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张玲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北京, 100144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苏醒麻醉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应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指标、血压变化及苏醒期躁动几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躁动几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应用手术是全麻苏醒护理能够保持心率及血压值的稳定,减少躁动几率,该护理方法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护理;腹部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 

行腹部手术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苏醒期受到不良刺激、麻醉药物及心理应激带来的影响,十分容易出现躁动情况,出现行为、言语和动作异常表现,甚至会导致非机化性拔管现象的发生情况。严重时会导致伤口出血、切口裂开等现象。因此,应该对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本文选择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特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均值(59.88±6.54)岁,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均值(58.43±6.89)岁,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8岁,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其中包括术前访问及术后基础护理等内容。

医护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知识宣讲:医护人员在患者开展手术前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其告知手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完成注意事项讲解工作,提前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避免患者过度恐慌,对手术进展带来负面影响[1]。(2)术后护理:为了对患者术后舒适度提供保障,医护人员应该辅助患者进行平卧练习,勉医疗器械或者是体位不适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或大血管受到压迫,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2]。在对患者开展护理操作过程中适当放松约束带松紧,定时帮助患者调整体外情况,必要时可升起一侧的床栏起到保护作用。针对各类型患者选择针对性护理操作方法,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确保其护理疗效[3]。(3)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患者在进行全麻手术之后,医护人员应该以其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地使用镇痛药物以及镇静药物,降低患者苏醒期躁动几率,手术之后麻醉药效逐渐减少,患者逐渐恢复痛觉,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镇痛,将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的情况,进而导致伤口疼痛。正因如此,医护人员在术后三天内应该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疼痛情况,出现疼痛做好镇静镇痛处理,对患者病情康复产生促进作用[4]

1.3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比对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躁动几率以及护理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则行秩和检验,非等级资料行x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62aaede1c8496_html_f7299b81071e2cb.gif ±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比对分析

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47.48±16.53)、舒张压为(95.16±6.33)、心率为(86.96±6.69),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35.36±15.63)、舒张压为(86.63±7.63)、心率为(77.63±7.63),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详细数据比对分析见表1。

表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比对分析

组别/例数

心率(次/分)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60

72.46±6.53

86.96±6.69

130.08±12.36

147.48±16.53

81.63±6.63

95.16±6.33

观察组/60

72.52±5.19

77.63±7.63

130.07±13.25

135.36±15.63

81.64±5.16

86.63±7.63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躁动机率比对分析

护理期间,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出现躁动情况,躁动机率为(23.33%),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躁动情况,躁动机率为(5.00%),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3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受到神经兴奋状态的影响,腹部手术患者因手术时间较长,且术中大量出血干扰富强,因此有较高的几率发生躁动,主要体现为心律异常、血压值异常,肢体动作不受控等。研究结果表明,使患者疼痛感和应激反应得到缓解,能够对其呼吸交换产生促进作用,并使躁动问题得到改善。为此,医护人员应该高质量完成患者的手术室苏醒护理工作。在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麻醉苏醒其躁动认知,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帮助其舒缓负面心理情绪,使护理依从性得到提升。置入导尿管时,医护人员可以配合利多卡,因使患者不适症状得到感染缓解。在手术之后,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存在异常,及时向主治医生告知进行针对性处理。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得知: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47.48±16.53)、舒张压为(95.16±6.33)、心率为(86.96±6.69),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35.36±15.63)、舒张压为(86.63±7.63)、心率为(77.63±7.63),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护理期间,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出现躁动情况,躁动机率为(23.33%),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躁动情况,躁动机率为(5.00%),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综上,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应用手术是全麻苏醒护理能够保持心率及血压值的稳定,减少躁动几率,该护理方法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晓瑜.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4):479-480.

[2]赵娜.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4):112.

[3]马婉谊.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3):452-453.

[4]江伟容,罗石英,张玉善,利志波,朱群芳.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