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抗凝血酶Ⅲ (AT-Ⅲ),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夏正君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结论:与正常者相比,脑卒中患者D-D与FDP水平明显更高,AT-III差异不明显,因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中,D-D、FDP检测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脑卒中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血管破裂,该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因此,探究快速精准诊断该病的措施是提高该病救治率的关键。部分研究指出,在脑卒中发病期间,机体血液的抗凝或纤溶酶原水平、凝血功能均具备一定作用,因此,通过对D-D、FDP、AT-III检测实验的完善,寻找可预警早期脑卒中进展的因子,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具备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1]。本次研究对比分析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3:19,年龄范围48-79(63.35±2.49)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4:18,年龄范围47-78(63.26±2.41)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1.2方法

于同一清晨7:00-8:30同时抽取两组检测者空腹肘静脉血2-3mL,随后将血液至于含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内,按照1:9比例展开抗凝处理,上下颠倒混合后,3000r/min进行离心,离心时长10min,血浆标本为分离出的上层血浆,送至检验室检验。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仪器型号:SYSMEX CS-5100)上使用免疫比浊法对FDP、D-D水平进行测定,使用发色底物法对AT-III水平进行测定。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检验。正常参考值:FDP(0-5.0μg/mL)、D-D(0-0.5mg/L)、AT-Ⅲ(75%~125%)。

1.3观察指标

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D、FDP、AT-III指标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629817a215cef_html_9641cb536d9ec023.gif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两组AT-III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D-D、FDP、AT-III等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1 治疗前后两组D-DFDPAT-III指标比较(629817a215cef_html_35c98dfe0801f945.gif±s

组别(n=42)

FDP(μg/mL)

D-D(mg/L)

AT-III(%)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3.30±0.16

1.62±0.25

15.60±1.50

0.12±0.04

102.70±11.03

109.73±15.16

对照组

2.71±0.13

1.58±0.11

0.34±0.46

0.13±0.02

105.73±12.17

108.86±15.89

t

1904.720

0.949

63.033

1.449

1.196

0.257

P

0.000

0.345

0.000

0.151

0.235

0.798

3讨论

脑卒中通常骤然发病,病情进展极快,病情危重,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中,预后效果差,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高效、合理的检测方式极为重要。脑卒中是系统性或全身性血管病变于脑部的表现,机体凝血系统变化是其关键环节[2]。AT-III是生理性抗凝物质,是广谱丝氨酸蛋白抑制物的一种,其合成位置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肝脏与巨核细胞内,可使激活的IXa、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失去活性,并相互制约以使机体内血液正常循环得以维持[3]。D-D是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其水平提升反映着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其是体内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的一种分子标志物[4]。FDP是纤溶蛋白降解产物,是筛查纤溶活性的一个指标,灵敏性较高。随研究的不断深入,D-D、AT-III、FDP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越发得到重视[5]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DP、D-D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两组AT-III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D-D、FDP、AT-III等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相比于正常者,脑卒中患者D-D、FDP水平明显更高,AT-III水平差异不明显。

综上所述,相比于正常者,脑卒中会呈现出FDP、D-D升高的异常表达,因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中,FDP、D-D检测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林魁,温琥玲,杨凡慧.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检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08):968-970+998.

[2]高靖,王秀艳,杨红梅,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DF-1、UCH-L1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1,61(25):46-48.

[3]郭彩花,窦红勇,李彩兰,等.LP-PLA2、Hcy、D-D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4):2104-2106.

[4]黄越,苏平,谢代刚.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3):210-213.

[5]匡俊鑫. 血Lp(a)、Hcy、UA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