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混凝土承重构件孔洞率对性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探究混凝土承重构件孔洞率对性能的影响

刘足、张方平、廖凯、魏晋

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省市:湖南长沙 邮编: 410000

:混凝土的各个固相中都有不同的孔洞,孔径、形状和体积比等与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耐久性等有关,因此需要对混凝土的孔洞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需要,对混凝土的内部孔洞进行合理的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关键词混凝土孔洞率水灰比

引言: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混凝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难以掌握。由于孔洞广泛存在于混凝土各组分之中,且与混凝土各项性能密切相关,因此,从孔洞入手,分析孔洞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控制孔洞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

一、混凝土中的孔洞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它的固体成分主要由三相组成:集料、硬化水泥浆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过鸿区。

(一) 骨料

由粗集料和细集料组成,一般采用石材、河砂等自然物质,但其内部总是有一定数量的孔洞,孔洞率与材质的差别很大,-般密实度高的骨料中的孔洞比例要小,而轻骨料中的孔洞要大得多。

(二)硬化水泥浆体

浆液自身也是不均匀的,它包括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水化硫铝酸钙、水化硫铝酸钙和未水化的水泥微粒等,且分布很不均匀,孔洞在水泥浆体内普遍存在通常分以下3类:

(1)凝胶的孔洞。水化硅酸钙层间普遍存在的孔洞尺寸小于3 nm的空穴,其固相量为28%。

(2)微孔的形状一般是不规则的,它的孔洞尺寸取决于未水化之前的水泥粒子的间距(也就是水灰比)和水泥的水化度。一般情况下,在水灰比较高的水泥浆料中,其毛细孔直径在10~50纳米左右,而在高水灰比的水泥中,其毛细孔直径可达到3~5微米。

(3)混凝土搅拌时产生的气泡如果不正确的振捣造成的空隙不够大,那么硬化后的气孔形状会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毫米;如果人工加入引气剂,会产生大量的气泡硬化硬化后的孔径-般为50-200微米[1]

(三)骨料和水泥浆体间存在界面过渡区(以下称过渡区)

过渡区的成因多种多样,一般认为有边壁效应、泌水效应、絮凝成团效应等,其结果是在集料表面形成一层稀浆膜,在混凝土凝固后形成过渡区。在实际工程中,钢筋附近也有相似的过渡区域。过渡区的厚度难以测定,-一般厚度为10~100 um,尽管厚度很少,但考虑到粗细集料过渡区的体积可以达到硬化水泥浆的1/2~1/3,过渡区和大孔径的孔洞率比水泥浆高3倍左右,过渡区中存在大颗粒的氢氧化钙和钙矾石,在混凝土还没有被承载之前,就容易产生大量的原始微裂纹,是混凝土的弱点。

二、孔洞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并非均匀、多相固体复合材料,从上节所述的各固相中的孔洞和形状都有不同的孔洞,基本上所有的混凝土性能都与空穴相关,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强度影响

对于基本视为匀质的固体材料其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62a03790f1622_html_b7a1e37d78741422.png

(1)式中: f为混凝土强度

fo孔洞率为 0时的材料强度

e为常数

k为系数

P为孔洞率

随着孔洞率的增大,均匀固体的强度降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多相材料,其抗拉、压、剪等强度差别很大,一般不能满足公式(1),但孔洞率和混凝土的强度仍然满足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由实验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抗压强度方面,水泥浆强度的改变比过渡段强度变化的作用大2倍。

实验结果显示,在界面过渡区域,增加粘接强度可以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得到明显的改善,而抗压强度的作用则较小。对于集料,由于其强度比混凝土高出2倍,因此一般认为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小,但如果采用高强混凝土,其作用也不容忽视。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必须减少水泥浆与界面过渡区域的孔洞率,而高强度集料对其影响不大。要想改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必须减少过渡段的孔洞率[2]

(二)对弹性模量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其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而组成相的孔洞率和成分的含量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较大的影响。

在普通混凝土中,集料的含量约为70%,而在过渡区则为1/2~1/3,因此,各固位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岩芯试验结果显示,花岗岩、玄武岩等低孔洞度集料的弹性模量为70~140 GPa,而高孔洞度为23~50 GPa的砂岩石灰岩等轻集料,其弹性模量仅为7~28 GPa。不同孔洞率的硬化水泥浆体的弹性模量为7~28 GPa,其弹性模量与轻集料混凝土基本相同。过渡区弹性模量的计算比较困难,一般认为过渡区的弹性模量要低于水泥浆体的30%~50%[3]

(三)对干缩性影响

在湿润条件下,各组相中的孔洞中都含有水份,当水汽压力降低,水份蒸发时,自由面向下凹陷,表面张力增加,使周围固体的压力应力达到平衡,使周围的固体相因压力压力体积的减少而发生干燥收缩。毛细管原则:孔洞直径愈小,则其干缩率愈高,通常认为,当孔径>50纳米时,其水分流失对其体积影响不大,而小于50纳米时则会发生收缩。凝胶孔洞中包含层间水,与水化硅酸钙分子形成氢键,在极干时会失去水分,因其孔洞极小,失水后会发生显著的收缩。

如果混凝土构件的体积过大,混凝土芯部的相对含水率将会对周围的干燥收缩起到约束作用,因此必须控制混凝土的干缩量。降低混凝土中微孔直径小于50纳米或增加集料的体积比,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干缩。

(四)对抗渗性影响

由于水的存在,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离子会引起与其相接触的固体产生化学反应,因此,水尤其是水流是影响其耐久性的关键因素。在不渗透水泥浆中,当孔洞大于50 nm时,会对混凝土的抗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小于6%时,水泥浆体已经完全水化,具有与岩石无异渗透性,这时的抗渗性主要取决于过渡带。在过渡带中,孔洞率大,孔洞数目多。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界面过渡区的立方浆体孔腺主要分布于靠近集料表面的区城。同时,由于干燥、温度等因素,界面过渡区域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微裂纹,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渗性下降,从而减小了过渡区的孔腺率和微裂纹,从而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降低大孔径水泥浆液中的毛细孔数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结语

混凝土孔洞的位置、孔径、数量等因素对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控制孔洞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孔洞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控制方法对混凝土孔洞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必须掌握孔洞对混凝土的影响规律,才能使高性能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1] 陈惠苏孙伟Streven Piet. 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界面研究综述(二):界面微观结构的形成、劣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硅酸盐学报2019.32(1): 70 - 79.

[2]陈惠苏孙伟Stroeven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16 ,8(1):51 - 62.

[3]张君,阎培渝覃维祖建筑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36 -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