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中的特色空间营造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3

村庄中的特色空间营造方法

韩月娥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村民生活富裕,村民生活追求不仅仅是庄稼的收成,而转向精神生活。为了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村内必须要设置一定量的特色空间和场所,以便于村民组织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本文希望通过对目前乡村特色空间现状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完善、调整实施策略,提升村庄特色空间建设工作水平。

【关键词】村庄 特色空间 营造建议

1 村庄特色空间的分类与现状

村庄的特色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四类特色空间,包括村口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和村庄中心。从村庄入口到村庄中心,从小街小巷到丰富多变的滨水休闲场所,承载着邻居们日常的交往活动,是展示村庄特色的重要平台。

1.1村口空间

村庄入口是村庄的门户,也是村庄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和引导性。是提升村庄形象和彰显村庄特色的重要部分。在调研的南京市和兴化市25个村庄中,大部分对村口空间的重视程度还较弱,缺乏营造村口空间的意识。村庄入口的形象与村庄周围的资源条件紧密相关,一般沿着主要道路或者水塘自然形成,各有特色。近年来很多村庄入口经过规划和营造,呈现出一些人为景观。按照村口标志性构筑物的不同,可以将村庄入口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绿化广场型、建筑标识型和景观小品型。

绿化广场型村庄入口主要利用绿化和广场形成开敞性的入口空间。未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庄通常利用两侧树木直接形成线性入口空间,或者利用菜地、草地等形成开敞性的面状入口空间,表现为比较自然的村口形象。已经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庄大多利用硬质广场形成村庄入口空间的,同时大尺度的广场解决了老村内停车难的问题。有些村庄利用入口处大面积空地,铺设水泥等当地材料,形成村民非常喜爱的活动广场,建造方法简单,用料节省。

建筑标识型村庄入口占比相对较少,一般要求村庄有标志性建筑,如历史遗留的古建筑、祠堂、纪念馆、寺庙等。利用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标志性较强的村庄入口,这种开敞型的入口空间往往是村民的活动中心。

景观小品型一般结合石刻、牌坊、立柱、亭台、景观长廊等景观小品,形成具有兼具标识性和观赏性的入口空间。这种营造方法简单,形象醒目,能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在村庄整治中广泛运用。

1.2街巷空间

村庄的大街小巷拥有双重功能,一是承担村里的交通功能,二是邻里之间互相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居住和生活功能的延伸区域,是延续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场所。在布局形态上,表现为自由曲折、等级多样、类型丰富。在空间界面上,主要由围墙和院落构成相对连续的界面,而建筑并不连续。在尺度上,街巷两侧以两层建筑物居多,主街一般宽3米左右,没有特别宽阔,也没有过于拥挤堵塞。在地面铺装上,以混凝土、水泥铺装为主,两边多为菜地、花卉和本土树种,自然朴实。

1.3滨水空间

水系是农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如农田灌溉、洗衣洗菜等。水系给村庄发展带来活力,是构成村庄空间特色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江南等水网密集的地区,村庄的发展与水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与水系形成的滨水空间丰富多样。建筑临水而建,村民滨水而居,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轮廓线和丰富的景观界面。沿河、沿路种植树木花草,形成典型的乡村滨水开敞空间。围绕现状水塘,结合本土植物,保留自然土壤护坡,建设村庄的中心公园,成为村民日常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有的利用村庄周边大水面做硬质堤岸,设计防护带,打造亲水空间。

1.4村庄中心

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常去的场所是村庄中心,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和凝聚力,是村民交流、活动和休憩的地方,它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归属感。村庄中心一般结合现状水塘、古树、古桥、古井等特色元素和绿化广场形成开敞空间,或者围绕宗祠庙宇、村委会、商店等村内重要的公共建筑形成实用性的村庄中心,充分体现村民约定俗成的公共交往习俗。大多数整治后的村庄,都比较注重村庄中心的营造,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村庄中心。

这些中心往往结合绿化广场和特色源点形成具有识别性的场所,其形式丰富多样。有的布置健身设施、篮球场(兼作村民休闲广场),形成活动型的中心空间,可进行电影放映、戏曲表演和文艺活动,供村民闲暇之余交流、休闲。有的围绕学校、图书馆、村医疗服务站、村文体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村庄中心,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2 村庄特色空间面临的问题

2.1建设资金缺乏

资金缺乏是目前大部分村庄面临的最大难题,成为村庄建设落后、环境整治工作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调查的25个村庄中,74%的村庄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管理中,42%的村庄资金自筹,37%村庄资金为上级投入,21%的村庄为自筹和上级投入相结合。百姓认为村庄建设是政府的任务,基本没有出资的意愿。

部分村庄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产业支柱。如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四园村充分利用固城湖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村庄建设的发展和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计划借助横溪河,建造一条水上特色商业街,着力打造一个乡野风情的生态休闲村。再如陈庄村很好地利用了处于半丘陵半圩区地形的自然资源,又有接近高速公路道口等便捷的交通条件,将水产养殖和苗圃种植产业发展地有声有色,村民家家户户投入到特色产业的发展之中,有了富足的生活来源,村庄变得活力十足。同时,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下,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扶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村庄建设之中,通过环境的改善,又可以引导相关温泉体验游、农家休闲游等第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可喜局面。

调查的大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较差,房屋破旧,河塘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较为缺乏,特色空间营造水平也较低。

2.2村民维护意识差,建设成效难以长期保持

村民缺乏参与感和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在公共空间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生活垃圾、健身设施晾晒被褥衣物等。常住人口又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在外致富的村民往往会将孩子接往城市,经济条件更好的举家迁往城市。老人和儿童本身属弱势人群需要照料保障。因此,村庄内特色空间的环境卫生保持、路灯照明维护、河塘清淤、公共设施维护等都缺乏长期足够的人力投入。

3 营造特色空间的几点建议

3.1“循序渐进”——结合现状及实际需求的渐进式改善

村庄是经过长时期的缓慢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其特色空间的营造不适合一蹴而就,要通过对现有公共空间的调查和评价,找出村庄的特色和村民的活动习惯,逐步渐进式的改造。延续现有的村庄肌理,通过有机织补,利用空地增建或者旧房改建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营造适合当地村民日常交往习惯的特色活力物质空间。

3.2 “由表及里”——由物质空间表象到内涵结构的改善

对于村庄显现出的外部物质空间表象的问题,当然是首先需要改善和整治的方面,但追根究底,要解决村庄的本质问题,需要由物质空间表象深入到村庄的内涵结构的改善,由环境整治到空间结构的重整。

村庄环境整治在现阶段对快速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村庄的外部形象、规范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阶段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及空间景观。但是,要保持村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复兴或重塑村庄的空间结构以及适应新时代生活要求的公共空间系统。

3.3 保持村庄特色,避免景观“城市化”

村庄入口、村庄中心、滨水空间等是村村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示村庄形象的重要节点,不仅要注重宜人性和公共性,也要加强标志性和特色化建设,每个村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址建设。结合商业、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小游园小广场的布置,从村庄入口到大街小巷,再到村庄中心,通过水塘、园地、绿化景观和道路的组织串连,形成有活力的特色空间系统。

村庄特色与河流、水塘、农田、地形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规划应该继续保留田园化的乡村景观,尽量避免规整的绿化带和硬质化的广场。利用现有植被“见缝插针”建设绿化小游园,充分利用现有的乡土树种和自然的花草,乔灌木合理搭配,少采用草皮。而对于相对自由的特色空间,可结合菜地、乔木花卉进行种植,体现乡村特色。针对现状入口形象效果不明显的村庄,应充分结合地形,设置入口开敞空间,可以利用古树名木软质景观、标志性构筑物、公共设施等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村庄的可识别性。

3.4 由政府主导到村民自治的政策转变

过去十年的农村建设主要靠各级政府来推动,多是自上而下的安排,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导致村民自主意识薄弱。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新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需要政府主导,在强有力的原动力推动下启动建设,但长期的维护村庄整治成效,保持和弘扬村庄人文生态特色,必须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和扩大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对公共空间建设、自身居住环境改善的重视。因为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只有依靠村民自觉地进行后期维护和管理,特色空间营造的成效才能持续下去。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更多关于村民自身居住环境及公共环境改善的技术指引及相关鼓励性政策,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推动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

村庄的建设是一种自发、渐进、个体的建设行为,村庄建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因此,村庄特色空间的营造要提倡村民共同参与,使他们认识到村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集体的事,也是自身的职责范畴,而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个旁观者。特色空间建设方案要求村民全过程参与研究,最终方案由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建设实施过程中,要鼓励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投身到村庄的建设中。

提高农民对于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对村庄建设和村庄环境维护的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村庄空间环境的维护者和使用者,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到村庄的管理中来。只有农民自主地管理内部事务,才会节省乡村的治理成本,整合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形成家家共建、人人维护的良性的村庄建设和管理维护模式。

3.5 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村庄特色空间的建立不仅要立足于改善当前的村庄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建立起一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要逐步改变建设与管理相互分割的状况,调整乡村建设管理方式,加强村庄管理队伍建设,将管理控制覆盖到每个村,同时要建立以村民为主的村庄特色空间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管理机制,以保证村庄特色空间得到长效的维护。


【参考文献】

1、面向全球城市的上海文化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汪恋恋- 《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4

2、城乡统筹进程中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塑造研究——以南京浦口乌江镇五一村为例 童本勤;施旭栋-《现代城市研究》-2013

3、秦汉新城村庄街巷景观品质提升研究 王坤-《长安大学博士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