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站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观测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气象台站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观测的影响

1徐璐 2张波

陇南市气象局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摘要:气象台站是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单位,气象站采集的气象数据是一个地区气候资料统计的主要数据来源。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数据是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气象服务和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和依据。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料,不仅在气象学中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极为重要,同时也对于一个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气象台站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观测的影响。

关键词迁站;环境;气象要素;连续性

引言

气象站所观测的气象要素是极其珍贵的气象资料,气象探测环境的稳定极其重要,台站的迁移,将对本地区的气候分析评估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气象要素需要重新进行累计。一个长期稳定的观测环境,对于气候分析至关重要,是获得稳定连续气象要素观测值的基础,是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规律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因此,气象台站不宜进行频繁的迁移。气象站的迁移,建议新选的站址,应该尽量与原站址在海拔高度、周边环境近似,与原址距离适当。同时新址的地貌与周边环境接近为宜,不建议修建较高的气象观测平台,避免若差异过大,使一些气象要素的观测值出现明显的跳变,对气象资料的连续产生很大影响。

1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社会发展

构建气象支持系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个生活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气象支援服务,这些服务提供农业、交通、航空等方面的基本数据,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各种活动的有序进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基层气象部门的综合观测能力,还可以提高基层气象部门气象观测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通过气象服务部门完善气象信息和数据,实现气象信息和数据的精细管理和控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行动的基础。提高气象观测信息的采集效率可以为运输、航空、农业等行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生态气象数据。因此,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支撑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许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2是气象保障部门的发展需求

在日常气象生态监测中,气象信息影响基本经济活动,气象生态信息的准确性是国家科技水平的基本衡量标准。气象支援部门应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除了气象基本预报外,还应做好污染物和寒潮监测等生态监测工作。只有将气象监测业务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事业深入拓展,提高气象生态监测效率,加快建设综合能力支持观测系统,才能实现自尊,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2气象台站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标准化规范不够,气象特色不突出

虽然气象厅在办公楼建设和整体环境改造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树型比较好,但测量预报服务室、预测咨询室、办公用决策服务室、员工活动室的建设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气象科技特点和气象文化问题也不突出。

2.2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当前气象站工作人员太年轻,中高级技术员人数太少,初级技术员人数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级气象站作战能力的提高。缺乏专业人才是气象站无法解决的常见问题。随着大气探测自动化的发展,观测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设备检修、维护和运行监测,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测者。观察员的转型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观察员中几乎没有电子人员。

3气象站迁站对气象观测数据的影响

气象台站的迁移,不仅仅是气象台站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改变,由于新址的探测环境不可能完全与原址一致,必然造成其所观测的气象数据与原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气象台站的迁站,在选址上一般要选择和原址自然环境接近,距离适当的站址进行建设,最大限度避免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巨大。若新址与原址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必将使气象观测数据差异明显,甚至对气候的变化研究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1秦皇岛市气象站迁站的对比分析

秦皇岛市气象站迁站后的观测环境变化,秦皇岛市气象站1999年进行了迁站,迁站后的新址距离原站址13千米,秦皇岛气象站新址,从原来的市区中心地带,搬迁到郊外,距离海洋仅为约500米,而原址距离海洋为3200米,从新站址开始观测以来的数据分析,新站址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原站址差异明显,观测环境受海洋的影响更加显著。秦皇岛站迁站后新旧站址多年平均最低温度则差异显著。在新址探测到的极端最低温度明显偏低于市区,并且不断刷新秦皇岛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极值,如2000年最低温度-20.8℃,接近-21.0℃的历史最低温度,2001年最低温度为-24.3℃,当时成为历史最低温度,而2010年,探测到的最低温度为-26.0℃,再次成为历史最低温度。

3.2因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对部分气象观测要素的影响

一些台站在迁站后,观测场地的探测环境与原址的环境出现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部分气象观测项目产生显著影响。青龙县气象局在台站的迁移后,新的观测场地与原址自然环境差异较为明显,青龙新址位于一基本独立的山包上,台站在进行观测场地的改造工作中,对观测场地进行了修整改造,使其观测场地成为凸起地面的梯形观测平台。其环境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对深层地温的观测数据的影响。由于观测平台的凸起,而且平台面积较小,凸起的观测平台热容性较正常平整地表小,且平台的侧面易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高于地温时,平台过多吸收热量而增温,环境温度低于地温时平台将过多散失热量。这种观测平台和平地表的差异,使深层的地温观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平原深层温度的变化出现差异。

4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4.1实行基层调研

基层气象部门是农业气象相关数据和信息的直接接收者,能够充分把握该地区农民的实际农业生产活动和基本需求。气象部门作为农民的主要环节,可以在基层推广其服务产品,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妥善处理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省市气象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定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基层,深入了解基层农业种植结构和必要的农业气象服务,并根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相关数据,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

4.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的气象监测方法是人工操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气象基站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气象监测实施中的作用,将以往的手动运行转变为自动模式。监测设备应及时更新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以确保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新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逐步形成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各省市县农业气象站之间应建立密切联系,实现农业气象信息资源的交流,扩大农业气象信息的复盖面。此外,应努力向农民提供无距离农业气象服务,扩大农业气象现代化的服务渠道,寻找各种广告,如移动终端、网络设备、电视等。

4.3创建基层气象台站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应建立气象站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建立管理模块,建立该地区农业生产基本信息的综合统计。围绕当地土壤条件、水文气象条件、频繁灾害等,建立独立的信息管理模块。及时、系统地将相关数据纳入数据库,实施有效的测量和报告系统管理,努力满足测量和报告要求。2)数据查询和统计。气象服务中的数据查询通常基于这一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因此,工作人员应合理划分当地观测点的环境、农业生产情况、主要作物等,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检索当地气象变化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统计中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图表形式,一般方法是统计回归模型,有利于对动态数据的变化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

结束语

气象服务部门要认识到生态气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技创新,拓展业务范围,重视生态气象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观测能力,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邓德文,杨华,谢克勇.鄱阳湖水上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组成与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21,38(2):63-66.

  2. 唐婷.崇州市茶叶生产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保障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20):200,204.

  3. 伊德尔呼,乌尼尔.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优化农业气象服务环境[J].吉林农业,2017(13):105.

  4. 扎西普赤,乐天吉.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需求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45.

[5]刘朝英,邹应杰,陈钟,等.基层气象台站为农服务现状及新途径探索分析[J].贵州气象,2015,39(5):61-64.