古以来,书家书论里都有生动比喻,我们通过画面帮助学生解读笔画特点更能使其加深印象,过目不忘。同时也能为学生理解笔画、掌握笔画的精准书写做好准备。

3.生动故事导入法。历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很生动,比如王羲之书法入木三分,智永的退笔冢,虞世南学艺,钟繇与宣示表,等等。一个个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书法家的勤奋、智慧以及书法发展的历史渊源。通过故事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打开了学生学习书法的视野。

二、学习执笔方法,规范写字姿势

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曾说:“凡学书者先学执笔。”可见执笔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何学习书法者最先要解决掌握执笔姿势的原因。所谓“执笔”,其实就是书家如何使用毛笔的问题,广义来说就是手指、手掌、手腕、前臂、手肘、上臂、肩关节等整个身体系统的合作动作。从古至今,执笔方法五花八门,如龙眼法、凤眼法、拨灯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枕腕法、悬肘法、悬腕法、提腕法等。

苏轼在《书论》中提道:“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意思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手心空虚、执的灵便即可。在小学阶段,学生一般学习最普遍的入门方法——“五指执笔法”(如图,即五根手指各司其职,也就是用拇指的擫(即按)、食指的押(即压)、中指的钩、无名指的格(即顶)、小拇指的抵(即托)来把笔执稳。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五指执笔法”,笔者利用小组学习的特点,让执笔规范的学生纠正略有不足的学生,如果有谁执笔有问题,不需教师指出,周围的同学就会相互提醒,互相督促,做到人人熟练掌握。

62c2a2e55b175_html_30bccf6d5808ebab.png

三、读出细节,临出神韵

1.引导读帖讨论。读帖是指学书者通过仔细观察法帖而发现字的笔画和结字特点。书法的博大精深有一点就是用笔的讲究,其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有藏与露、方与圆的对比;笔画行笔有长与短、粗与细、正与斜、直与曲等对比;笔画相接有虚与实的对比。书法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有梯形、方形、菱形等丰富的外形;有高低错落、疏密对比、笔画穿插迎让的美学讲究。而这些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比较,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字的笔画结构特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讨论非常重要,这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思维碰撞,让他们正确、完整认知,从而逐步总结出书写的方法和规律。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形成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示范解读。书法教学中示范非常重要,教师专业、精准的示范让学生学书有法可依,学法毕精。为了加强学生对笔法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描述来概括。比如教学欧阳询非常有特色的竖弯钩时,可以用“起笔左斜,弯钩舒展,收笔如雁尾”的口诀引导示范,在收笔处强调用翻腕的行笔动作写出雁尾,让学生学到笔法的精髓,写好欧阳询的特色笔画浮鹅钩。每个书家的书法作品都有其风格魅力,而风格就凸显在笔法、章法中,教者示范时的解读就尤为重要。

四、品读书论,传承精髓

书法是经典艺术的传承,书法教学既要有技法的引领,更要有文化的熏陶。一般学校可能很少有书法专业教师,更多的是语文教师或者擅长书法国画的美术教师承担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两种教师各有擅长,一种会讲,一种会写。而两者相对欠缺需要提升的就是书法理论知识。教者应该在向书家学习书写的同时去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把他们平生总结的书法经典理论也充实到书法教学之中。

1.阅读书论习得技法。作为唐楷第一人的欧阳询,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经典书作,还把对书法的独特解读写成了《八诀》《三十六法》等书论。如: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他的书论对笔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等则是对字的结构特色进行的种种概括。隋智永法师的永字八法也成为我们学习笔画书写的宝典。这些都是课上可以引用借鉴的经典方法。

2. 阅读书论加强审美。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书家这一理论追求的是字形态之美。欧阳询则有“以南取韵、以北为骨”的美学追求,尤其是在风韵与骨格的表现上,宜刚柔相济、兼收并蓄。这一表述也体现出了书家追求的笔画韵味。教师应带着学生品读书论中诸多的美学理念,逐步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

结论:书法教育不能成为学校课程中的摆设,需要落实到教学实处,让所有学科教师都能够重视书法教育问题,强调学生书法训练意识,以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婥琴.西山石刻对南充市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内涵驱动[J].大众文艺,2015(17):241-243.

[2]杨艳艳.论小学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5(17):232.

[3]杨沛沛,陆霞.用心致一 泽被万方——《小学书法基础教程》主编阚爱萍访谈[J].中国书法,2014(14):130-133.

[4]董立昌.传承经典 七彩逐梦——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书法教育纪实[J].中国书法,2014(1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