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融媒体发展的多重技术保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2

广播融媒体发展的多重技术保障

袁田

云南广播电视台     655000   

随着手机移动端的迅猛发展,广播仅作为声音传递的媒介,可听不可看的弱势使得信息有效到达率大大衰减,怎样在断崖式下滑的颓势中突围,把广播人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当口。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决策下,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都推行了智慧广电的建设,广播媒体已经进入了音视频一体采编和多样化内容生产以及多平台分发渠道,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生态模式,广播媒体在风起云涌的媒体改革当中,将逐渐演变成为融媒体,智媒体,媒体内容全渠道矩阵传播的媒体形态,努力在全面开花的媒体生态中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本人从2018年3月开始尝试广播融媒体节目的制作与生产,如今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完整制作播出200多期广播融媒体专题节目,十一期节目达到累计10万+阅读量,虽然离很多网络媒体大咖有漫长的距离,但今天将本人的一些工作心得分享出来,是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传统媒体人在追赶时代变化的路上,流过的汗水,走过的弯路,希望能对同业有一点点参考。


一 广播融媒体需要具备的内容生产技术


广播的传播力是指到达广播用户影响社会,发挥广播媒体社会功能的能力,而融媒体则需要在广播为核心的传达方式中呈现画面,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多个触达点,这首先需要的是内容生产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对社会热点的感知度,对素材的恰当使用,而不仅仅保留广播的传声作用,要最大程度的去寻找网感。多参考爆款文章和视频,从成功者经验中学习到可复制的方法,在保证官媒的舆论导向下,寻找大众容易接纳并乐于传播的点,做到举重若轻,雅俗共赏的效果。


例如去年公园1903举办豪车摆摊的事件瞬间占据热搜,很多自媒体用艳遇,不差钱等露骨又吸引眼球的字眼反复渲染该事件,引起了网络上的滔天口水战,本栏目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自带热点又急需让受众知道真相的事件,当天晚上就对主办方,摆摊的摊主,以及受众深入调查,发现自媒体的断章取义其实是为了蹭流量,低俗的引导严重扰乱了舆论视听,在第2天下午3点,率先在网易,今日头条,新浪同时发布视频,音频,图文报道,题目是《公园1903,让经历过的都成为闪亮的记忆》,站在正面报道的立场,客观而还原真相的报道方式回应低俗传闻,三小时之后各平台阅读量都超10万+,随后广播平台的专题访问播出后,在不同传播渠道起到了极好的互补作用,使得本期节目在融媒体的传播上获得了乘数效应。


因此,广播融媒体节目的高触达率,转发率可以作为节目的评判标准,内容生产者本身所具需要的技术储备应该是专业的新闻敏感度,独辟蹊径的网络语言面貌,既构建,提升,维护自身在传统媒体中的责任与担当,又要确保广播融媒体的传播效果,促进广播媒体核心职能的发挥。 


二广播融媒体需要的硬件操作技术


若干年前的广播媒体人从砖头采访机到数码采访机的进化用了近50年的时间,而如今人人都拥有的手机基本上已经全面覆盖了音视频采集终端。从设备的轻量化,简便化来讲,广播融媒体制作者的体力已经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可是如何精确高效使用手机来作为生产武器,却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播融媒体制作节目的方式有直播间访谈,新闻突发事件采集,随手拍,音诗画制作……等等方式,这要求广播融媒体制作人起码要掌握原来电视台同事的所有手艺,还得有远眺网络高度的视野。在素材采集的初期就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对手机等拍摄终端熟练的运用,所有的采访和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次性不可复制的,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因此从业者在开始第1期节目的时候得先进行若干次的零失误或者是低失误率的重复操作,才能开始一期节目的构想。


本栏目开始之初就出现过重大的失误和挫败,虽然刚开始就反复对高清手机摄影软件进行了熟练的模拟演练,对参与访谈的4位嘉宾进行了提前的提纲沟通和面访,结果原定40分钟的视频采集被拉长到一个半小时,导致了手机的内存崩溃,前功尽弃…这虽然是个低级错误,但是毕竟有第1次才能避免第2次的发生,因此全面熟悉和掌握拍摄硬件是作为融媒体人的基本功,回想走过这4年,因为拍摄采集技术不过关而踩的坑不胜枚举,因此再三建议各位同仁在投身广播融媒体生产的时候,应该进行专业的硬件操作技术培训,把走弯路的成本降到最低。


根据4年的广播融媒体制作经验,本人认为必不可少的工作硬件三件套如下:


1 摄像头达到或高于5,000万像素的手机一部,最好是专门用于工作拍摄与日常用手机分开,内存在256G或以上,本人建议华为P40以上机型,近年采用剪映等免费剪辑软件,所有网络APP可以下载到此手机方便上传内容。


2可伸缩带云台的三角支架,即便携又能做随时的访谈使用,这类型支架多半会带一个小型的面光补光灯,用于临时性的访问。


3 有线1拖1手机话筒和蓝牙话筒都要带出来,缺一不可。1拖1话筒用于1对1的访问,声音采集可靠,也能在会议环境中保证降噪,蓝牙话筒一定要带监听孔的,在蓝牙显示连接之后必须要先试音30秒以上,以确保无误才开始工作。蓝牙话筒的最大优点是在远距离收取嘉宾声音时具有优越性,但多数蓝牙话筒没有一拖一甚至一拖二功能,所以两组话筒带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付各种新闻事件现场。


三广播融媒体需要的剪辑技术


在采集完新闻视频,根据节目构想做后期制作时,后期合成,音乐编排,口播穿插,画面特技就成为了融媒体制作者最后的一道大菜了。广播融媒体人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使用什么样的音乐是违反知识产权的?不仅仅是自己觉得好听,平台可以播出就可以万事大吉了,PAPI酱因为用了15秒音乐而被起诉2,000万赔偿的事件都是给我们敲的警钟,尽量在编辑软件自带的免费音乐当中做选取和编排。


所需的画面特效,片头,片尾制作,特效不能耍小聪明,一定要尊重知识付费原则在平台上购买,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视频的字幕所用字体建议固定,可购买符合节目定位的字体并始终不变,也成为节目的形象logo,部分软件自带识别字幕功能,但是一定要认真校对,识别出错率很高。


以上是一位广播媒体从业者在融媒体时代摸索了4年的部分经验,希望在技术层面和同业们探讨一下广播融媒体节目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希望在不断变化的融媒体时代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奔跑的姿态。


作者:袁田 云南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云南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体节目


《人物至》制片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