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同模式下急性创伤救治效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多学科协同模式下急性创伤救治效率研究

周云香、耿英、孟大梅、闵照华、王跃发

临沧市人民医院、临沧市急救中心 云南临沧 677000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在急性创伤救治中应用多学科协同模式后的效率。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共计收治129例急性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再选择2019年全年间129例急性创伤患者作为参考组。参考组实施传统模式救治,而研究组则采用多学科协同模式救治,互比救治效率。结果:研究组不论在救治时效数据、救治成功率数据均远远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模式应用至救治急性创伤患者当中,不仅能够发挥团队协作能力,亦能保障其生命安全。

【关键词】多学科协同模式;急性创伤;救治效率

创伤是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居第五位,尤其是交通意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交通意外造成的创伤尤为突出。以往,急诊在接收到急性创伤患者后,会根据不同创伤类型,转至相应的科室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多发伤的患者由于未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为此急性创伤在临床救治工作中面临团队建设、技术体系相互整合的挑战。多学科协同护理模式,是将与创伤有关的不同学科领域(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影像科、整形科、创伤外科等),治疗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一个治疗团体,发挥其团队协同效果,快速为急性创伤患者做出诊断后,制定最适合急性创伤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此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其尽快恢复健康。为了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院救治急性创伤体系,特将多学科协同模式应用其中,深入分析其救治效率,相关材料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表1

1两组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涉及数据

项目

参考组

研究组

P值

例数(n)

129

129

>0.05

男性/女性(n)

69/60

68/61

>0.05

年龄区间(岁)

21至70

20至71

>0.05

平均年龄(x±S,岁)

44.1±9.6

44.2±9.7

>0.05

受创后至入院治疗时间(h)

0.5h至11h

1h至11h

>0.05

ISS评分(x±S,分)

28.7±11.2

28.8±11.3

>0.05

交通意外/坠落/工业外伤/治安事件(n)

42/30/29/28

43/29/30/27

>0.05

1.2符合指标

  1. 均被确诊为急性创伤,且存在多发伤(>2处);(2)所有接诊的患者均为相同因素,导致脏器损伤或者解剖部位损伤,至少1处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IS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1]≥16分;(4)未接受其他医院相关治疗;(5)自创伤后到入院用时均<12h;(6)患者与家属均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剔除指标

  1. 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者;(2)手术不耐受者;(3)放弃治疗者;(4)精神疾病者;(5)不配合或者中途退出者。

1.4方法

传统急诊救治(参考组):接诊患者后,由急诊医疗人员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并给予相应的检查,由主治科室收入,实施相应治疗/手术,再转入ICU。其他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择期治疗/手术。

多学科协同模式(研究组):(1)组建多学科协同小组:由急诊部牵头,在急诊创伤中心组建多学科协同治疗小组,为急性创伤患者实施多科学相应的救治。为了保障整个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工作的有效性,特组建团队(1名协调、1名循环、1名创伤护士)。团队是多学科协同小组的核心,其共内容:组织、监督、合作、创伤评估等。创伤护理由高资历、丰富的急救经验护士担任;循环护士主要职责: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药物输注、生命体征数据监测、抽/输血、气管插管/切开准备、吸氧等;协调护士工作职责:急性创伤评估/分级、标本采集/送检、救治药物/物品的供给、记录救治工作内容、对外联系等。(2)救治方案:接收到急性创伤患者后,由协调护士通过询问了解患者创伤原因、过程,并及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对于多发伤应立即启动多学科协同救治流程,并通知各个科室相关人员及时到位,立即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而创伤护理人员应及时对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脊柱损伤、出血情况、气道等情况,并将其评估结果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接诊医生则指导后续必要救治方案,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对出血量大的患者行配血、输血,同时控制创面,维持机体循环;严重者将心肺复苏救治、病情评估、救治处理实施同步进行。在急诊医师的指导下为其协调,进行各项检查。立即同时多科室进行会诊、联系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必要时可同台手术。

1.5判定指标

救治时效:各学科医师到达救治用时、急诊检查用时、急诊停留用时(入院到手术室区间用时)。

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急诊接诊后当时未死亡)。

1.6统计学方法

SPSS25.0展开详细分析,救治效率数据采用(%)体现,x2检验,救治时效数据则采用(x±S)表现,并t互比检验,如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救治时效各项数据、救治成功率数据研究组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表2。

2互比两组救治时间数据(x±S

例数

例数(n)

各科医师到达救治用时(min)

急诊检验用时(min)

急诊停留用时(min)

救治成功率

研究组

129

16.55±3.55

21.65±3.56

38.16±9.08

125(96.90)

参考组

129

25.35±5.86

46.69±7.89

57.03±11.25

102(79.06)

t/x2

-

14.588

32.856

14.825

19.395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伴随着医院对创伤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提升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既要在时间窗内全流程开展救治流程,关键时期落实关键技术,亦要开展多学科合作能力,来体现救治的高时效和高水平。急性创伤的救治过程事故现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评估→紧急处理→各学科确定急救→康复[2]。以上,充分提示:速度是救治急性创伤患者的核心,然而加快速度的前提是娴熟掌握救治的关键技术。整个救治过程,需要团队成员的高效协同,方能获取更加理想的救治效果,每位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和提升关键救治技术,同时亦要有救治的核心理念,例如:黄金1h、损伤控制复苏和外科、核心团队管理制度、绿色通道管理流程、急诊室紧急手术流程、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高效沟通等[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意外造成急性创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对其救治亦是急诊学科的挑战。急性创伤部位涉及脏器和系统,尤其是四肢、骨盆、胸腹部、头颈部等,为此病情具有复杂性、病情进展迅速、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自我院创伤中心建设以后将多学科协同模式应用至急性创伤的救治中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效。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不论在救治时效数据、救治成功率数据均远远优于参考组(P<0.05),故单独救治急性创伤患者不能满足临床救治需求。亦充分证明:多学科系统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整合优势量,对急性创伤患者制定不同学科救治方案,而患者能够接受到更加精细化、针对性的救治方案。以此来提升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时效,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将多学科协同模式应用至救治急性创伤患者当中,不仅能够发挥团队协作能力,亦能保障其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倩,柴宇霞,胡琳琳,等.多学科协同治疗模式护理团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中的初步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4):4472-4475.

[2]赵小纲.关注三个能力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水平[J].创伤外科杂志,2018,20(9):641-642.

[3]张连阳,王正国.中国创伤学科发展70周年[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9):776-779.

作者简介:周云香(1973-12-),女,佤族,本科,云南临沧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