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陆港主枢纽推动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4

依托陆港主枢纽推动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研究

庞红英 伍笛笛 张王豆

青白江区委党校课题组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彰显了新发展阶段我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当前国内外大环境、国家战略部署、成都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情况等角度,成都依托陆港主枢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基础。在总结成都依托陆港主枢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实践成效和面临的短板困境基础上,本文提出成都应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打通供应链促产业建圈强链、实行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力度等方面着力,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陆港主枢纽 高水平对外开放 成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成都通过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对外开放成就斐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成都作为首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无论是枢纽辐射力,还是产业引领力、要素集聚力都有明显提升,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较好发展基础,为国家开放全局作出积极贡献。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都被赋予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时代使命。

一、时代意义和现实基础

(一)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必然

回顾历史,从秦汉古丝绸之路开始,中国就开启了同欧洲、南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带动内陆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后海上丝路发展到极盛时期,东南沿海城市取代了内陆城市的开放门户地位。在经历了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民国时期的国力衰落之后,新中国始终致力推动开放发展,在沉寂中崛起,求索中新生。历经文革浩劫,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实行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我们党深入推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加入 WTO 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里程碑,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由点到面、由东向西渐次推进的态势,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迎来战略机遇期,逐步提出更为积极主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

(二)从国内外发展环境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有效应对矛盾风险的重要路径

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重任。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有助于化危机为机遇。从内部环境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唯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面对这种形势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只重视国内大循环,而是要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大势的主动作为,也成为习

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成都的历史使命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抢抓时代机遇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对于整合西部地区,都是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难得机遇,尤其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成都来说更是如此。成都对外开放通道、枢纽和平台辐射能级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将大幅提升,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势必会成为推动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成都受惠于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交汇,经济区位发生重大改变,从西部内陆地区转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龙头和前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又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推进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有效带动西部内陆的开放发展水平,对于提升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球影响力都有强有力的保障。

(四)从成都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挥优势乘势而上的必然选择

成都虽然属西南内陆腹地,不靠海不沿边,但是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一直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从不曾减弱,特别是在开放平台建设、开放通道打通等方面都累积了一定的基础。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首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近年来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初步构建了全面覆盖“一带一路”城市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成渝)市场化运作机制基本形成,服务“双循环”战略链接点作用不断凸显,初步建成西部地区的全球供应链枢纽,以优质的贸易伙伴为载体,开展多元化的对外合作,共同打造物流、金融、贸易、产业等运贸一体化服务平台。以陆港主枢纽为依托,打造西部地区全球供应链枢纽,努力成为辐射整个中西部、配置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中心站点和战略链接点,将有效提升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

三、实践成效和困境

随着产业分工的持续发展,产品价值链在地理上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地方产业集群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一个地方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具备高能级的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成都国际铁路港作为成都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成德眉资同城化,落实成都打造泛欧泛亚门户枢纽城市、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拓展成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正好也具备链接欧亚大陆、汇聚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辐射能级、拓展立体多向战略通道,高水平衔接“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助推成都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

(一)成都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效

一是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建设,通道基础不断筑牢。当前,成都已建立起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陆港主枢纽,形成了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四向拓展国际大通道,联接境外67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基本成型。具体来说,在西向通道方面,成都已运行主通道虽然只有两条,略少于其他城市,但成都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至欧洲的通道是国内中欧班列中开行频次最高、运营距离最短、运行最稳定的通道,在通道里程和运行时间上均优于国内其他城市。在南向陆海新通道方面,目前国内仅有成都、重庆两市在运行,两市在通道运行基础和开行条件上优势明显。中老铁路通道的开通运营,对于西南地区畅通“双循环”,建设中老经济走廊,助力经贸往来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成都国际铁路港对外运输能力日渐增强。2003年原铁道部在全国范围内规划18个中心站,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为其中之一在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近年来吞吐量在100万标箱左右,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目前中心站建成两束四线作业线,随着业务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将在现有装卸线南侧新增二束四线,并搭建铁路港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铁路口岸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实现海关、铁路、场站数据互联互通与作业协同。远期,集装箱年货物吞吐量将扩容到400万标箱,以此满足园区供应链企业的需求。成都国际铁路港将发挥成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作用,提高陆港的集散和多式联运能力,优化枢纽能级,提高物流配置效率,促进形成高效集疏运体系,以此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引进现代物流重大项目近200个,聚集金融、法律等专服机构1000余家,总投资超过千亿元,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有80%以上都落户港区。

三是中欧班列运行领先发展。中欧班列开行已经覆盖到“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成都本地产业对国际班列的货源支撑能力正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中欧班列运载的货物种类也逐步增多,从最开始只有服装、小家电等,到现在已经达到十几个大类上万个品种,还有非常多高新技术产品,货主企业也从200多家增加到超过1万家。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成都)逆势增长,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6264ad1c93d3c_html_48c2252a17abc90.gif

图1.2011年-2018年各城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统计图

四是平台口岸功能逐步完善。近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挂牌成立,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成功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国前两位、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集装箱共享基地、新增装卸线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国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和粮食、肉类、整车等口岸。先后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二手车出口试点、汽车平行进口试点。

五是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自贸区改革成果丰硕,形成改革创新经验成果108项,其中15项获国家部委复制推广、18项获全省复制推广。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多式联运“一单制”获国务院推广,铁路港成功纳入(中欧海关)“安智贸”试点,“国际物流运输模式”纳入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欧班列分段运输估价改革入选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审批模式,降低申请人自备材料时间80%以上。成都国际铁路港通关口岸进出口集装箱只需要20秒左右就可以通过卡口、自动放行。

(二)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困境

一是改革缺少系统集成性,制度型开放不足。成都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拥有多重开放平台优势,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开展贸易、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改革创新主要集中在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方面涉足不多,改革“碎片化”和“单兵突击”的情况较多,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性不强。政策赋能产业发展有待强化。争取契合内陆开放特点的政策体系不足,地方改革创新更多是集中在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在争取国家部委等上级部门支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效需要进一步突破。目前,成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外投资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在政府层面尚未建立起对外投资服务咨询机制,缺乏完善的中介咨询服务体系和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难以系统、准确、及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对象国相关的扶持政策、市场信息等高质量信息。

二是现有通道运输能力有待提升,铁路港货物集转效率不高。目前,成都南向陆海联运通道主要依托老成渝铁路至北部湾出海,线路里程较长、等级较低,运输时效性不及重庆;已开通的南向经凭祥至河内的通道受境内外轨制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影响,线路南下拓展受限,运输效率不高,面向东盟的其他泛亚铁路通道均处于规划建设中,运输能力尚未形成。而西向泛欧通道主要利用的兰新铁路一直是国内中欧班列运行的主通道,随着国内中欧班列的不断加密,通道运力紧张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受集装箱中心站超饱和运转、对外集疏运系统不够顺畅等因素影响,铁路港货物集转效率不高。同时,因境内外运输装备、运输标准不统一等条件限制,目前国际班列在运输组织、运输转换等方面衔接均不够顺畅,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增加,总体运输效率不高。

三是站场匹配能力和班列集货能力不足。当前,成都市铁路货运场站虽初具规模,但布局不尽合理,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现有铁路货站与产业功能区空间叠加比例仅为37%。成都中欧班列的腹地范围与中西部几大国际班列开行城市均存在交叉,且揽货类型有一定的重合度,尤其与重庆存在直接腹地货源竞争,而落户于本地的现代物流头部企业、跨境电商企业数量不足、规模总体偏小,缺乏大型龙头先进制造产业,使得班列一站式集货能力不足,集装箱供求失衡,重箱率有待提升。

四、发展理念和路径选择

(一)以思想解放和主动开放增强精神动力赢得竞争优势

一是坚持开拓创新,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为引领,为成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蓄积能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服务“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不断提升成都在经济版图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顺应发展规律,增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充分发挥极核作用,带动形成产业协同、市场共兴、交通互联、功能共享的城市开放共同体,协同带动成渝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提升,全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持续向中西部纵深推进。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带动力的核心标识,不断提升配置全球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是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的改革,主动置身世界超大城市格局,将开放发展提升到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考量。坚持胸怀天下,树立国际眼光和全球视野,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主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发展、链接全球资源、提升开放能级。

(二)以互联互通为抓手打通供应链促进产业建圈强链

一是提升国际铁路枢纽能级,更加注重提升枢纽及通道的供应链组织、资源要素配置、信息发现等综合功能。以构建全方位多向度战略通道、提升“一带一路”枢纽功能、构建与全球接轨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提升链接全球、服务辐射成渝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能力。稳定并加密中欧班列(成都)、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中亚班列,着力提升国际班列综合运营服务质量、增值服务功能和品牌竞争力,加快成都至兰州铁路、川藏铁路、成南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等建设,全力推进规划建设成渝高铁快线、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全力打通南向、东向高铁大通道。进一步完善枢纽内外的交通体系,多方向、多节点、多通道的打造对外陆海联运战略通道,不断增强成都枢纽的外向型联系,改变内陆城市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劣势。

二是以陆港枢纽和国际班列为支撑,大力发展适欧适铁高端制

造产业,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增强枢纽的产业集聚力。发挥亚蓉欧通道供应链支撑作用,依托铁路港综保区、国际贸易产业园、中欧(成都)智能制造合作园区等载体功能,狠抓链主企业招引培育、支持链主企业垂直整合、培育创新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配置要素链营造专业高效发展环境,不断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各项工作,保证产业链成规模、见成效。引导省内外向型制造企业利用国际班列通过“走出去”开展海外合作,拓展东盟、欧盟、中亚、日韩等市场,进一步强化通道对“贸易+供应链+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三是全方位推动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互联互通不仅包括设施联通,还包括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要创新对外交流方式、用好对外交流资源,不断增进全球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方位交流与合作,推进实现全球展示立体营销,推动国际资源集聚转化、高标准会议会展落户落地、城市品牌形象加速提升,吸引更多高水平文化娱乐活动、体育赛事落户成都并连续规模举办,推动成都在国际舞台充分亮相,充分展示成都发展成就、开放环境和国际品牌形象,全面构建高质效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三)坚持开拓创新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依托国家布局设立的各项高层次开放平台,争取设立更多

的开放功能平台。用好自贸试验区这个压力测试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以开放倒逼体制改革创新。对于地处内陆的成都来讲,更加需要自贸区这个平台促进开放发展,可以解决一直以来受制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制约因素,通过主动出击来革除现行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制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打造制度型开放发展的软环境。落实国家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决策部署,全面对标国际规则与标准,以制度集成创新为切入点,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切实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度、获得行政许可便利度、政策支持便利度、要素匹配便利度和司法保护便利度,加快形成开放型制度环境软实力和国际竞争新动能。

三是注重提升规则能力建设。推进公路、铁路等陆路运输领域的国际贸易规范、准则和惯例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围绕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跨境结算便利化、对外贸易标准建设、推广集拼集运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在推进多式联运运输单证赋予物权化凭证功能和建立国际贸易区域性融资新规则中创造“成都样本”。以开放平台和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四)着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软实力

一是转变依靠低成本要素和优惠政策的开放策略,更加注重以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共建大环境,强化政策借鉴、机制协调、产业配合、资源共享等协同配合、聚势赋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氛围是衡量一座城市营商环境好坏的最直观地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能够吸引全球各地人才集聚,是城市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和企业感受度,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始终以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主要评价标准,在出台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市场主体和行业商协会的意见建议并形成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动态反馈机制,切实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度、要素匹配便利度、获得行政许可便利度、政策支持便利度、司法保护便利度。

三是加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法治化保障的投资与经营服务体系,引进高水平的会计评估、法律服务、高端商务、金融服务、调查咨询等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的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功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督,加大政府监管行为的自我法治化约束水平,提升监管效能和精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门洪华.《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总结与前瞻》[J].社会科学,2019,(1).

[2]索利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8.

[3]张德勇,依绍华.《以高质量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J].中国国情国力,2020,(4).

[4]李军鹏.《十九大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任务与对策》[J].行政论坛,2018,(2).

[5]毛一帆.《十八大以来党关于开放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8.

[6]陈雯,马京京.《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面临的困难

挑战及相关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0,(19).

[7]王晓红.《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J].开放导报,2020,(2).

[8]白国强,葛志专.广州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策略思考[J].城市观察,2019,(03).

[9]蔡朝林.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策略与路径——以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8).

[10]刘晓琴. 中欧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0.

[11]朱星龙. 基于集装箱共享的中欧班列空箱调租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20.


注:该课题为2021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YN0520210590


课题组负责人:庞红英,青白江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课题组成员:伍笛笛,成都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青白江区委党校副校长(挂职)

张王豆,青白江区委党校校务委员、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讲师




数据来源:刘晓琴. 中欧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