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李金星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新疆巴州 636600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生态性与安全性,修筑河道生态护坡优势在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地表水循环、防洪抗洪,也能够完善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多样性。河道生态护坡还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促进河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1生态护坡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因地制宜的生态材料

在生态护坡工程施工中,合理使用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后续工程的可行性、耐久性和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许多工程仍采用砂浆骨架护坡和框架梁生态护坡,以达到美观的目的。这些工程实施后,植被成活率较低,造价高,经济性不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护坡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采用合成材料,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护坡材料技术亟待提高。我国的护坡技术大多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我国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存在着造价高、护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我国应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护坡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应尽量选用当地天然材料或具有生态效益的工程材料,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避免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1.2缺乏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

护坡工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水陆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特征和生态功能,能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生境。多样的环境条件、多样的地形因素、多样的植被分布等成就了其适合不同生物生存的先天条件,为不同生物的迁移、生存、庇护提供了栖息场所,故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1.3缺乏基于生物的生态系统恢复目标

尽管生态护坡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护坡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大多是单调的,动植物栖息地条件和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差,导致生物多样性低、丰度低。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边坡生态保护存在上述问题。由于植被单一,边坡的自然恢复效果不强。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保证可以促进水体的更新和净化,提高河道的综合价值,恢复河道内的生物联系关系,使系统更加稳定。目前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主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作用,缺乏对水生微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的深入认识,忽视了生态护坡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作用,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不足。研究中心迁移不足。

2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2.1选择植被覆盖类型

为了更好地实现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河道生态护坡防洪、防水土流失的加固能力,充分了解周边植物类型与土壤酸碱度、凝聚力后,结合所在地区的降水类型、降水量与降水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品种。即选择适合周边环境或生长适应能力强的乔木、杉木、灌木、草皮等品种,既能保证植被存活率与成长质量,有效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又能利用庞大的枝叶与根系增强土壤吸水与储水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洪灾的发生概率,实现护坡植被与周边植被的整体生长与规划。采用整体性规划理念,加强对河流护坡建设的整体性美感建设,吸取湖泊周边环境建设经验。在土壤状况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及坡度较小的岩基坡面、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道路边坡、矿山、库区以及贫瘠土地,减少工程施工防护与建设,增加植被覆盖与自然景观,采用根茎较大、枝叶浓密、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如杨树、柳树等,形成横纵交错、密度较大的根茎与枝叶防护网,有效防止河水因水量较大、流速较快、地形特征等原因对河岸的冲击与侵蚀。在附近草皮来源较易、坡度不高且严重风化的岩层进行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选取活枝插杆、灌丛垫网、柴木笼的防护方式,实现防护坡的快速生长与建设。

2.2开展基于水生生物繁育的生态护坡水力学研究

发展生态护坡多功能。许多水生生物的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解氧、光照条件、水位变化,以及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生态护坡作为水陆交错带的重要存在之一承担着为生物的繁育、生长、栖息构建良好生境的责任,尤其是其坡脚处,天然地构成了鱼道与鱼巢,非常有利于水生生物的自然繁殖。在坡脚生长的植物根系是产黏性卵的鱼类主要的产卵场地,例如鲤、鲫、团头鲂。此种鱼类的卵可以附着或缠绕在植物上生长发育,这样就不会使得鱼卵脱落,沉至水底导致窒息死亡,有效地保证了种群的数量增长。

2.3选择施工工程材料

本文设计的植物型混凝土为生态材料,多孔隙且表面孔径值相等,孔隙直径较大,根据植物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的原理,该材料能够承受较大的河道流速,抗冲刷,保护边坡的生态完整性,弥补现浇混凝土护坡的不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植物根系部位使用多孔真空混凝土,既能提高植物根系的稳定性与防冲击性,又能减少对植物根茎的压力,实现水分与土壤养分的轻松流动,滋养植物根茎,使用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保证植物含水量,保证植被稳定存活。在真空层表面搭建土壤层,保证护坡植物水分吸收与外排,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保留植物固有生长环境。在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内部注入有机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一系列材料,确保植物根茎养分充足及储备,以减少植被枯萎率。在真空结构与表层土壤结构之间垫一层专用无纺布,为植物的发芽与成长提供缓解空间,提高微生物与营养含量,增加生物种类。

2.4开展基于完整生态廊道的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发展生态护坡落地推广。“廊道”这一概念来自于生态景观学,其本义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指具有连接孤立而分散的生态单元的能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优点突出,可增加生态系统连通性的一种廊道类型。其中河道护坡的建设就是构成河流生态廊道的重要部分,河流廊道的不同组成元素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属性。在构建生态廊道中应该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自然条件,在河道护坡建设中应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从生态性的角度切入设计,真正将生态性与景观性统筹发展。在绿化方面应该合理选取植物类型,根据本土的植物种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与生长要求等综合考量确定工程使用的植物类型,并且将工程的植被环境融入河道及沿岸区域内的整体生态系统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避免方枘圆凿的情况出现。在亲水方面应该关注人们的亲水情结,在工程建设时注重公共性原则,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氛围,增加闲暇娱乐的场地,构建游憩一体化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大家热爱、善待大自然的觉悟。在恢复生态系统方面应该更加注重除植物以外的生态群落,探究生态链间的协同竞争关系与制约机制,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生态群落在生态护坡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达到促进的协同效应。基于现有对生态护坡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护坡置于生态廊道中综合考虑,是值得反复探究的内容。

3结论

为了解决传统河道生态护坡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新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希望在增强护坡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观赏性,保护生态多样性。为了验证本文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能够增加绿化面积,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减少洪灾发生频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护坡能力极强、施工工艺简单、技术合理、经济实用。在水利工程中使用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能够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阳,扆嘉利.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J].人民黄河,2020,42(S2):176-177.

[2]孔宇,王子杰,闵辰琦,等.生态护坡植物在河道水质净化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48(05):1233-1236+1241.

[3]马煜钧,苏超,戴健健,等.基于颗粒流的退台式玄武岩纤维石笼河道护坡稳定性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21,39(06):131-135.

[4]赵春会,魏陆宏.河道断面形式与护坡材料的选择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S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