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城市道路路基沉降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3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城市道路路基沉降特征分析

王伟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为了研究地铁盾构下穿对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以天津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道路为例,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盾构下穿道路路基过程中的沉降特征,结果表明:沿隧道掘进方向,沉降呈抛物线分布,越靠近路基中心沉降越小;垂直于隧道掘进方向会出现80 m左右的U形沉降槽,穿越期间产生的累计沉降占路基总沉降值的80%左右;最终路基累计沉降值均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关键词:地铁施工;盾构隧道下穿;道路路基;沉降特征


一、前言

在地铁施工中盾构法因具备高安全性、快掘进速度以及良好的防水性能等优势得以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受施工成本、地质情况、周边环境等因素制约,越来越多的盾构需要下穿城市道路,盾构掘进、土体开挖、管片支护、同步注浆等施工将不可避免引起道路变形,严重时会破坏道路;因此,有必要对盾构下穿既有道路过程中的变形特征进行研究。


二、工程概况

天津地铁7号线梅江会展中心南站—张道口站区间右线全长1 028.454m,左线全长1 009.355m。区间下穿 3条市政道路,分别为外环南路、友谊南路、梨双公路。下穿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法施工,盾尾同步注浆,先施工隧道左线、后施工右线。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P10,线间距15.2m,隧道内径 d为 5.9m、外径 D为 6.6m,隧道结构顶部覆土厚度约10.3~18.3m。盾构施工穿越道路期间应进行监测,GB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对风险等级较低且无特殊要求的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沉

降量要求见表1。-1

表1路基沉降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1

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

10-30

3

一般城市道路

20-40

5


三、有限元模型建立

通过三维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进行分析,盾构下穿3条道路整体模型尺寸为 950 m×730 m,由于尺寸过大,计算时间会大大增加;为此,以模型左右分别距相应侧隧道外侧>3D、下部距隧道外侧>4D 为边界,简化为 365 m×175m×50m 和 381m×179m×50 m两个模型,见图1。

62bbec7584d25_html_70fa3432cdde4e38.png

图1盾构下穿模型

模型地面自由,侧面及底面均施加法向约束。土体为M-C模型,盾构外壳、管片、注浆体均采用线弹性材料,掘进压力120kPa、千斤顶力 100kN/m、注浆压力150kPa,注浆通过改变土体属性实现,8m一段开挖,见表2。


表2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材料名称

弹性模量(MPa)

泊松比

重度(KN.m-3


黏聚力(MPa)

内摩擦角(°)

本构模型

素填土

6.8

0.3

18.9

7

13

M-C模型

黏土

23.4

0.35

18.2

16

15.5

M-C模型

粉质黏土

20.7

0.37

19.8

14.5

13.2

M-C模型

黏质粉土

18.5

0.38

18.6

6.5

12.4

M-C模型

粉质黏土

25.3

0.36

19.4

13.9

12

M-C模型

黏土

30

0.34

18.6

20

16.4

M-C模型

粉质黏土

34.8

0.36

19.7

19.6

14.3

M-C模型

路基

2000

0.22

23.4

285

36.5

M-C模型

盾壳

2.06×105

0.3

78.5



线弹性

管片

3.55×104

0.2

25



线弹性

注浆层

3×103

0.25

21



线弹性


四、路基沉降特征分析

为了较为全面地掌握盾构掘进过程对隧道上方道路路基的影响,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在路基上布置测点。纵向沿隧道、轴线等间距布置 5 个测点,以距离道路边线为基准,间距与隧道穿越道路长度有关,外环线为 30 m、友谊南路和梨双路为 60 m;横向测点在左右线、轴线上方,距隧道边界10 m外侧,共布置5个测点。见图2。

62bbec7584d25_html_586d698010065a83.png

图2测点布置

1、沿隧道纵向路基沉降

各测点位移趋势基本一致,但沉降出现的时间不同,距开挖面越近,越先完成沉降。在盾构距各测点较远时,路基表现为轻微隆起,隆起值均不超过1mm,此时的隆起考虑为盾构推进作用于开挖面的掘进压力和管片与土体之间的注浆压力以及地层土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距测点 3D-5D 至通过测点正下方时,由于开挖造成地层损失,引起地面明显沉降,当盾构通过监测点后,沉降趋于平稳;沿隧道纵向与路基边线相交处沉降偏大,而越靠近路基中心沉降越小,这是因为路基边线是自然土体与路基土的分界线,自然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要弱于路基土,故其沉降要大于路基土。在盾构穿越路基前,路基测线离开挖面较近的位置处表现为隆起,随着隧道向前掘进,曲线变为近处沉降,远处隆起;当左线贯通后,沉降曲线近似为抛物线;右线贯通后,沉降增大,抛物线向下移动。见图3和图4。

62bbec7584d25_html_e003dd15c4b61ee7.png62bbec7584d25_html_b00fdbd708339827.png

图3隧道纵向不同位置处路基累计沉降规律

62bbec7584d25_html_b3c1e53978898f.png62bbec7584d25_html_3c4ab5f86d69fd0c.png

图4盾构关键节点隧道纵向路基沉降分布规律

2、沿隧道横向路基沉降

横向各测点的变化趋势较为同步,但沉降值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左线掘进时,其上方的测点沉降最大,其次是轴线处,最小的为距左线最远的右线外侧10 m 处的测点;右线掘进时,右线上方及靠近右线处测点沉降明显;最终轴线处沉降值最大,左右线外侧10 m处沉降相对较小。见图5。

62bbec7584d25_html_ae3e8cd5d7290ecd.png62bbec7584d25_html_21233512dc6e6a36.png

图5隧道横向不同位置处路基累计沉降规律

对图 5左右线测点沉降进行统计,分析在隧道穿越期间沉降占区间施工全过程沉降比。定义开挖面距测点3D的长度为穿越范围,测点前后各20 m,共计40 m为穿越长度。见表3。

表3隧道穿越路径期间沉降统计



线别

总沉降/mm

左线穿越期间

右线穿越期间

穿越期间沉降总占比/%

沉降/mm

占比/%

沉降/mm

占比/%

外环

道路

11.66

5.25

45.00

4.31

36.96

81.96

11.42

3.65

31.96

5.76

50.44

82.40

友谊

道路

16.63

8.87

53.34

4.29

25.88

79.14

16.43

4.41

26.84

8.56

52.10

78.94

由表3可以看出,路基沉降主要发生在隧道穿越期间 40 m 范围内且左线测点上的沉降在左线穿越期间贡献大于右线穿越期间,右线测点在右线穿越期间贡献大于左线。在盾构掘进距测线3D~5D以外时,左线通过前表现为隆起,隆起值<1 mm,随着开挖面逐渐接近横向测线,路基也由隆起变为沉降并形成Pack曲线对应的U形沉降槽,沉降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掘进至横向测线前后,经过测线后,沉降发展较为缓慢;先期左线施工时,沉降槽的中心在左线上方,当左线贯通,右线开始掘进后,沉降槽的中心位置逐渐向右偏移并最终稳定在路基中心也就是轴线附近;沉降槽的范围也从开挖左线时的60m增至开挖右线时80m。

3、路基沉降最值统计

左右线贯通后,盾构穿越路基范围内沉降主要出现在左右两线之间的区域,其中轴线处最大,向两侧逐渐减小。外环南路的路基最大沉降为17.27 mm,友谊南路和梨双路的路基最大沉降为19.37mm,均出现在轴线与路基边线交界处。隧道穿越施工完成后,路基累计沉降均小于沉降累计控制值30mm的要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中应强化施工措施,重视监控量测,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参数,使穿越期间路基沉降均匀变化。同时还应根据测量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掘进、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参数,若出现地面沉降过大情况,可进行地面注浆补强,以确保道路运营安全,保证盾构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杨波.近距离盾构下穿既有地下通道变形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20,30(3):7-10.

[2]殷潇.某高速铁路跨塘路基防渗加固措施研究[J].路基工程,2020(3):66-69.

[3]刘波.探究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9(3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