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摄影记者如何通过镜头展现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3
/ 3

试论 新闻摄影记者如何通过 镜头展现 文化自信


刘可耕

刘可耕

作者简介:刘可耕(1969),男,汉族,山东滨州人,记者。研究方向:新闻摄影。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看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闻摄影作品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新闻摄影记者通过镜头展现文化内涵、文化自信,能够让受众获得良好的文化资讯体验,同时也逐步提升其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新闻摄影记者;镜头;文化自信


新闻摄影是指通过现代摄影技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进入融媒体时代以来,虽然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但新闻摄影依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各类媒体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新闻摄影文化的构建,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背景的界定和认识。民众通过不同媒体中的新闻摄影作品,能够了解当前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也能够了解国家现行的政策方针。新闻摄影记者的各类新闻摄影作品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也提升了其文化修养。通过新闻摄影作品这个载体可以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以及精神保障。


用新闻摄影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新闻摄影是宣传和传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新闻摄影记者镜头中的作品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要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但是新闻摄影作品的形式并没有满足大众实际的需求,各种新闻摄影作品都尽可能地套用以往的经验,创新度不够,形式上的单一极易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在当前文化交流形式日渐丰富的情况下,新闻摄影作品若是不及时丰富表现形式、充实文化内涵,可能会导致其影响力逐渐下降。当前,年轻人的文化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一些传统新闻摄影作品很难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加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上面向群众的新闻摄影作品存在很大的传播局限性,所以在当前要想进一步引导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从观念和管理上着手,也要从形式上和内容内涵上优化创新。

新闻摄影记者作为新闻摄影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会影响整个摄影作品的质量。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面对众多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如果在人员管理以及人员服务方面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沟通环节出现问题,新闻摄影作品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也无法满足当前群众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要求。从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在人员选择以及工作执行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新闻摄影工作的管理者在人员管理方面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故而当前新闻摄影作品的创新力度整体较弱。此外,由于待遇上不去,新闻摄影相关工作在学生择业时也并非首选,甚至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新闻摄影工作,这就会导致新闻摄影行业缺少新进人才,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注入到新闻摄影记者队伍中来当中,也就无法为新闻摄影作品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记者队伍的人员管理上,由于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都给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新闻摄影工作的目标以及任务也在不断变化,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是新闻摄影工作的一个关键内容,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一理念,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对摄影形式进行创新,新闻摄影应该以大众的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同时也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平台,在制度的保障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服务内容上,也要强化与受众的联系,立足受众的视角来丰富新闻摄影作品的内容,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也能够满足其文化需求。例如,新闻摄影记者可以通过文化进社区、公益宣传摄影等来创新组织形式,在完成好服务领域的摄影内容时也能够拓展其服务范围,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用新闻摄影作品展现文化自信的可能性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今社会,文化自信之所以有更广泛、更深厚的基础,就在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然,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傲,公众在学习、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对异域文化也要有包容心,公众树立了文化自信后就不怕被异域文化侵蚀,在同异域文化交融过程中不能妄自菲薄,要有坚守的底线,也要有开放的态度。

当代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新闻摄影作品想要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不仅要发挥自身作用,也要借助社会力量,整合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这就需要新闻摄影作品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加强与各界的文化交流,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新闻摄影人员应当保持高度的自觉,树立服务大众的工作意识,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同时,新闻摄影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要有一个阶梯式的成长,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的工作技能来落实好各项工作。此外,也要立足于当前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来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让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栏目策划编辑等相互协调配合、相得益彰,为群众文化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新闻摄影不仅要创新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也要以强化服务理念为核心,提升新闻摄影管理水平。结合当前新闻摄影作品的情况来看,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增长,全国范围内新闻摄影作品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借助大数据优势,各项文化资源被充分利用。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想要进一步展现文化自信,也不能局限于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创新,还要借助于各地区丰厚的文化背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要打破新闻摄影作品固有的模式,要让其文化传播的职能逐步拓宽和延续,同时也要将其模范引领、精神弘扬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来加大群众文化宣传力度。这样就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群众文化在时代发展中所产生的变化,通过新闻摄影作品展现文化自信,也让大众认识到新闻摄影作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实际价值。

如何用新闻摄影作品展现文化自信


在笔者看来,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以笔者工作单位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采访深圳文博会福建馆的新闻报道为例,记者在做此类新闻报道前,会如下报道方案,做好“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宣传题材。1.确定主题:紧抓诸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主题,表现人与城市、人与文化的和谐互融,力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确定人物:比如可以采访城市领导、形象大使、场馆设计师及团队、志愿者、参观者等,也可以采访志愿者,让参观者体会到福建文化活动精彩的同时,了解幕后为福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拍摄场馆:从“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足迹”和““城市未来”5个方面来对各个国家场馆(全景、夜景)进行摄影。

二是明确宣传体裁: 1.图片新闻: 抓取决定性瞬间,福建文化活动最新信息的报道。 2.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 深刻揭示福建文化活动理念影响下的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文化理念的碰撞交融。 3.专题新闻摄影报道: 福建文化活动印象专题。4.插图:为文字记者配图,美化版面,形象化传递新闻信息。

三是明确宣传报道途径:1.校媒及地方媒介:通过各类大学报、青年报、校园广播、福建晚报、福建都市报等媒介供稿进行报道。2.社团活动:组织开展与福建文化活动相关的讲座、沙龙、摄影作品展,积极建议社团联合会在下半年的活动策划中开辟福建文化活动专题活动,共同组织以“城市,让生活跟美好的”为主题的公益宣传实践活动,在宣传福建文化的同时实现公众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福建新闻摄影展现文化自信的几点实践


以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组图新闻《逾300名佳丽亮相旗袍大赛 尽展国粹风采》(2017年12月21日,记者刘可耕摄)为例。2017年12月21日晚,逾300位佳丽亮相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旗袍大赛暨风尚盛典颁奖典礼,展示数百款新中式华服及不同风格的旗袍,尽显国粹旗袍的风采。记者借由摄影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利用现场舞台灯光瞬间抓拍定格,将旗袍作为一种“行走中的符号”,彰显了中国之美。这就是通过新闻摄影展现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典型案例。

又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组图新闻《国际博物馆日:“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戏亮相福建民俗博物馆》(2021年5月18日,记者刘可耕摄)。2021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展演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民俗博物馆举行。由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二级演员、舞美设计师,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精彩表演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小沙弥下山》《钟馗》,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至今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是中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剧。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在该组的新闻图片中,记者将镜头聚焦于活动中的精彩展演,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配以简练的图片说明,向中外读者讲述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如中国新闻网刊发的组图新闻《福州特有“拗九节”弘扬敬老爱亲风尚》(2021年3月12日,记者刘可耕摄)。3月12日,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建福州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敬老节),以“敬老爱亲”为主题的“拗九节”系列活动在福州市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该组图通过大场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摄影构图,记者分别呈现福州举办“拗九节”,福州老字号餐饮企业、社区志愿者向老人赠送拗九粥,老年市民品尝拗九粥等节日画面,将福州延绵数百年的这一特有习俗,从一家一户的儿女感恩之行,升华为千家万户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又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组图新闻《“海上福州”之福州特色商帮信俗文化活动举办》(2021年11月5日,记者刘可耕摄)。11月5日,“海上福州”之福州特色商帮信俗文化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启幕。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为“茶帮拜妈祖”仪式开锣,嘉宾们共同出席“闽商会馆与妈祖信俗”专项课题研究启动仪式。三坊七巷天后宫的商帮信俗“茶帮拜妈祖”就像一座连接山海的桥梁,联通了福建茶的生产制作、贸易、精神文化,激励着闽商将中国茶文化与妈祖信俗带到世界各地。

又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组图新闻《“遇见福州”曲艺雅集献演 展示闽都非遗传承保护成果》(2021年7月21日,记者刘可耕摄)。7月21日,适逢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之际,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在福州八旗会馆书场进行“遇见福州”曲艺雅集“迎世遗”专场演出,展示闽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该场演出的四个节目均为福州曲艺精品力作。伬艺《一粒橄榄扔过溪》以千百年传唱的福州民间情歌为蓝本,通过福州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理解、想象与表达,让观众见到福州地方人情风俗之美丽、纯厚和温暖;伬艺《铡美案》选用传统逗腔类曲牌,将福州方言语调与传统曲艺融为一体,展现了福州方言戚林八音之玄妙;伬艺《美哉福州》则从各个角度全面展示福州的历史、人文与景观;评话《千金买骨》为福州评话传统曲目,仅通过说书老师一人,塑造了形象生动的各色人物,将享有“人文活化石”美誉的福州评话说白和吟诵之特色充分展现给观众。在该组图新闻中,记者将镜头聚焦于作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福州伬艺评话雅集展演,彰显了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新闻工作者、摄影记者要通过新闻摄影作品这个载体来提升展现文化自信的质量和效果,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转换思想,践行“四力”中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守正创新。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

参考文献:

[1]曾晓剑.新闻图片主题确定的四种途径[J].国际新闻界,2010(1).

[2]齐晓韵.文化自信视域下办公空间设计研究——以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室内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11).

[3]季翔.“人情味”:摄影报道不可或缺的新闻元素[J].中国传媒科技,2014(6).

[4]周凤桥.摄影记者的图片编辑意识——对话柴继军[J].中国记者,2004(2).

作者简介:刘可耕(1969),男,汉族,山东滨州人,记者。研究方向:新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