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中空气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环境工程中空气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

林松

身份证号码: 21011219800921****


摘要: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在实施阶段必须做好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空气监测现场管控对策的落实,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大气环境,确保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空气监测现场;质量控制

1环境工程中空气监测的重要性

就当前的空气监测而言,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明确各方面的管理注意事项。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式和理念不断地传播,在空气监测工作实施的阶段,要加强对各个方面的了解。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可持续发展方案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管理阶段,要重视各项工作的落实。针对环境工程的具体情况,可适当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结合现状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合理化管理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实际管理阶段的隐患比较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以及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会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国内很多大城市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度逐步提升。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环境工程空气监测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例如近些年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空气污染现象的出现,直接威胁到现代社会发展。当前国内PM2.5污染是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要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减少出现空气质量问题。

2环境工程空气监测质量现状问题

2.1环境监测效果不佳

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全面评估大气污染程度,但在实际使用期间依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不同大气下的污染物质种类不同,实际监测段位较为狭窄。由于不同环境监测标准不统一,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实现全覆盖目标。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极为复杂,仅使用单一环境监测技术难以对污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监测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时间较长,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环境监测模型,监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地区各资源受到明显限制,还需将监测标准进行进一步统一,增强环境监测效果。同时,环境监测效果不佳问题主要还体现在现场监测准备工作不充分方面。在空气监测工作开展前,监测人员需要对待监测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制定专项可行的采样技术方案,确保后续监测工作有序开展。但事实上许多监测人员仅凭借经验开展监测工作,并没有对监测地区进行细致调查,导致制定出的采样方案并不合理,监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问题。

2.2监测点选择不合理

(1)选择监测点期间没有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多将监测点设置在公园或绿化带附近,实际监测结果无法切实反映出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导致空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2)监测点数量较少。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为最大限度控制空气监测成本,只设置了3或4个监测点,导致监测结果的覆盖性不足,难以代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

2.3监测结果利用率有待提升

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实际积累经验不足,相应监测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借助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特征,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环境监测技术结果主要包括污染物质种类与技术特征等信息,需要切实提升监测结果利用率,将监测结果应用于评估污染程度中。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监测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确认污染物质特征,推动大气具体污染情况。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综合性显著,在监测结果实际应用期间,还需要分析大气污染对大气造成的潜在危险,判断实际大气与大气中污染物质之间的关系。

3提升环境工程空气监测质量的具体措施

3.1做好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准备工作

现场采样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环境工程空气监测质量水平,还需要在实际监测工作开展前合理规划采样准备流程,从根本上保障现场采样工作效率。对待监测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注重分析监测区域基本环境情况。制定专项可行的监测采样计划,明确空气采样工作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完成时间。加强现场采样收集容器、存储容器的管控力度,对现场采样环节进行合理分组分工,确保采样工作能够高质高效开展。

3.2合理布置各监测点

严格遵照国家及有关部门针对现阶段环境工程空气监测工作的明文规定,对各监测点进行合理设置。要求空气监测点50m范围内不得有明显污染源或者遮挡物,各监测点应当距离4~5km。在空气监测选点过程中,需要结合监测区域规模合理布置监测点,注重绕开公园或绿化带等绿化率较高的地区,确保选择的监测点具有代表性。为从根本上保障监测结果精准度,还应当严格控制监测点数量,避免监测范围重叠导致监测物资被浪费的问题出现,切实增强空气监测工作综合效益。

3.3加强空气监测质量管控力度

环境监测现场质量保障工作需涉及现场内质量保障与现场外质量保障等工作内容。其中,现场内质量控制主要就是控制实验误差,保障实验结果的全面度及精准性。现场外质量控制就是进一步消除实验中的数据误差问题,确保获得的数据能够被更好应用在环保工作中。在环境监测现场质量保障工作开展时,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落实设备管理职责,要求使用人员必须正确且熟练得掌握正确操作设备的方式,并对设备进行及时维护。在因人为损坏导致设备故障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需及时追究责任人,切实提升工作人员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要求在空气监测时,针对样品特征、监测结果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监测技术手段。着重关注样品质量、浓度等检查工作,确保采集到的样品和实验标准。在环境监测实验工作开始前,还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判断实验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打扰因素,规范化开展样品监测工作。配合使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对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进行全程监测[7]。例如使用云监测设备,采集大气环境信息数值,最大限度提升环境监测期间的质量与效率。将气体监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监测获得的信息数据能够更好实现公开共享,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依据。对大气环境防治期间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配合使用数据收集、数据挑选、数据保存等技术方式,提升数据利用率。选择适宜的大数据挖掘手段,将大气污染及防治工作开展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保障异常数据处理水平,为后续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大气污染防治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处理,确保存在于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中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

3.4做好样品运输保管与质量控制工作

在空气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样本还需要进行运输与保存。由于空气样本极易受到生物、化学等因素影响出现质变情况,导致监测结果的精准度无法得到根本上保障。因此在空气监测采样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样品运输及保存质量控制水平,选择适宜的采样容器保存气体样品。着重关注样品运输保管与质量管理的职责划分工作,落实样品管理职责,确保监测工作人员能够对样品运输保管环节给予高度重视。

4结语

环境工程中的空气监测工作开展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管控效果。为切实发挥出空气监测工作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加强空气监测现场质量管控力度,分析存在于空气监测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制定出专项可行的空气监测质量管控机制。着重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监测队伍,确保实际监测工作能够始终趋向于高质、高效化开展,为空气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慧.环境保护工程空气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措施[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1):174-175.

[2]周鹏飞,汪啸,汪海鹏.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