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个“聚焦” 激发人才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做好三个“聚焦” 激发人才活力

刘印

河南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 :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2021年9月,党中央又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举措,为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本文针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措施,即坚持人才强企之路,做好三个“聚焦”,激发人才创效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关键词:人才强企;队伍建设;活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在企业发展竞争过程中,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说,根据各类人才从事的具体业务属性,我们把企业人才队伍分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本文主要侧重于分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人才强企战略的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随着企业发展和人才现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变化,还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谋划和差异化培养深度还不够,人才队伍中的行业领军人才、较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力量不足,队伍整体活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挑战和问题。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得还不牢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谋划投入不够,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不多,人才队伍差异化、跟踪培养机制还不健全。

(二)人才作用发挥平台还不多。保障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和考评办法研究不透彻,人才发挥作用的载体、形式不够丰富,激发投身技术攻关、科研创新的措施不多。

(三)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人才管理的一些制度机制与工作实际结合有待提升,拔尖人才团队管理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仍需落实落地、持续提升完善。

二、对策及建议

(一)聚焦“队伍整体”,建立健全全员素质提升培养体系。

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不断用党的新理论武装头脑,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

一是差异化源头培养。以持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技术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方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精准培训,助力人才能力开发,推动系统性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在办好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电气仪表等专业培训班或专题讲座的同时,持续强化运行部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应知应会学习培训,探索开展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开眼界”,提升实践锻炼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是好苗子跟踪培养。组织开展企业针对性业务竞赛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及参赛工作,及时发现好苗子。注重在业务竞赛、轮岗交流等过程中及时发现高潜力人才,更新后备人才库,并针对性采取师带徒、继续再教育、外送培训等方式做好跟踪培养。创建人才创新工作室,对工作室实施项目资金支配、人员调配、工作室成员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高潜力人才在新项目、新装置、产品开发、攻坚克难等环境中加快成长步伐。建立健全导师制,针对新提职青年骨干人才,组织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明确师徒职责,强化对师徒协议履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专业人才全程培养。围绕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培育“雏鹰”蓄势待发。从新员工抓起,循序开展递进式培养。对新入职员工,通过规范入职培训,强化多岗位实习,建立技术导师、操作师傅、政治导师“三对一”导师制等措施,夯实成长根基;对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通过采取专业培训和青工政治轮训等措施,蓄积成长潜力;对脱颖而出的青年精英,通过集中培训、新项目建设培养、挂职锻炼等措施,加速成长步伐。

(二)聚焦“素质能力”,搭建人才作用发挥平台。

一是挖掘内部人才,开展内部人才团队建设。根据企业人才专业情况,分层分专业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开展本专业疑难问题破解和技术创新攻关,根据创新创效成果,评选优秀技术团队。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对在科技创新、成果研究方面确有真才实学的,积极大胆使用,建立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

二是借助外力,构筑学习、合作、研发平台。积极申请创建博士后工作站,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与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以缓解高端科研人才缺乏状况,在开展核心技术项目研发上增加智力支持,搭建合作研发平台。

三是强化实践历练,造就“雄鹰”搏击长空。建立健全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明确高层次人员职责,在企业项目的技术把关中嵌入人才审批流程,推进人才智库作用发挥,推动更好履行决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职责。

(三)聚焦“活力效率”,健全精准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探索科技创新“多渠道立体式”重奖机制,认定为创新成果的奖励上不封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人员,在给予奖金的同时,将成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挂钩;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有功人员,实行“一品一策”奖励;对优秀技改技措、优化、政策利用等项目,按创效程度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二是持续做好人才的常态化选拔考核工作。结合地方政府在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改革上的政策,推动优秀人才职称、职业技能等级直评直聘,让专业人才成长有路径、干事有舞台。强化人才聘后管理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人才发展、岗位调整、评先评优、奖金分配等挂钩。

三是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的推优评先政策。积极推荐取得突出创新创效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地方各类人才评选,推荐具有绝招绝技的优秀技能操作人才参与“工匠”“大师”评选,进一步提升各领域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创新创效、奉献企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