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3

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一病区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快速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等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结肠癌患者,平均分组后,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等总结腹腔镜手术的优势。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快速康复的相关临床资料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开始进食时间等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围术期指标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但是手术时间更长,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结肠癌手术;快速康复;生活质量


前言: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常见的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表现为血便以及大便性状变化等,最终出现腹胀、腹痛、肠梗阻等表现。临床上将手术治疗作为根治本疾病的主要疗法,其中在早期临床治疗中,开腹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有效切除肿瘤病灶以及粘连组织,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但是患者术后恢复慢、生活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一直存在。而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治疗结肠癌手术有了更多的选择。现为深入了解不同手术在结肠癌手术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本文以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10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72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在两组患者自愿参与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两组患者纳入标准为:(1)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2)对手术方案依从性高;(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为:(1)重要器官功能正常;(2)合并感染患者;(3)凝血功能异常患者;(4)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患者;(5)对手术治疗不依从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6例,男/女=24/12,年龄47-72岁,平均为(57.14±5.33)岁;肿瘤位置包括左半结肠19例、右部结肠17例;临床分期结果显示肿瘤Ⅰ期3例、Ⅱ期24例、Ⅲ9例。对照组患者36例,男/女=22/14,年龄43-76岁,平均为(57.28±5.41)岁;肿瘤位置包括左半结肠21例、右部结肠15例;临床分期结果显示肿瘤Ⅰ期5例、Ⅱ期23例、Ⅲ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结肠癌肿瘤切除术治疗,取平卧位做全身麻醉之后,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监测患者呼吸情况。于脐轮下缘位置切开皮肤,以45°角插入气腹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分别于脐下、右中腹、左中腹和剑突与脐间各戳一孔,分别放置镜头、超声刀(主操作孔)、操作钳(辅助操作孔)。探查患者腹腔内部状况,采用冷光源照明方法,经数字摄像技术探查肿瘤位置以及周围粘连情况,判断有无肿瘤转移情况等。根据肿瘤具体情况用超声刀分离腹膜以及肠系膜下血管并关闭;针对不同位置肿瘤可选择距离肿瘤10cm位置切断肠管以及病变部位,做盆腔锐性清扫,拉出游离肠道以及系膜至体外;切除并吻合肠的远端与近端,在病变位置拖出腹腔前做好保护,最后纳回腹腔放置引流管,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出血症状后即可退出二氧化碳气腹并缝合。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方法与观察组相同,在麻醉效果满意后切开下腹部,设置一个长度10-20cm的切口,逐层打开腹腔后,根据肿瘤病灶情况做扫除,确定肿瘤彻底清除后即可放置引流管并缝合。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30天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量表,项目包括心理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采用百分制评估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在快速康复指标评价中,评估项目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开始进食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5.0软件处理资料,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用t值检验差异,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

围术期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 围术期指标(62aaec5b6e17f_html_a3da3f289793a45c.gif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间(min)

观察组(n=36)

70.34±4.72

7.03±1.95

134.08±21.48

对照组(n=36)

122.19±10.47

18.73±1.44

98.67±16.35

t

27.088

28.960

7.870

P

0.000

0.000

0.000

2.2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SF-36量表统计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生活质量(62aaec5b6e17f_html_a3da3f289793a45c.gif,分)

组别

心理状态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术前

术后30d

术前

术后30d

术前

术后30d

观察组(n=36)

54.37±6.72

70.66±7.35

42.55±7.92

72.98±8.43

56.95±6.33

74.45±5.83

对照组(n=36)

54.42±6.84

62.27±7.43

42.63±7.86

67.41±8.19

57.15±6.21

70.30±6.22

t

0.031

4.817

0.043

2.843

0.135

2.921

P

0.975

0.000

0.966

0.006

0.893

0.005

2.3快速康复指标

两组结肠癌患者的快速康复指标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开始进食时间等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快速康复指标(62aaec5b6e17f_html_a3da3f289793a45c.gif,h

组别

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

胃管拔除时间

开始进食时间

观察组(n=36)

37.69±6.39

54.11±7.09

82.04±10.37

15.24±3.09

对照组(n=36)

51.42±8.26

60.98±6.82

91.73±9.82

29.71±5.26

t

7.888

4.190

4.071

14.232

P

0.000

0.001

0.001

0.000

3.讨论

恶性肿瘤会对人体生理机能造成严重影响,为手术则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发展,微创治疗模式出现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且现有的资料证实,与开放手术治疗方法相比,微创手术对患者的伤害更低,成为促进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1]

从本文的研究数据可以发现,本文证实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的数据更满意,证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康复快等优点,在外科治疗中不需要大面积分离肌肉组织,医师在直观病变解剖组织的同时放大视野,可以避免手术对患者的自主神经以及周围组织造成伤害,这也可能是患者快速康复质量优于对照组的重要原因。同时根据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0d的心理状态评分、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0.66±7.35)分、(72.98±8.43)分、(74.45±5.83)分,证明腹腔镜微创疗法对于结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相关学者研究认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较多,如手术方式、切口保护情况以及肿瘤转移等[2]。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微创手术可以更好的执行无菌操作并保护患者的创口,所以成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患者临床治疗期间,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开腹手术,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快速康复有积极影响,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王锐,尚静,李雪石.腹腔镜根治术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因子、胃肠道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5):822-824.

[2]姜萍.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比较[J].医疗装备,2021,34(2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