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外审与财务的战略定位

/ 2

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外审与财务的战略定位

黄丽诗 1 马本恩 (通讯作者)陈铃敏

2 黄幔莉3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广东汕头,515000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规范文件相继出台,财务和审计的角色定位和价值理念值得探讨。目前出现的一种典型场景是财务在经过冗长的外部审计流程后,还会再经历一次类似的内部审计程序,这里体现出的功能重叠问题使财务人员感到困扰,审计结论也可能会在局限的区域内重复。

出现这种场景,其中一个原因是财务和审计没有清晰的定位,以致难以形成相互合作关系,如果审计能够在制度,流程上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够掌握相关业务背后的合法合规性条款而处于导师角色进行答疑解惑,那么审计意见可以被很好地采纳,审计和财务也可以在专业上处于共同战线,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另一方面是审计把目标停留在要找出账务问题,而非在提升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质量和改善内部治理环境上面。殊不知,审计方法和项目已经不再局限于账务,如同财务已经从账务处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管理。

本文根据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浅度梳理审计的角色职责,探讨审计和财务的共同目标以及可形成的战略合作方向。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财务,战略定位

  1. 审计的角色:内审,内控与外审的定位及关系

1.不同审计主体

(1).外部审计

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很大一部分审计职能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反腐倡廉,促使权力规范运行。

社会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包括但不限于对财务报表的鉴证服务,经过规范的审计流程,为财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做一个说明,侧重于鉴证意见而非侧重于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事务所还提供经责审计,效益审计,内部审计等专业审计服务。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单位的内控体系息息相关,内审是对内控的再评价,促进内控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当前以战略,业务甚至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里的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等措施,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使其不能腐”的作用机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在内部控制职责中,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内审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评价结果如出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报管理层审议决定,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内审定位不好,会与外部审计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其实它有自己的重要定位和职能,一是内部控制,二是财务审计,特别在道德风险控制要求越来越高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机制一旦建立完成,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再评价。

内审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针对事项进行单独审计,例如基建审计,合同审计,现金审计和收入审计,哪里出现问题就往那个方向查,而不是梳理,构建出一个环环相扣,有逻辑性的内控流程,通过完善的流程和制度来控制风险。例如在医院内部,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重大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大型医用设备绩效审计和医用耗材、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合同管理等专项审计,它们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需要通过内嵌进系统和流程来进行管理。

内审和外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审机构服务于所在组织,但当内部审计作为一个项目时,又不局限于某一审计主体,当单位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时,外部审计可以作为被委托方协助执行内部审计项目。除了财务报表审计专属于会计师事务所外,其他审计项目是任何审计主体都可以做的,例如经济责任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等。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定位,但审计的基本原理,风险评估和审计程序是共通的。


2.审计策略与目标

审计主体通过梳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文献、舆情导向,来形成一个成熟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与审计意见,由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所支撑。而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评估风险,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出来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审计会更注重审计模型的设计,根据不同单位的特性,构建审计模型更有利于数据的质量与分析,有利于提升审计的有效性和完整度。

审计的最终目的,不是查出来多少问题,而是对查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制度,让业务在规范下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审计目标,从大方向讲是推进治理与管理,拆解下来,是识别由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为财报的真实合法性提供鉴证,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是注重规范管理,在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设计下,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增加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减少不合理开支,规范招标流程, 使招标价格合理,减少经济损失等等。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治理,管理是一种软实力,审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审计有它的专业性,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可以更多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财务:从审计的视角检查工作

会计有一个常被忽略的职能—会计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现会计监督。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这意味着会计在道德风险,内部控制上起到了促进管理真实公正,反腐倡廉的作用。

会计可以用审计的视角来复核工作,审计注重的是,支撑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因此财务需要掌握最新法规规章,遵循适用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制度,熟悉相关政策。财务和审计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个缓冲带,即是财务审核岗,会计人员在月末年末结账时,可以建立审核模板,相当于审计底稿,例如,在报表与报表之间设置逻辑性校验公式,核出数据异常,提高账务核算质量。综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形成各种综合指标,设置异常提醒。

在财务复核这一块,可以提升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利用bi工具,经过数据清洗和模型关系管理,可以在科目之间,凭证之间,表与表之间建立关系对应,根据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形成可视化图表,从可视化表格,图形中对批量数据可以有更多视角的发现以及异常识别。

其次,避免财务和业务数据成为孤岛,相互矛盾,引入业务场景生成自动凭证,使得凭证以业务数据为依据。账务基础打好了,内审目标就不用聚焦在这一区域,而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综合全面的环境风控中,放在更有价值的资金使用绩效质量管理中。

三、财务与审计的战略合作关系

财务与审计的关系既要保持客观独立性,又要寻求战略方向上的可合作性。

在专业层面: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可以互相探讨业务问题,财务有更多的实操经验,可以发现一些隐藏性问题以及更清楚数据背后的逻辑,可以给审计以启发。审计应更清晰相关支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方案,对财务工作提供规范和引导。

审计分析和财务分析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共同监测业务动态,及时发现数据指标异常状况。内部审计监督和财务监督不应该对立起来,要联合起来去坚定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和财务对单位财务状况的掌握,都可以很好地结合,共同提出有效意见。

在管理层面:财务和审计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在管理决策上,内部制度,合同条款上面哪个细节,哪个条款有可能不严谨,会有漏洞,容易引起误解或误读,财务和审计应该提供建设性意见,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数字化时代,共同探讨数字管理问题,主动与业务部门进行衔接,在业财融合方面深耕细作,推进精细化管理。

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文件,内控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内控建设的落地,需要凝聚一拨人,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件事,一步一步去落实。财务和审计,处于控制,建设的核心,要完善内控体系,树立绩效意识,有效益地花钱,管钱,真正实现防控风险精细化管理。

在数据治理层面:财务数据是对业务活动的记录,打通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从数据监测业务动态。财务和审计可以有一个共享平台,设置好权限,包括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的权限,在各自可查看的范围内共同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和管理。随着5G技术 ,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提升以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人工智能对会计和审计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影响。《2019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大数据思维,建立数字化审计平台,提高监督效能。无论是财务还是审计,加强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是必然趋势,

总结

在不断提倡向管理要效益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任重道远,财务和审计需要共同发挥好“谋士”和“卫士”的角色功能,在各自的职责中发挥专业力量。同时,财务和审计的角色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和审计要切实发挥共同监督的职能,以确保整个组织的运作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兵, 任诗琪, 张元婧. 大数据背景下行政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C内部审计机构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35(6):9.

[2]陈旭,李迪,王海兵.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2(02):36-42.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2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