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双碳”背景下的ESG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双碳”背景下的 ESG视角

王宝田 梁艳霞

广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我国中央政府适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计划,使我国企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碳排放大户)已经行动起来,都在积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本文基于“双碳”背景下的ESG视角,重点探讨了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信息披露问题,以期建设与完善“双碳”和ESG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问题。

关键词:环境会计;体系建设;信息披露;双碳背景;ESG视角


自2020年开始,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正式提出,ESG投资在我国迎来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双碳”背景与“ESG视角

(一)“双碳”背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内外两个大局及其长远发展,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降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达峰是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并开始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60年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二)“ESG”视角。ESG是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英文缩写。20世纪90年代,ESG投资在全球正式兴起。2013年2月19日,我国出现第一支以ESG为主题的基金——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SG)指数增强A(000042),标志着我国关注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开端。所谓ESG视角是指以ESG指标为目标,分别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角度,采用非财务指标(即ESG指标)来衡量、以环境会计来核算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性。

ESG投资是投资者除了投资回报以外,还需同时考虑ESG指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环境、社会的影响)。ESG指标是以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为议题的非财务指标,能够更有效地衡量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影响,帮助投资者更好地预判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以及绩效。

二、环境会计的产生与意义

(一)环境会计的产生。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视于21世纪20年代。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但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及其会计思想。

(二)环境会计的意义。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的需要。现行会计尚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内容不包括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不记入经营成本,或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排污费”(即企业缴纳的排污税费)和“绿化费”(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其结果不仅虚增利润,也在变相地鼓励企业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眼前利益的行为。

2.“双碳”目标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后,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与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会计应该对环境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企业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发展模式,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低效益高污染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滞后,阻碍企业自身发展。企业只有重视环境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3.衡量ESG成效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环境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环境会计不仅从企业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还要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从社会角度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

5.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三、环境会计体系建设

(一)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反映某一特定经济主体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会计,是把有关环境问题与其财务经营成果估量加以区别或分开衡量和报告的会计。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环境会计要素,具体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等。

(二)环境会计会计假设。因环境会计核算内容与传统会计存在较大差异,必然要适当调整传统会计假设,如可以将货币计量调整多元计量。所谓多元计量就是在环境会计核算中,除货币计量外,还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甚至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三)环境会计目标定位。环境会计基本目标是通过环境会计确认、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步优化。环境会计具体目标是对自然资源价值和耗费、环境保护支出、资源环境改善的收益等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为政府环保和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有关环境会计资料。

(四)环境会计确认计量。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会计要素内容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比如,环境会计可以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环境资产净值等环境资产科目,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等环境负债科目,环境资本、环境利润等环境所有者权益科目,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环境损益科目。

(五)环境会计核算原则。政策性原则,即环境会计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正确处理盈利与环境资源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关系。社会性原则,即环境会计站在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角度,以社会利润为标准评价企业。强制与自愿原则,即环境会计必须遵守政府管理和环境保护部门披露环境资源信息的强制性规定。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内容

1.环境会计信息。它是关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与消除、环境资源利用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其他财务信息,包括环境财务信息(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利、环境收入、环境成本及其环境收益的信息)和环境指标信息(企业为改善环境管理和质量所采取的许多措施、技术、方法、工具、文件和相关指标中非财务的非货币的定量信息)两类。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它是向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披露与环境会计有关的环境会计核算信息,以帮助政府和监管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有关方面更全面、准确和及时地了解企业环境投资与运作,从而为政府和监管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评价决策,以及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有助于实现市场、社会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的平衡。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支出(从事与环境有关活动发生的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支出、排污收费、治理污染停工损失、环境研发支出、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费用等)和环境绩效(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情况,发生污染事故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其原因

1.就政府层面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缺乏完善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制度。目前我国没有权威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或者有关政策,要么比较笼统,要么披露模式与内容缺乏统一性。比如对于高污染排放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由于个人认知不同,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加大。(2)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力度不够或不作为。按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企业在对外报告中需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然而从相关披露情况看,我国多数重污染企业并没有全面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既是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了,也是十分敷衍——信息数量和质量堪忧。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下发一些政策文件,以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强制监管、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2.就企业层面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对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国家未采取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政策,企业决策层对这方面的工作关注度不够、认识不足,以及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了解与认识,致使一些企业的披露信息不全。(2)缺乏环境会计管理体系。企业如果想要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处理妥当,就必须要聘请具有相关环境知识的专业财务人员来对其重要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但目前我国这类具备综合才能的财务人员十分稀少,特别是环境会计信息管理体系亟待建立或有待完善与加强。

总之,ESG的最大政策背景是“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碳中和”“碳达峰”为加速环境会计建设提供了契机,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为实施环境会计建设提供了客观保障与可行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国家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2021年04月22日

﹝2﹞《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03月05日

作者简介

王宝田(1958-),男,辽宁大连市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和税法。梁艳霞(1986-),女,广东湛江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